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煨”出课堂新滋味

2017-05-13刘文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计时重难点内容

2016年7月14—16日,我们三人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决赛。在三天的比赛中, 我们配合默契,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在兴奋之余,我们不断反思:为什么能获此荣誉?这次在团队合作及教学设计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提炼和改进的地方?现在让我们重温那紧张、激辩与融合的一刻。

深层解读,内化提升

7月14日,比赛当场公布赛题,题目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4时计时法》。我们经过头脑风暴后,决定围绕NOC活动规则提供的“突破重难点”这一基本方向进行作品的设计和创造。

1.“读”教材——溯根求源,解读赛题内容

我们拿到赛题后,先将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24时计时法及其与12时计时法的联系(第49~52页)、联系实际问题求经过时间(第53~55页)和24时计时法实践活动(第56~57页)。

【刘文明】赛题提供了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将其全部设计到微视频里,那文件的体积就太大了,怎么办?

【汪昭潮】这完整的9页教材内容,肯定是好几个课时的任务,我认为要选取一个点来进行设计。

【张弘】同意。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教材:它提供的时间条应该是用来帮助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联系的。通过这一素材,学生还要学会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一内容是个难点,所以我认为可以选择这个点来进行设计。

【汪昭潮】是的。第50页的内容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巩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第51页的内容是介绍人类如何一步步来记录时间的,我们可以将这个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做到微视频里。我们就选择第49页和第50页的内容来进行设计吧。

【刘文明】同意。这样既可以大大“瘦身”视频文件,又可以突出重点,内容合理。

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选择“24时计时法及其与12时计时法的联系”这一内容进行微视频的设计制作。

2.“读”学生——以生为本,分析学生实际

我们三人注意到,由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24时计时法,所以三年级学生对这种计时法都或多或少有过接触,但要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关系是有困难的,因为这个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针对如何制作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微视频这个问题,我们又展开了讨论。

【汪昭潮】我认为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等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他们对钟面、经过的时间等问题也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或多或少接触过24时计时法,这些都构成了学生学习该知识的基础。

【张弘】是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调动他们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智慧,怎样?

【刘文明】同意。现实生活中到處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思想,但关键是我们的设计能否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张弘】对,所以我们要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定位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利用“时间尺”发现它与12时计时法的联系,并建立时间观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经过合理的分析讨论,我们紧紧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即“让学生理解和发现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对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确定了制作微视频的内容和方向,以及团队分工任务。

3.“思”评价——以评思效,促进共同提高

在团队互评阶段,我们认真研读了兄弟团队对我们教学设计的评价,同时也从兄弟团队的教学设计中吸取了精华,受益匪浅。结合兄弟团队的经验和意见,我们也展开了一番讨论。

【汪昭潮】针对我们的教学设计,兄弟团队指出“内容仅仅讲解了24时计时法,显得比较单薄”,你们怎么看?

【张弘】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目前,我们设计的微视频仅仅是为了突破重难点而使用,而关于生活中常见的24时计时法以及古人的计时法这一部分内容并没有涉及,如果在微视频中把这两个内容设计进去,那我们的作品会更有趣、更新颖、更丰富。

【刘文明】我不同意。微视频本来就要求短小精悍,把知识点讲透才是目的,如果把这两个内容设计进去,会不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到他们对24时计时法的学习理解呢?我认为内容的多少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定。

【张弘】但是这三个内容都很少,加起来时间不会很长,在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进度分时段使用,相互不会干扰。这样既能铺垫新知识,又能渗透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汪昭潮】这样看来的确有道理,但是比赛要求各个团队围绕突破重难点来设计微视频,我们这样设计是不是违反规则了?

【张弘】我认为重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铺垫以及适当的拓展,单纯地讲解原理很难被学生接受。所以我们这样设计,非但没有违反规则,反而是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

经过最终商讨,我们将作品结构设计由原来只有一个片段的微视频变成了有三个片段的微视频,而这三个片段被分别用于前置性学习、突破难点和拓展提升三个环节。

同时,我们在内容设计上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合理利用教育云空间

兄弟团队提出“教学设计在适度拓展环节拓展提升不够”,并给出建议: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②对后期学习进行一定的引导或渗透。虽然我们觉得兄弟团队的建议很有道理,但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拓展过多就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并且可能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任务,于是我们设计了“访问教育云空间”,让学生到云空间里去获取更多有关24时计时法的信息,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对学生后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引导或渗透,最主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加自由了。

(2)优化难点演示

兄弟团队提出“教学设计在适宜任务环节启发思考不够”,并给出建议:要突出学生是如何一步步来学习的,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针对该建议,我们对微视频中的第二个片段进行了优化,以问题如“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几小时”“从中午12时到深夜12时又经过了几小时”“经过了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一天是多少小时”等作为任務驱动,伴随着问题和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经历了一天24小时是怎样更替变化的,经历了时间尺的形成过程,自然而然地领会了24时计时法的原理,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全局完善,彰显亮点

经过不断改进,我们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前置学习,提高效率

由于三年级学生对24时计时法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我们将课中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初步认识24时计时法移到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的形式加以落实。简单、有效的自主学习任务是符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为后面重难点的突破争取时间。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我们注意到“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关系”这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

例如,我们在微视频中动态演示了时针转动两圈的过程,同时显示渐进的时间条,并在时间条上标明相应的时刻,形成了“时间尺”。利用“时间尺”有效解决了“时针转动第二圈的时刻该如何表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了24时计时法的原理,同时也为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我们还在微视频中动态演示了从13时到24时与下午1时到深夜12时之间的关系,利用归纳类比的方法,找出了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3.自主学习,彰显个性

我们还利用微视频简单地介绍了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人的计时工具,生动活泼地演示了计时方式的演变过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文化素养,让他们深深感受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在的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已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更多地来自互联网。我们设计的“访问教育云空间”,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信息需求,又打破了书本的局限,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多维整合,辐射力量

本次参加NOC活动,团队的凝聚力始终支撑着我们稳步前行。赛前,大家明确分工,查找不同的资料;赛中,大家合理分工,计算机技术强的教师负责课件和微课的制作,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负责教学的设计,文笔好的教师负责撰写说课稿。通过无数次的讨论、碰撞、磨合,我们的教学设计从成形走向成熟,又从成熟走向成功。通过比赛,我们不仅收获了友谊,感受到团队的强大力量,更深刻地体会到只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恰当的环节,利用好微课,就能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煨”出自主学习课堂的新滋味,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附:《24时计时法》微视频二维码

猜你喜欢

计时重难点内容
中国古代四大计时工具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24时计时法(教案)
我们为爱计时
巧妙沟通 深化理解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
Units 11—12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