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具特色的中西方音乐文化
2017-05-13
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音乐发展也是差异万千,各有风格。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都是通过内心世界的变化来表达的,并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不断改善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观点和看法。它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而不是西方的开放思想。这是由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的,中西方文化在其社会背景、形成历史、民族传统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所以中西方音乐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管建华编写的《中西音乐比较》(2014年11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比较音乐学领域的一部理论新著。编者将比较音乐学的观点与理论运用到《中西音乐比较》中,全面并且客观地分析了中西方音乐的文化背景、演奏特征以及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对欧洲音乐中心理论进行了批判,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与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较于西方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拥有更为深刻的底蕴,这种结果是民族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西方音乐以深刻程度来体现其深度,而中国音乐的突出特点是深邃,相较于西方音乐思维中表现出的思想、观念、情感以及彰显的主题,中国音乐更多的是体现一种自身对音乐的领悟,通过聆听后的直观感受去描述音乐,更具有主动性和多样性。静态的、明细的、固定的诉诸理性的观念是西方音乐的主题,而游移不定含蓄神秘的中国音乐则更具有动态美感。它不可以诉诸理论观念,悟性以及感觉才是主题之外的审美特点。该书对中西方音乐文化做了透彻清晰的对比,开篇阐述了中西方音乐分析比较的开端及发展现状:首先分析了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观点,这也是中西方音乐比较学中的代表作,作者将这部作品的整体脉络以及核心内容阐述明了,也为读者对中西方音乐的了解掌握铺好了路,并在这一节后附上了德国比较音乐学创始人——霍恩博斯特尔和施通普夫的观点思想,也是对初读者的一个思想启蒙;其次又对王光祈的《声音心理学》进行了概述,这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音乐进行剖析,以加深读者对音乐的理解,并附上了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的观点学说;再次阐述了“慢惮”音乐机器与“奥加农”的比较分析,并附上新都宝光寺的历史简介;最后详细阐述了中西方音乐机器文化背景之比较,东西方音乐的相遇——融合与分立,西方学者对东方音乐的新观察。这几节内容则将本书所述内容的背景情况呈献给了读者,只有熟悉了中西方音乐文化才能进行分析比较。
中西方音乐从体裁的角度出发,许多西方音乐都没有音乐标题,这也是我们经常谈论到的早期纯音乐,被人们所熟知的交响乐、协奏曲等,以体裁直接命名这样的命名方式是西方音乐界的一大特色——脱离具体作品的标题而独立存在。而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带有文字性质的标题是中国音乐的特点,中国音乐没有形成任何一种纯音乐题材,这也是它与西方音乐的区别。中国音乐对音响的效果一直采用回避的方式,在组织乐曲方面,西方向来是以主调音乐为主的,容易忽略掉重复音调,这样便形成了主旋律占据绝对主动的音乐形式,不太注重复调音乐。而中国音乐则大多采用横向线条的延伸、展开,旋律悠扬,丝丝入心,这也是西方音乐难以达到的效果。
而从使用的乐器出发,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因为大多数的中国音乐都以单旋律为主,大多不能演奏和声。琵琶、笙箫、唢呐、扬琴等中国乐器多以“丝竹”为主要题材,在古代,也被称为丝竹之声,柔和细腻是其突出特点。而西方古典音乐大多以和声为主,因此,乐器大多拥有复杂、精细的结构,不仅能够演奏和声,而且音色丰富、音域广泛,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钢琴、吉他、萨克斯、小号等乐器,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中国音乐大多采用小型合奏的形式,单独的几样乐器相互搭配融合,能够产生独具特色的乐器效果。西方人的思维发散性更强,他们善于将情感外露,因此在音乐的广度上就更胜一筹。而中国人则拥有更强大的综合性思维,能够在细小的音乐范围之内展示丰富的内涵。
总之,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多元全面的发展方向是当前的大發展趋势。应该说,中西方音乐文化都是在自然发展的浪潮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它们不随着人们的意志变化而转移,从发展的角度而言,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没有“过时”之说,西方的音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具有众多值得学习与借鉴之处,我们需要抓住其中的精髓积极地吸收,并非一味地模仿,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韩晓静/硕士,西安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