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素材使用
2017-05-13汪锋廖文君
汪锋+廖文君
议论文要有素材支撑,可我们在对具体素材使用上常常走进误区,本文就素材误用进行了分类,并传了一些辨析。下面所有片段证明的中心观点均为“网络言论自由要有限制”。
[素材本身存在价值观等方面的硬伤]
错例 在过去的几年里,有一些人网络直播自杀。在我看来,既然有勇气直播自杀,当然有勇气速战速决,何必去满世界宣传自己要死了?所以,网络直播自杀的人只是想寻求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一丝在冰冷的世间还有的温度。没想到迎来的却更多是歹毒的语言,纵使有一点带温度的话,也很快被毫无节制的“冰冷”的浪潮淹没。网络无底线的自由言论就像一个个巨浪,它吞噬了一个人的生命,也吞噬着国民的个人道德。
分析 “网络直播自杀”这样的素材本身就是有缺陷,充满负能量的。最好换其他典型材料,或者在使用时明确自己的观点导向。
网络直播自杀本身就是对网络自由的一种讽刺,可换一种思维。
修改 当我们在别人最无助的时候用言论给出一点温暖,带去一点爱意,也许真会有奇迹来挽回一条生命。可事实是,网络的虚拟中一群看客用语言充分展示暴虐和冷酷,用暴力的语言自由纵享牺牲别人生命的狂欢,纵使出现一点带温度的言语,也很快被毫无节制的“冰冷”的浪潮淹没。网络无底线的自由言论就像一个个巨浪,它吞噬了一个人的生命,也吞噬着国民的个人道德。
[堆砌素材,不作分析]
错例 网络上有很多只图自己言论“自由”的例子。王宝强离个婚,孔庆东骂香港人,香港人骂内地人,某人因为啥而自杀,死得离奇……好多好多例子,都证明网络言论的自由不能毫无规范。
分析 素材很多,似乎在搞“素材甩卖”。作者也明白网络上某些人对某些事不加限制地发挥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可还得对素材进行具体分析。
修改 王宝强离婚,却被炒作成三角关系;孔庆东骂香港人,很多人觉得解气而大加推崇;某人自杀,可传言却加入了很多狗血的剧集。好多事情,原本只是生活中事,却变成了“键盘侠”炒作的素材。值得批评的,被称为有个性,是“特立独行”;值得赞扬的,却无端怀疑,总推断别人在“秀”自己。网络言论里不负责任的传播能三人成虎。
[素材使用似是而非,且表述啰唆,无侧重]
错例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古往今来,虽世殊时异,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却是永不停歇。我们都崇尚自由,但自由不是绝对的:对于囚徒而言,我们是自由的;对于我们,飞翔的鸟儿更是自由的——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网络语言也是如此。
分析 本想进行类比论证,用“自由是相对而言的”证明“网络语言也该有规范”,可用得着从“生命诚可贵”开始?且此诗只能证明“自由可贵”,原文转的圈子太大。接着用比喻证明自由的相对性,看似正确,可和要论证的“网络语言要有限制”是有偏差的,我们不是在讨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绝对和相对关系,我们想表达“自由必须有限制”,后者的问题非常隐蔽。
修改 我们都崇尚自由,它是如此宝贵,“若为自由故,两者(生命和爱情)皆可抛。”但自由不能是无限的,也不可能有完全绝对的自由。网络语言也一样:你可让语言在虚拟世界中展翅高飞,但一定注意地平线上那一抹道德、规范矗立成的鲜艳的标识。
[素材分析的方向有偏差]
錯例 虽然现在有很多爱炫富的有钱人,可我还是不理解那些仇富的人。为什么仇富呢?就因为他比你有钱吗?没有钱,不是自己没努力吗?如果仇视富二代,那没理由啊。网络社会是自由的,但它不是垃圾场,不要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和阴暗面都倒进来,所以,网络言论必须有适当的限制。
分析 “仇富”的素材怎么分析才能得出“网络言论必须有适当的限制”的结论?文段分析了“为什么仇富”,明显偏离了中心,并且分析本身很浅薄。
修改 网络中充满一种的标签似的言论逻辑,出国了的都是“富二代”“官二代”,挣了大钱的都是“富二代”“官二代”,出事了的也是这群家伙。没有自己丝毫的推论和思考,也不屑于去追究事件的真相。不错,现在确实有很多爱炫富的有钱人,可我还是不理解那些喜欢给人贴上“官”“富”标签的人。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除了煽动仇恨心态,惑乱社会风气,还有什么作用呢?鲁迅先生多年前就刻画出一群麻木的看客形象,而现在某些人网络上恣意的言论有看客的麻木,还有几分人为的刻毒。网络社会是自由的,但它不是垃圾场,不要把自己的精神垃圾都倾倒进来。所以,网络言论必须有适当的限制。
[素材不典型]
错例 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校某班的一个学生因一时贪玩而转发了一个信息,第二天便有警察来学校询问。因为这条信息涉及恐吓,虚假的成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
分析 这种“小众”的素材是没有说服力的。要修改只有换其他可用的素材,如郑州有人在网上传播“新田大道大货车碾压致死多人”的虚假信息,警方通报造谣者已被抓获。
[比喻型素材使用关系体现不明]
错例 更确切地说,是要在具体的规范中体现自由。它就像是水库里划定的水位线,水库中的储水量应当高于这个水位线,但又有所不同。网络语言需要一个下限来限制它的内容质量,但却不需要上限。
分析 “水位线”“水位上限”“储水量”等比喻,理解起来很费力。不能很清晰解读出这些东西的所指。不如改作“水库的水”和“堤坝”的关系,这样说理更好。
修改 在堤坝(规则和限制)范围内,你大可水波粼粼,鸥鹭翔集(自由的表现),但若堤垮坝塌,只会展现滔滔浊流(危害)。
归纳 素材使用走入误区归结到根本是思维方法的问题。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 作因果逻辑的引导:因为什么,才得到最后需要的结果(要证明的观点)。网络言论自由为什么要限制,因为它有些地方已经有问题了,有错漏了。
2. 作正反对比的思维训练:假如不这样,会不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要证明网络言论自由要有限制,先看看一些“不限制自由”的事件以及后果,自然得出“适当的限制”的优势。
3. 作点“三段论式”的思维训练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大小前提正确,结论就成立。所有的言论都不会存在绝对自由,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域都这样;网络言论属于言论的一种具体展现形式,所以,网络言论也不能追求绝对的自由。以此逻辑,素材的分析就有方向。
最后,一定得实际操作,或课堂就某事进行讨论,或作小练笔,在训练中梳理思路,最终学会思考,学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