APP下载

思想扶贫——精准扶贫“内生动力”的激活

2017-05-13敏生兰

魅力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精准扶贫

摘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是一个机械的推进过程,而是外力推进和内生动力之间的良性互动。然而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过程中,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却明显不足。因此,必须通过建立与当地经济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培育群众的主体意识、加强群众参与能力建设、激发群众志气等思想扶贫的组合拳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精准扶贫;思想贫困;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的外部投入是脱贫的辅助因素,贫困群众的自身参与是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外力主推,更需要依靠贫困群众的主体力量。要把外力推进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实现“外”与“内”的良性互动。然而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过程中,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却明显不足,这成为了制约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精准扶贫的攻坚拔寨阶段,必须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解决贫困群众思想上的问题从而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加科学,更有成效。

一、贫困群众的思想状况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在精准扶贫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把扶贫工作做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但在这一过程中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群众的思想贫困成为了制约精准扶貧精准脱贫成效的主要障碍,表现为:一是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徘徊观望。如有些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认识不足,总是担心国家扶贫政策会变,抱着“先看看再说”的观望态度;有些群众对扶贫举措半信半疑,自己没有思路和想法,只是随波逐流跟着大众走;甚至有些群众把脱贫看成是党和政府的事,是政府行为,自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面心切切、下面无期期”,“干部干、群众看”;二是群众的被动参与,部分贫困群众虽然有脱贫致富愿望,也具备一定条件,但他们或心存畏难、或不知从何处着手、或消极等待政府帮扶,因而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三是群众的急于求成心理。部分贫困群众有比较强的致富愿望,但却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缺少从头做起、从小处做起的务实态度,经不起等待。四是部分群众依赖思想严重。有些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因循守旧等意识根深蒂固,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淡薄,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懒于自我发展,“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茫然无措;有的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宁肯整天抽烟、打牌、搓麻将,也不愿自食其力干点事情,总指望政府救济和扶持,“守着老屋子,抽着老旱烟,蹲在墙根晒太阳”的现象略见不鲜;有的满足现状,温饱即安,进取精神不足,奋斗动力不强;有的没有财富积累观念,挣多少钱就花多少钱,往往是政府的帮扶计划处于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等等。正是由于这种内在思想观念上的贫穷落后,使得一些贫困群众年年扶,年年贫,有的甚至越扶越贫,直接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成效。

二、贫困群众思想贫困的成因分析

思想贫困不仅具有外在表现,更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一)劳动力素质较低

经济学家已反复证明,对经济增长绩效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是人力资本禀赋即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禀赋不仅是带来科技进步的研究与开发中的关键投入品,而且也决定了吸收新产品和新思想的能力与速度,从而对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常用受教育程度为主要指标反映劳动力的素质。正如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结果所表明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的高低关系密切,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的贫困发生率最高,达到了21.3%;而中专以上的劳动力的贫困发生率只有7~8%。显然,在贫困地区,教育——这种通过科学知识传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农民处于严重的知识贫困的状态,对农业实用技术反应迟钝或本能排斥,对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认识不清,农村劳动力中有95%以上的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的农民。其次,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一部分贫困县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尚不理想,初三学生实际辍学率较高。另外,在贫困县区,90%以上的初、高中学校没有推行3年基础教育完成后加1年农业适用技术教育(即3+1教育),或两年基础教育后从第3年开始加设农业适用技术教育课,或两年基础教育后分成升学教育、农业适用技术教育。因而教育与农村经济严重脱离。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思想相对保守,干事创业动力不足。正如西奥多·舒尔茨指出的:“土地本身不是使人贫困的重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困的关键”。

(二)贫困家庭对教育投资的意愿不高,投资的量不足

受贫困地区社会整体发育水平的限制,贫困家庭通过一定的投资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所谓人力资本,往往不能投入生产过程并转化为财富。他们在基础教育中所获得的有限知识,也因为“没有用”而逐渐丧失。这样,教育投入能为个人带来追加收入的经济现象在贫困地区没有充分体现。从而影响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意愿,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另外,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时滞效应,人力资本的供给结构取决于这一代人所受到的教育,但教育的提供与否决定于上一代人的收入与消费。这就是普遍存在的这一代的贫困人口对后代的教育投资意愿普遍较低的根源所在。而且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对下一代的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低,知识资源存量少,交流知识能力匮乏,从而衍生为轻视知识、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再加上窘迫的生活,就更难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教育之中。

(三)长期囿于贫困之中,形成的贫困文化具有巨大效力

特定的文化根源于经济生活,但是特定的文化体系、文化观念一旦形成,又具相对的独立性,并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影响着经济生活。如果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那么贫困人口适应社会的主动性将降低。这部分人口在一个日益边缘化的自我封闭的空间系统中,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中,正逐渐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远离,形成自我的一整套价值体系,甚至形成自己的消极的亚文化,并通过代际影响成为一个长期的文化现象,造成贫困行为的长期持续。正如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梅尔所分析的那样,“如果农民完全满足于他们的所得,他们就不会改变现在的做法去增加生产和投入”,“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缺乏控制就会导致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这种心理阻碍了创新”。 在这种文化体系下,面对贫困,他们或由于屡战屡败,丧失信心,不存希望;或是已经自愿地生活于这样一种环境中,害怕激烈的竞争,不愿作改变现状的尝试。根据在贫困地区的意向性抽样调查,对目前所处的贫困境况,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是“没有办法”的,经年累月,导致他们甘于贫困而无力自拔,在他们心目中,脱贫致富已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置身贫困地区封闭环境之中的人们,其社会经济关系也仍然较多地围于家庭、宗族、邻里、亲友、村落等血缘与狭小的地缘社区的范围。在生活方式上,节令岁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以及建屋乔迁等节庆礼仪,给单调贫困的生活带来了变动、期望和某种节奏感,但其间的无度浪费与非生产性超额支出,却直接阻滞着一些有限积累以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 经济贫困、文化滞后、观念保守陈旧,三者相互影响制约,互为因果条件,说明贫困实际上是一个范围更大,内涵也更为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而,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扶助或减缓贫困的努力,不应只是帮助贫困者暂时增加一些收入,还应包括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传统人格与行为的重塑。

