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东西
2017-05-13阮博君
阮博君
多余者,顾名思义,乃额外也,废话也,多此一举也。事实果真如此吗?比如你能说体操教练员有一天在结束训练课后又要某个运动员加练一套动作是额外的吗?当你每天出门时,家人总是说着“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语是废话吗?有的家庭的孩子坚持每天早晨起床、出门和进门时都要跟长辈打一声招呼是多此一举吗?其实,上述的额外训练恰恰是因材施教,家人嘱咐和跟长辈打招呼恰恰是温情充电,保持和谐。所以,有时候,看似多余的东西往往别有价值。
一件事多余与否,常常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在一些老师眼中,学生有时着迷课外“闲书”是多余,但站在教育专家的立场看,这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在普通人看来,垃圾是多余的东西,但在农民和环保者眼中,厨房垃圾是上好的肥料,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在公司企业老板心中,员工上班时偶尔聊一会儿天是多余的,而从管理学的角度讲,这种适当的放松是张弛有度,更能保证工作的高效。可见,角度一变,景观自异。
有时候,合理利用,看似多余的东西便会重新展现价值。东晋江西太守陶侃将造船用剩下的木屑、竹头收集起来,开始,其下属不理解为什么他要收集这些多余的东西。到了冬天,陶侃将木屑铺在雪地上。后来造战船时,陶侃又把剩下的竹头做成竹钉,重新派上用场,让这些多余的东西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因此,所谓“多余的东西”,也许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合理利用的方法和用途罢了。
事实上,某些貌似多余的东西恰恰可以成为助推成功的正能量。在大家看来,理科与音乐似乎沾不上边,或者说对于一个物理学家而言,音乐似乎是多余的,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却精通小提琴;著名畫家达·芬奇同样擅长科学实验和精密机械制造,这些看似多余的兴趣,却给他们带来灵感,使其在专长的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凡事过犹不及,虽然有些“多余的东西”经重新审视和利用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但是我们也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剑走偏锋”。试想,如果一位学生在学校整天沉迷小说,如果因为厨房垃圾有用就故意多倒掉好的食物而来产生泔水,如果认为上班聊天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就一聊一个小时或者更多,那将是什么结果?我们要拨开枝叶,找到主干;主体永远为主,正本始终是正。因此,当我们认为某一事物“多余”时,不妨想想如何正面利用它;当我们在利用它时,也要想想是否因此而废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本文取材于真实生活,切合实际,表达出真实感受,选材恰当,颇有新意。文章于平凡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入情入里,甚见精纯,读来令人深思。
(武汉中学 刘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