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品质不是审美标准而是思想定力
2017-05-13刘建明
【摘要】新闻的品质不是审美标准,因为新闻不是文学,不是鉴赏品。壮伟的思想定力和散发暖意,捍卫真善美、揭露假丑恶,才真正是新闻的品质。没有品质的新闻追逐耸人听闻、有闻必录,追求娱乐化和低俗化。新闻讲究文字风格和谋篇布局,不是为了新闻审美,而是为了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闻的品质——无论是思想定力还是有温度,都是新闻影响力的基因,远远超出了新闻审美的范畴。
【关键词】新闻的品质;思想定力;新闻的温度;新闻审美
网媒正在为高额利润拼夺厮杀,不惜降低新闻的品质,每天喷涌大量“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魔咒式新闻。一些传统媒体也在紧跟、效仿。各类严肃媒体却流失千万受众,束手无策地在那里落寞发呆。它们不是没有回天之力,而是被禁锢在另一种没有品质的新闻框子里。
习近平指出:“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1]然而,一些媒体人却认为,新闻的品质是审美标准,只要记者写得“流利畅达、汪洋恣肆”,就能倾倒无数人。新闻不是文学,不是鉴赏品,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些壮伟的思想定力,能使严肃媒体召回受众,清除垃圾信息对人们灵魂的玷污。
一、新闻没有品质的四种公害
自媒体的发展正如火如荼,有许多好的新闻报料,但多数网络新闻忽视品位,热衷炫人耳目且想一炮打红的负面消息。新媒体充斥“雷人雷语”“瞬间奔泪”“美腿抢镜”的诳语,每天都在喧闹吸睛。微博沦为明星扬眉吐气的平台,哪怕他们忸怩作态,都会让受众“闻声起舞”。以前是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现在是没有粉丝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品质的新闻正在催眠芸芸众生,贻害之深不可小觑。
没有品质的新闻,对政策、形势曲解误读,追逐耸人听闻,引起相关受众的恐慌。据报道,2015年底,一些媒体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5—2016)》的某些词句,竟然鼓吹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房价将出现“断崖式下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记者说,报告被曲解了,新闻推导出“断崖式下跌”的结论“不十分完整”。该报告指出未来房价有下降的可能,而且这只是一种可能而已。[2]媒体上楼市被多次唱衰,这种新闻预测没有根据,缺乏可信的逻辑,事实上多地楼市的价格近年均有上涨,即使少数地方商品房价格下降,幅度也不大。所谓“断崖式下跌”,让想买房的民众迟疑不决,等待“大幅下跌”后再购;那些已经买房的业主则忧心忡忡,后悔难寐,“去库存”的经济政策在房地产业遭遇坎坷。无论是记者还是网民想在媒体上发表见闻,应当尊重客观事实,而不应给事实添加水分,拔高夸大。新闻报道以尊重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为原则,无论是专职记者还是网民,使用别人提供的材料或引用别人的话,都要忠于原意,不能歪解倒读,更不能断章取义、肆意篡改。
没有品质的新闻热衷于负面报道,对有悖人类精神道德、对社会发展有害的事件兴趣浓厚。作者笔下“一片黑”,无所不污,污名化新闻特别走俏。尽管这类新闻都是真实的,但并非雪崩如瀑,把人们层层包围,不应占据主要报道分量。有些人长期受到西方新闻界“坏消息就是好消息”观念的影响,在网上全身心投入“暴露浪潮”,对负面新闻兴致勃勃,却不认真挖掘产生坏人坏事的原因。近年微信上大量“情色”新闻连连走俏,复制西方黄色新闻的流弊,抹杀女性的精神价值,放肆地宣扬“淫靡纵欲”。西方报纸大都在大街上叫卖,用淫乱、污秽的内容与标题吸引过往行人,成为其灵验的促销手段,“坏消息就是好消息”自然成为西方报业的名言。社交媒体为了博取眼球,照搬这个老套路,不仅猎奇泄欲,而且狂热地推销西方的性文化。在我国社交媒体上,这类负面新闻今天已经拔得头筹。
