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延长”流通时间的我国流通组织创新模式构建

2017-05-13刘子卉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创新模式

刘子卉

内容摘要:马克思流通时间理论指出,流通时间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推进流通组织创新。基于流通活动的价值创造前提,有效延长流通时间,创新流通组织模式,有利于扩充流通产业链,提升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本文基于马克思流通时间的横向理论,分析了流通组织延长流通时间的必要性。进而从“延长”流通时间视角出发,构建我国流通组织的主要创新模式,包括“农业—流通业”交融模式、“制造业—流通业”组合模式、“服务业—流通业”协调模式等。最后,基于“延长”流通时间视角,提出了流通组织创新模式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流通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延长流通时间理论 流通组织 创新模式 政策建议

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流通时间理论将商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相结合,在二者的动态结合过程中,对流通组织活动展开分析。主要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节约流通时间理论,即通过压缩流通环节的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二是延长流通时间理论,即延伸流通产业链与流通时间,从而扩大流通规模。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流通时间理论中的节约流通时间理论研究较多,研究角度、范围与深度也不断扩大和加深,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相关文献。但对延长流通时间理论的相关研究却较少,关于流通组织的模式分析也不全面,且大多是对马克思流通时间理论的两方面论述,单独研究“延长”流通时间的文献几乎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与基础作用不断凸显。因此,作为流通活动载体与基本构成单位的流通组织,也需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来增强服务性功能,进而促进自身发展。为了有效提高我国流通组织的整体效益与流通效率,需要从“延长”流通时间视角出发,对流通组织创新模式的内在机制与规律进行深入探究。

流通组织与“延长”流通时间的理论分析

(一)流通组织的内涵分析

商品或服务由生产环节转入消费环节的全过程即为流通,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实体组织即为流通组织。流通组织创新是指在已有条件不变情况下,对商品或服务的流通过程,包括流通方式、手段或环节等,使用分散、集中、协作、融合与创造等手段,进行改造或重塑的过程。流通组织创新的目的是适应生产与消费环境变化情况,提高流通组织的运行效率。

在流通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商家必须为流通运作支付相应费用。马克思流通实践理论将流通费用分为三种层次,分别为运输费、保管费与纯正流通费。其中,运输费与保管费可以提高商品价值,不需要进行补偿;纯正流通费包括由货币与买卖时间引起的费用,难以创造价值,但需要进行价值补偿。在流通组织的运作过程中,商品周转速度快慢决定着商品数量的多少,也决定了整体商业利润一定时,分担至每个商品的单独利润份额。如生活中的薄利多销现象,即在整体商业利润不变前提下,商品的流通周转速度越快,流通中的商品数量就越多,而造成单个商品的利润降低。此外,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生产与消费可以决定流通组织规模的大小。其中,产品的生产情况影响着企业的资本周转量,而最终个人消费的速度与总量,则是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量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流通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流通组织的规模大小,受生产条件与消费条件的制约。而由于企业内部依赖性与外部资本的独立性,以及运作过程不受生产环节限制等特征,使流通组织本身带有隐避危机。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市场规模扩大,流通组织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因此,生产、流通与消费需处于同一有机体中,以保障流通活动的稳定和有效开展。

(二)“延长”流通时间的理论概述

流通活动各要素,包括物流运输、资本运作、流通时间与流通组织创新间的相互关系密切,如图1所示。资本的运作需按时间顺序开展,经过生产与流通过程,当资本停留于生产过程时,这段时间是生产时间,留于流通过程的时间为流通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与销售时间,是流通组织效率的衡量标准,决定着流通组织创新的具体情况与流通效率。

“延长”流通时间理论是马克思流通时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延长”流通时间视角,深入分析流通组织活动的相关原理,对我国流通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代替与不可或缺的特性。而流通活动的一大特征是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并存,即创造价值与不创造价值的流通活动同时存在。近年来,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不断渗透与融合,使现代流通活动的特点发生改变,呈现出非生产性活动收缩而生产性活动逐步延伸的趋势。并且,曾经不具备价值创造功能的流通环节,开始不断创造价值,并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保管、仓储与运输等流通活动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促使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现代生产与流通方式的不断变化,使产业融合更加普遍,社会对创造价值的流通活动需求不断增加,包括企业组织内部商品的包装、保管与运输等,规模也不断扩大。而部分能创造价值和有生产性的流通活動,可以通过创新流通组织来有效延长流通产业链与时间,促进流通组织不断创新。