因此,正是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贫困群众态度上的消极和行动上的被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对此,我们必须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切实有效的思想引导,改善其认知、唤醒其愿望、增强其主动、激励其行动,全面优化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内因条件。

三、加强思想扶贫,激活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显然,解决贫困人口思想认识上的“精准”成为精准扶贫中的当务之急。既要把思想引导作为扶贫攻坚的先导性工作加以落实,又要把思想扶贫置于扶贫攻坚全过程自始至终加以坚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不同扶贫手段的叠加和综合,解决群众思想意识中的困惑和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的认识偏差和消极心态。

(一)思想扶贫要教育先行,改善精准脱贫的人口支撑条件

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素质低是贫困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对知识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对人口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将会与其他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形成新的文化贫困。毋庸置疑,既然知识的缺乏或不足能引发贫困,那么,知识或者教育以及由此而改变的人们的态度、价值观和心理状态等也就具有一定的反贫困功能。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村贫困变动影响进行分析时发现,在各种因素中教育程度的提高对脱贫的效应最为明显。首先,教育水平的提高将改变人们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改变贫困文化所具有的负面效力。其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普及和扩展。贫困人口尤其是农牧民在接受更多的基础教育后,就可以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使其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因此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首先,调整教育结构,建立以基础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文化教育为辅助的新型教育结构,彻底打破农村教育沿用城市教育的模式。推动职业教育,让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当地的经济相结合。要把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根本大计,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真正拔掉“穷根”,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相传”。同时,要本着“实用、实际、实效”原则,把就业创业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最直接途径,让贫困群众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掌握技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依靠科技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二)思想扶贫要加强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建设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要因素是人,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的能力建设在精准扶贫战略中应该居首要地位。只有贫困群众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了,才能使他们有能力参加经济发展,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贫困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改变贫困群众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从被动参与的动员型参与向主动参与的竞争型参与转变,建立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在参与具体生产、经营项目的过程中,即接受技术的培训,又进行参与能力的训练。在提高贫困群众参与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增强竞争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要大力向贫困群众宣传市场信息,宣传先富起来的典型经验和事迹,激发他们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贫困群众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了,才能使他们有愿望有能力参加经济发展。要把贫困群众从接受援助的被动脱贫者转变为自觉参与脱贫,自觉寻找脱贫机会的主动脱贫者,从被动参与的动员型参与向主动参与的竞争型参与转变,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

(三)思想扶贫要激发群众志气,发扬群众的自强精神

贫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文化意识锁定的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因此,扶贫必须先扶志,要大力转变群众观念,进一步发扬群众自身的自强自力精神,使贫困群众不仅吃饱穿暖,更要活出高质量和精气神。要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的、保守的、僵化的旧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一是要引导群众打破其裹足不前的思想障碍,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理念。要引导群众打破扶贫是政府行为和干部责任的思想观念,自力更生,靠辛勤劳动来脱贫致富,而不是过度依赖政府扶持。二是破除群众的自卑思想,增强自信意识。要积极引导群众破除自卑思想,要鼓励他们看到自身优势,如生态优美、资源丰富等,从而使群众能调整心态,增强必胜信心。三是要引导群众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增强主动创造意识。要充分挖掘贫困群众自身优势和潜力,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思路和致富办法。四是要以脱贫致富的实际效果促成群众的思想转变。群众思想的转化最有效的莫过于群众在脱贫致富道路上不断得到和扩大的利益。群众只有看到精准扶贫的实际成效,才会有最直观最切实的感受,才会受到激励,进而最大限度调动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思想扶贫要加大对政策和典型的宣传与推广

思想扶贫要持续加大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解决贫困群众因不熟悉政策而徘徊观望甚至无法参与的问题,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使群众更好的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可通过制作光盘、编印群众简明易懂的政策读本、宣传画册等多种方式,将精确识别扶贫对象、精确确定帮扶措施、精确配置扶贫资源等政策,及时传达到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充分理解实施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为落实和推进好各项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和营造舆论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加快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社会的热情和干劲。此外,思想扶贫还要抓好脱贫致富正面典型的宣传引导,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各部门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可组织贫困群众和致富带头人到扶贫和致富效果好的乡村观摩交流,取长补短,使贫困群众从典型的致富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感染。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典型经验的推广,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脱贫实效,从而以点带面,在全省营造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是一个机械的推进过程,更不能把群众当“看客”,一定要激活群众的思想活力和主动参与性,积极引导群众摆脱思路和意识的贫困,从“人的思想本源”方面解决好问题,才能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原動力”,也才能使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共同为脱贫致富想办法、出实招,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推动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

注释:

①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②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③约翰·梅尔《农业发展经济》[M],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年,第232、235页。

作者简介:

敏生兰,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精准扶贫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