严格来说,负面报道不是指对负面事实的报道,而是对负面现象认识错误、处理不当的报道。毫无疑问,负面事件应当报道,但要认真思考报道哪些坏消息,如何报道,究竟要占多大比例。揭露坏人坏事是媒体舆论监督的使命,也是媒体坚持正义立场的标志,一刻也不能懈怠。但对坏人坏事的报道在整体上不能压倒正面报道,即使在网络媒体上也不应“污水横流”,对丑恶事件大加渲染。
对事实不辨轻重得失,不拒枝蔓梗叶,喜好有闻必录,也是一种没有品质的新闻。不分巨细,把一切事实悉数奉送,排斥新闻选择,轻视新闻价值,新闻的品位必然式微。有的报道《老爸陪女儿跳芭蕾舞》,说了一通舞步不合拍之类的笑料,没有任何教益;有的报道接吻比赛,狂吻7个小时至31个半小时,还没有打破吉尼斯纪录,实为撩人耳目,如此云云,鸡毛蒜皮,枯燥乏味,百无聊赖的流水账新闻却被某些媒体青睐。有的报纸甚至开辟“有闻必录”专栏,以示新闻客观,博闻广记,忠于现实的存在,实际是玷污受众的眼球。
历史上有闻必录的主要含义是,御史对皇帝的起居言行不敢遗漏,不分大事小情,只能一一记录。不管事实重要不重要,是否有意义,一律照录不误,这种应付受众新闻饥渴的愚拙,使新闻的品质销蚀殆尽。正如鲁迅在《论“人言可畏”》一文中所说,记者是要“向上负责的”,新闻是“有选择的,有作用的”,“有闻必录”只是他们有时出了纰漏应付读者的口头禅。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在《致读者》的社论中曾指出:“党报决不能是一个有闻必录的消极记载者,而应该是各种运动的积极提倡者、组织者。”忽视新闻选择,把那些毫无意义、七零八碎的现象推给受众,只能是对他们的无情愚弄。
还有大量没有品质的新闻,推崇报道的娱乐化和低俗化,以调动受众的低级趣味为目的。尽管娱乐新闻代表大众文化潮流,但也应有品质、有品位,不能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体育新闻、文艺新闻、明星新闻清除媚俗气息,都可做得轻松愉快,让受众乐此不疲,满足“草根”群体的需要。如果娱乐新闻任意升级为淫言狎语、调侃戏弄,降低新闻格调,势必滑向低级趣味。
新闻报道不排斥适度的娱乐性,但不是任何新闻都可娱乐化,娱乐应当有题材的限制。更何况,“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要讲究文化品位,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积极性,才能保持新闻的基本品质”[3]。对文艺界名流的趣闻可以报道,但不应专注于明星的隐私,更不应关注明星的脸蛋而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名人新闻可以“寓教于乐”,把启迪和陶冶人们的性情作为报道的出发点,显现娱乐新闻的品质。反过来,试图把娱乐完全变成教育,或把教育与娱乐混为一谈,则是荒谬和做不到的。让娱乐新闻有知识、有科学与奋发精神,有仁爱观念,才是娱乐新聞追求的目标。否则,娱乐新闻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新闻,滑向格调低劣、品位粗俗而难以自拔。
二、有思想定力,新闻才有品质
有品质的新闻都有思想,对事件有深度解读,有思考力,从而才能精准发力。新闻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是非正误发出正义的声音,显露出坚毅的思想定力。新闻有了这种品质,受众才能从新闻中不仅得到信息,认识社会发展的归宿,而且知道自己应当走向何方。当媒介竞争进入“秒杀”和海量信息淹没人们视线的时代,受众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新闻思想的穿透力。冲破顽固观念的束缚,捍卫社会公平正义,是今天新闻最可贵的思想定力。
任何有思想定力的新闻都敢于面对现实,敏锐地揭露生活的顽疾。2011年4月11日,长沙县有关部门勾结无良建筑商,把讨薪的20多名农民工骗到项目部,出动数十名防暴警察实施抓捕,并进行殴打。事后声称,这些农民工无端闹事,抓捕无误,事件久拖不决。到10月20日,湖南省纪委干部陆群再也忍无可忍,在新浪网上发帖,叫板长沙县委书记和公安局長的非法行为。这一事件立即引爆媒体,许多新闻引用陆群的话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具有良好执行力的制度,让民众维权渠道更加通畅,但在现行体制内无法解决这一事件。[4]《人民日报》、新华社、《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北京晚报》《郑州晚报》《西安晚报》等300多家媒体及各大网站对这一“乌纱帽对赌”展开拉锯式的报道。媒体介入的舆情日渐高涨,众多网民点赞媒体和为民请命的纪委干部,而省市官员却视而不见,“能拖就拖、能推就推”。《人民日报》指出:“公平正义的实现,唯赖制度化的保障。这也提示社会管理者,维权才能维稳,制衡才能治权。”[5]这一有品质的新闻使人顿悟,让受众的思想豁亮而清醒。