流通组织延长流通时间的必要性分析

流通组织的出现,是社会分工与商品资本独立化的结果。由于流通组织具有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专门经营商品方式,不仅缩短了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资本,也加速了资金周转,推动了经济发展,实现了流通业的剩余价值。因此,将流通组织的“时间延长”,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延长流通时间能活跃生产性流通活动。商品流通中的保管、运输与仓储等活动,是生产环节在流通过程的延续,本身具有生产性。另外,在网络销售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当下,生产、消费与流通高度融合、交织,进一步加强了众多流通活动的生产性,即商品流通活动可以创造价值。而延长流通时间有利于促进流通组织价值增值,活跃生产型流通活动,进而促进流通效益提高。

其次,延长流通时间可以改善现代生产与流通方式。21世纪以来,服务业的爆发式增长,使现代生产方式开始呈现出服务业化特征。即从事生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与产值规模不断增大,服务生产取代产品生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服务业化的生产方式下,现代产业融合与渠道融合方式逐渐取代传统方式,生产与流通、消费和服务等同时进行,其中流通业与信息产业、金融业与地产等同时进行,且流通渠道价值链中的消费者、生产者与中间商相融合。而延长流通时间,可以增强流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进而扩大流通规模。

再次,延长流通时间促使流通功能由中介转向先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与健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效用被确认,流通产业的先导性与基础性功能不断凸显,社会对流通规模的要求不断增大。而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特点,要求企业根据消费情况来安排生产活动,使流通从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逐步转变为生产的先导性与基础性力量。而延长流通时间可以发挥流通的先导作用,推进流通组织形式与业态的改变。

“延长”流通时间视角下流通组织的创新模式构建

现代物流运输业的出现,将包装、仓储、配送、装卸、搬运与信息处理等环节相整合,进一步延伸了流通产业链条,即将商品或服务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停留时间拉长。并且,在物流运输高速发展过程中,商品的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流通效益不断增加,即流通时间的价值创造能力逐步增大。因此,在现代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需重视流通业与流通组织的重要作用,进而大力推进并构建流通组织的创新模式。在“延长”流通时间理论背景下,文章构建了几种新型流通组织创新模式,并以此强化流通组织功能,推动流通业增值,提升商品流通效率。

(一)“农业—流通业”交融模式

如图2所示,该模式以延长流通时间为导向,将农业和流通业相交融。如农超对接是农业和流通业的交融,重点体现于从流通业延伸至农业,增多了流通业价值链的相关环节。其中,流通企业组织设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最具代表性。由流通业对农业实施融合发展,由流通企业组织创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可运用流通企业组织,在物流配送与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降低耗损,增加双方的经济效率与利益。流通企业组织设立农产品基地过程中,重点采用“企业+农户+基地”模式,而其中企业包含传统流通组织模式与无实体企业为依靠的新型流通组织模式,如华润苏果、天猫超市与京东商城等。这一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的重要效能是扩大了流通的规模,延长了流通业的产业价值链。且从流通组织运营基地,可以按照市场需要的变换,培养最具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二)现代流通组织模式

流通具有仓储、输送、保护与管理等功能,是生产性流通的主要构成部分。现代流通组织模式(见图3),是基于原始功能的流通组织创新,以及流通功能的新型组合、拓展与强化。就物流业而言,现代流通组织跨越传统流通业,保护与管理、输送与仓储,完成流通业原有功能组合,融合流通加工、包装与信息处理等新功能,变成一个体系工程。换言之,现代流通组织,基于增强传统运输功能,拓展流通业功能性,延伸产业链,形成流通组织的供应链服务,提升各个单体环节的效用相联合。现代流通组织的发展模式是展现部分绝对减少流通时间及整个相对延长流通时间的联合。现代流通组织在流通业中占据主要位置,其发展程度对其他模式的流通组织更新,形成深远作用,甚至其发展缓慢变成其他流通形式发展的瓶颈。由此,构建现代流通组织的发展模式,部分流通组织自身功能性可得到不断拓展与强化。

(三)“服务业—流通业”协调模式

在现代信息经济中,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生产精神商品和服务商品等,均可以创造价值。构建“服务业—流通业”协调模式,如图4所示,可细分现代服务业,协调不同类型服务业和流通业。通过现代服务业与流通业的协调,增加生产性流通环节,延长创造价值的流通时间,扩大流通规模。金融业和流通业的流通组织模式,均需健全的信用体制做支柱。我国流通业加强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可进一步提高商贸流通业在价值链操控中的地位。流通组织的定位需从市场前沿角度出发,充分掌握市场信息,且凭借相关技术,提升市场信息掌控的精确度与流通业的市场主动性,将流通业与服务业高度融合,以此推动其他产业迈向更高端,转型升级整个产业体系。凭借新型服务业与流通业,重视各种业态的顾客需求,进而增强产品监管,创建涵盖大量消费信息的大数据系统,准确掌控产品结构调整路线,便于流通业的价值链控制。与此同时,流通业与专业技术服务业融合为互动协调模式,提升流通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根据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类型,与流通业有机协调,不断扩大服务业与流通业融合规模,提升服务效能与流通效率。

