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的农村电商之路
2017-05-13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策划/执行 本刊编辑部
“野蛮生长”的农村电商之路
■策划/执行 本刊编辑部
如果说在2015年前,农村电商尚属业内狂欢,那么在那年春天,国家从战略高度,开始对农村电商全面布局,从国务院到相关部委,相继出台十余项文件,则彻底点燃了引擎,成就了全民热潮。
农房外墙历来“兵家”必争。明眼人发现,2014年以来,这堵墙纷纷被各大电商平台占领。“生活要想好,赶紧上淘宝”“老乡见老乡,购物去当当”“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这些口号不断提示着,农村电商之间正在进行的血拼。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农村电商也应运快速发展,农村产业化经济迎来了新的春天,面对农村电商这一极具潜力的“蓝海市场”,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三农专家、浙江大学教授黄祖辉说:“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农村电商的崛起将带来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面对农村电商这块“万亿级蛋糕”,各路电商平台争相排兵布阵,攻城略地,雄霸之欲不言而喻,但农村市场不仅基础设施薄弱,而且人才奇缺、观念滞后,平台电商应该如何打通梗阻?农村电商应该如何从野蛮生长尽快走向有序发展,构建起平衡的生态系统?面对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失衡,应该怎么构建“双向流通”格局?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电商的“江湖争霸”,充其量只能沦为一场浪费社会资源的盲目混战。
时至今日,农村电商发展有哪些思路亟待理清,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电商快车”势头迅猛
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扩大农村需求等各项政策的拉动下,农村电子商务获得长足发展,长期困扰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缓解,传统农业借助电子商务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居民消费的多样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不断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就达3120亿元,2016年全年可达6475亿元。
搭建平台,有效开拓农产品外销市场。在政府层面,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通过购销对接会等形式积极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实现产销对接,解决供需脱节问题。在市场层面,各地纷纷建立农产品电商交易网站,并依托村民互助小组与农业合作社等机构,广泛同农户建立合作联系,在线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我国各类农产品电商交易网站给很多农村特色农产品打开了市场,壮大了地方经济,进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外出务工 、开拓视野 、精准扶贫、电商搭台、广开销路”。今年,宕昌县紧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号工程,把“电商+劳务+企业”作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门路的重要举措,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该县扶贫、劳务、电商等部门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把推进劳务与电商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与广大外出务工者建立微信电商交流群,鼓励外出务工青年赴新疆、内蒙、北京、上海、深圳等劳务基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加入全县电商队伍,广泛宣传推介宕昌中药材及其他农特产品,并经营和发展自己微商圈子,推广和销售宕昌的特产,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到目前,全县创造电商扶贫就业岗位2629个,建成乡级电商扶贫服务站15家、村级电商扶贫示范网店50家,开发网销产品53大类264种,累计实现线上销售额1.65亿元,线下销售额3.88亿元。今年全县网店达到1025家,线上销售额8170万元。
近年来,宕昌县把信息服务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积极打造12316短信服务、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技一点通手机APP、科技大喇叭广播站等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并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电子商务进村培训等活动,对专业大户、农机作业能手、合作组织负责人、骨干农民等进行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广大农户学会利用网络了解政策,学习技术,查看农事,掌握农资行情,提前了解春耕春播信息,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成为新型农民。
“比如要想种松叶牡丹的话,要看看地的墒情呢,墒情要是不好还得灌沟造墒。”合黎镇六二村村民濮爱云提起网上备耕带来的便利时高兴地说:“我们以前买化肥还得到县城或者到镇上,在全县发展电商政策的扶持带动下,村里好多人都学会了上网,现在买化肥,网上一订就送货上门了。”
家住岷县农村的“80后”小伙儿於军强,是一家专门出售中药材网店的老板。去年以来,岷县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实施电子商务扶贫开发。受惠于这一政策,於军强的网店从货源组织,到网上营销系统开发及维护等,都有政府相关部门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目前,他的淘宝店铺“岷县当归人家”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
除了支持个人创业外,岷县积极与淘宝网、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开展合作,开设淘宝网“特色中国—岷州馆”“兰洽会岷县产品展销馆”等,并邀请省内外专家对大学生村干部、电商企业代表及各乡镇电商人员开展网络营销、供应链管理、安全支付等培训。积极争取国家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缓解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困难。2016年,岷县电子商务销售额达8318.75万元。