新闻需要有故事可谈,不论什么故事都能明示社会症结,启发媒体找到思想定力。对于党媒而言,新闻的思想定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反映社会必须进行的变革,维护公平正义,坚守依法治国;二是媒体上的任何新闻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表象揭示理性,让受众明白自己的权利并捍卫宪法赋予的权利。新闻不仅报晓事件,而且能让受众茅塞顿开,提高“民主、和谐、平等、法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约束力和指导力,从而推动现代思想在媒体上的华丽转身。
新闻不仅包含默思的材料,而且要不断证实生活的是非,在受众心中发出电光石火,给他们播撒真理的种子。新闻如果被放在真理的框架里,让受众潜濡默化、如饮醍醐,新闻就有启蒙的力量。但思想、真理和事实不同,思想、真理总是凝固僵滞,时间一长将变得陈腐守旧,陷入虚谈空论。有思想的新闻总是随着生活前进,不断搜寻最先进的事物,引领人们的思考。如果新闻落后于生活,缺乏新事实的启迪,就不会再有启蒙和生机。所以记者应不断“俯下身”“沉下心”研究现实事物,由外观到内察,从实证进入思辨,不断提出最新的思想。
在漫长的媒介生命中,媒介思想不断演变,如果思想背离实践,大众就会抛弃它。这种“受众背弃律”,构成媒介的生态循环,使媒介经历着生死兴衰的过程。有的媒介把意识形态当作万能的机器,固守陈旧的观念拳拳自恋,绝不会推出高品质的新闻。有的媒体人把印刷机、摄像机和网络当作万能的法宝,不想随着技术的升级而改变陈旧的内容。有些人对机器是如此崇拜,以为有了新媒体就开辟了人类未来,大谈微博、博客或微信的技术奇迹,却不研究如何改善传播内容,对新思想不屑问津。这是用机器屠杀新闻业,或者说是传媒界在自杀。大众不会对机器消极依赖,也不会对陈旧的思想可怜地顺从。不管新媒体如何万能,最终取胜的是新思想。
必须承认,许多公众都有正确的判断,媒介无视这种判断力,其思想定力就会泯灭,最终被民众所唾弃。21世纪有许多奇幻和诱惑,坚守底线、不为利益和诱惑所动,就应当献身于新闻思想定力的永恒价值。“面对诱惑,央视财经频道的芮成钢作出了自己的选择;21世纪报的主编同样作出了选择。这些曾经的明星媒体人的堕落令人震惊,才华横溢的他们没能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没能用自己的心与笔写出时代故事,发出时代声音,反而在诱惑中迷失了自己,忘却了回家的路。”[6]报道我们时代的真正生活,让每个受众感受到新闻的力量,让千百万民众接受精神洗礼,正是有品质的新闻的终极目标,值得媒体人终生坚守。
媒介精神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它报道的所有新闻都有大体一致的思想轨迹,因此,党媒思想的统一是符合逻辑的意识形态。如果一个国家的媒介每天传播各种混乱的观点,让受众面对杂乱无章、争执对峙的见解迷茫无措,社会思潮的分崩离析将导致社会混乱,民众将惶惶不可终日。但媒体思想的统一,必须遵循公共利益的最高原则,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党媒要“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7],让万众勠力同心,投身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事业。这种新闻思想定力给人以信心、希望和动力,无疑产生的是正能量。
三、有品质的民生新闻都有温度
新闻的“温度”是指新闻反映群众的疾苦、挫折和生活的坎坷,使受众感到温情、慰藉、希望和光明,体验到媒体的深切关怀。这是有品质的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早就指出,“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的表达者”,“报刊应当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8]做“有温度”的新闻,把新闻写在群众的心坎上,必须回答民众心里的呼唤,让他们找到中肯、满意的答案,得到欢乐和鼓舞。