(四)“制造业—流通业”组合模式

如图5所示,这一模式重点表现为制造商户、流通商户与供应商户之间的良好合作;掌握从收购至消费的全过程,创立整体环节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在这一条产业链上,增强制造业和流通业的组合模式,大部分生产环节延伸向流通领域,进而延长流通领域内可以创造价值的产业链。并且,随着流通功能的增强与地位的提升,致使流通在这一条产业链中占主要地位,并延向至制造业,进而强化其对制造业的操控力,形成流通商家支配的生产和出售一体化,拉长流通价值链,进而延长流通时间,拓宽流通规模。流通商户占据供应链联盟中的主要地位,流通商家组织和建立供应链组合,完成商品供应商家、配送中心和流通商家分店之間的有机组合。同时,流通商家可以按照巨大的消费力与制造商之间进行协商,促使制造商家依照自身的需求生产商品。部分大型零售商创立自主品牌,扩大生产商品,不断把握从生产至出售的整个过程。由此,在流通商家占据主导的供应链组合中,流通商家增强其对制造业的参与、操控,促使流通范围不断延伸至生产领域,紧缩传统制造业规模,拓宽现代流通业的规模,促使流通时间获得延长。

“延长”流通时间视角下流通组织创新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加速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流通组织功能整合

近年来,随着产业间协作与协调趋势的加强,物流业的发展不足,成为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需增强流通功能整合。一方面,应加快健全物流系统与生产商或零售商的相互配合,降低流通组织的社会物流成本与流通效率。加强物流业在流通组织中的地位,通过发展物流业,带动流通领域内其他行业与生产领域内产业的发展。在提升物流业运行效率基础上,需要大力推动现代物流的大发展,加强流通组织内的物流业功能整合完善。物流业应朝着智能化、大型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拓展现代物流业,亟需物流企业自身发展,并需政府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企业应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获取规模化效用,降低相关物流成本。物流企业的大规模发展应不断突破国内市场的条块分割情况,进而加速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减少运营费用。

(二)加强流通组织与相关产业融合,拉长流通价值链

针对流通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趋势,以及流通过程中创造价值环节的不断增加,应加快拉长这一部分流通产业链。

第一,应增强服务业产业协调,推进业内协作。在增加流通业规模,推进流通业发展基础上,需不断促进服务业内部流通组织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加大流通组织的创新力度,培育新型服务业与流通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流通业与旅游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流通组织与制造业的融合。我国应充分考虑互联网时代的社会需求,重点发展供应链联盟模式,加速制造业的流通化进程。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无工厂制造”模式,通过全球价值链分工,将商品生产企业的制造部分外包至其他企业,提升企业职能地位,扩大产业价值链。

第三,加强流通组织与农业的融合。针对农业与流通业的协调拓展,发展农村合作组织,需要支持大型流通商家创立农业基地,形成“企业+农户+基地”的链条式发展,拓宽生产性流通的规模,并达到延长流通业价值链,扩大流通规模的目标。

(三)加强流通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流通效率

在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态势,以信息化方式改变流通组织,是创新流通组织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环节,特别是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较大程度上节省产品流通时间。我国应根据具体国情,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有效推行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并且,加强建设相应基础设施、网络设施,健全相关网络系统。在技术与基础设施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改造流通组织。发展流通组织应将虚拟组合与纵向产业链的网络组合平台化。在平台化基础上,发展电子商务,转变流通组织方式,有效运用双边市场虚拟平台,聚集客户、撮合贸易与匹配相关需要。此外,应推进流通渠道的扁平化拓展。实施生产和销售一体化,并由零售商家作媒介,实施流通组织创新,代替批发商,兼带批发功能,促使流通渠道扁平化发展。

(四)转变流通组织经营模式,延长流通产业链

我国应大力实行流通组织模式创新,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其一,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发展超级市场应以连锁经营为中心,以商品开发、企业品牌与科学监管标准为辅助。推进连锁超市快速发展,在运营监管上应力求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不断走向国际化,进而提升流通效率。

其二,提升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程度。加快发展连锁经营与农超对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防止农产品价格波动过大。加快健全相应的法规、农产品税收制度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尽量降低与防止大型零售企业运用市场实力,违反相关规定,收取高额进场费用或设置不恰当进入门槛。针对连锁经营发展程度不高的现状,应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方式,提升流通效率。在设立规模化销售与生产基础上,真正实现农超对接,节省流通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崔向阳.流通组织创新:缩短与延长流通时间[J].中国流通经济,2015(2)

2.崔向陽.基于马克思流通时间理论的流通组织创新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

3.汪艳.我国商贸流通组织规模扩张对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7)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创新模式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