一些媒体努力报道有温度的新闻,但它们回避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用“好人好事”体现报道的温情。这不啻是穷幽极微、舍大求小,在言轻旨浅的问题上兜圈子。“公交司机把残疾人抱下车暖人心”“数十人为救人抬起13吨重公交车”“油条哥不用有害的‘复炸油做油条”等此类新闻,确实给当事人和受众带来一丝温暖,但受众更大的疾苦、更煎熬的思虑,主流媒体却很少报道,即使报道,总是板着面孔说套话,受众得不到少许的温情和憧憬。
央广网记者马继鹏赴贵州采访,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只有真正到了现场,你才能感受到当地百姓生活的艰辛,贵州脱贫攻坚不易!”“只有紧握老百姓的手,我们的呼唤才更有力量。”[9]现在,底层民众思考的重要生存问题,痛定思痛,让国人焦虑。民众的一些重大切身利害问题党中央多次提及,而某些地方政府却充耳不闻,光做表面文章,主流媒体也置身事外,很少报道。微信微博却拾遗补阙,竞相曝光,把几亿网民吸引到“公众号”里围观。
习近平强调:“改革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创造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也让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厚,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10]报道这样的新闻,济物安民,敬天爱民,才有真正的温度,才是党媒的头等大事。
有温度的新闻就在我们身边,在公众的街谈巷议中随时可以被感應、被激发。听取人民的呼声,把媒体的关爱转向人民的切身利益,民众的温暖就会从心中升起。没有圣洁的情感,新闻就不会有温度;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媒体就不能重视人民的疾苦;没有忠于人民的职业道德,报道就不敢说真话,那么,民生新闻的温度就上不来。受众感受不到媒体的温暖,新闻散发不出记者的暖意,政策报道就难以给人以信心、希望和动力。
新闻自然要讲究文字风格和谋篇布局,讲述故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不是为了新闻审美,更不是新闻审美的标准,而是为了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新闻表达鲜明、正确的立场。对社会问题的报道,记者既要坦诚地直面社会,抓住要害,又要总体把握生活,防止以偏概全,不能为揭露真相而撕裂社会,制造社会冲突。总之,新闻的品质——无论是思想定力还是散发暖意,都是新闻影响力的基因,远远超出了新闻审美的范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http://home.china.com.cn/shitoutiao/2016-02-20/a988868.shtml.2016-02-20.
[2]2016年第二季度房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是曲解[EB/OL].中广网,http://bd.loupan.com/html/news/201512/2106399.html.2016-12-05.
[3]刘建明,等.新闻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17.
[4]湖南纪委干部叫板县委书记事件舆情报告[EB/OL].正义网,http://www.jcrb.com/yqjc/201111/t20111108_748672.html.2011-11-07.
[5]人民时评:纪委干部“叫板官员”该由谁接招[N].人民日报,2013-12-10.
[6]写有温度的新闻 讲有灵魂的故事[N].光明日报,2015-01-11.
[7]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2.
[9]只有脚踩大地,我们的文字才更有温度[N].中国青年报,2016-01-31.
[10]肖央铭.习近平“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道出百姓心声[N].人民日报,2015-02-28.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