今年,岷县结合贫困村实际,采取“企业+基地+网店”“协会+合作社+网店”的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培育一批效益较高、影响力广、销售份额较大的网店,与贫困村结对建立生产加工基地,推进贫困村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
古浪县把政策扶持作为重要支撑,制定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电子商务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电商工作实施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政策制定、协调指导、工作推进、检查考核等工作,通过项目扶持、贷款贴息、技术帮扶等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引导和鼓励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农业企业创建农业品牌。2016年,完成4个贫困乡镇电商服务站和3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的建设目标,积极争取2016年度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争取到项目资金2000万元、省级电商扶贫项目资金88万元、市电商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54万元,重点用于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电子商务服务网点的建设改造和农产品品牌培育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网点渐密,不断畅通消费品下乡渠道。近年来,由商务部确定的“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省份大力建设“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三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网络,起到了很好的政策宣传和市场引导作用。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下乡”已经成为众多电商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在丰富农村消费品供给、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3年以来,陇南市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和80%以上的涉农资金,用来解决基础设施“短板”。截至目前,硬化通村公路1万公里,实现了全市城区和乡镇4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达到70%以上。整合发展各类物流企业200多家、快递服务站800家、村邮站1200多个,基本建成了“县区有物流园、乡镇有快递服务站、村有代办点”的物流快递服务体系。
近年来,借助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环县绿色小杂粮搭乘“电商快车”,畅销国内外,很多群众因此增收脱贫。在硬件建设方面,实施239个行政村宽带进村和升级改造,实现行政村宽带网络和电子商务服务点全覆盖。同时,建设环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仓储物流配送服务中心、小杂粮精选加工厂和网货供应中心,做到网销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查、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证。整合物流快递企业,实现统一分拣、统一配送,保障网销产品优质达标。进一步健全完善从订单、加工、品牌、包装到销售、发货的“六统一”生态电商圈,为电商企业提供网销产品,扮靓叫响环县电商品牌。在软件配套方面,环县充分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通过“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实践中练”等方式,孵化电子商务种子企业30户以上,培育个体创业者150人以上,培养电商专业人才200人以上,打造一支“懂营销、留得住”的本土电商人才队伍。按照扶大、扶强的总体思路,去年环县出台了《环县电商金融扶持意见》,进一步扩大对返乡青年、贫困大学生等电商创业群体的金融支持范围和力度,全力推动电商企业和个体网店扩大规模、提升效益。
与此同时,环县采取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的方式,指导推行小杂粮零化肥、零农药、零污染“三零”有机试验示范种植,确保全县纯天然无公害的优质小杂粮达到2万亩以上。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粮食收购加工企业在环县建办小杂粮专业交易市场,扩大吞吐量,提升交易规模,利用三年时间,把环县打造成“买全国、卖全国”的中国西部小杂粮交易中心。
随着电子商务的下乡进村,“农产品进城”已经成了贫困村、贫困户实现脱贫的有力手段。宁县通过实施“互联网+”,不仅使长期以来“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宁县苹果、曹杏、九龙金枣等农特产品走出去,有力地激活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宁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采取集中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努力营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氛围。至目前,该县已相继对18个乡镇的54名工作人员、257个村的示范店掌柜、20户电商转型企业的工作人员分别进行了电商知识和运营技能培训。
倒逼转型,促进传统农业产销升级。目前,很多地区开始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各类农业资源,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订单式农业生产,并通过网络平台拓展销售市场,形成了产、供、销密切衔接的全产业链条,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也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职业和身份的转变。这种产销模式的创新和不断成熟,也倒逼了传统农业的产销升级。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较早的地区,众多大型商贸公司通过租赁获得成片土地经营权,采用订单方式,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建立有机农业园,雇佣当地农民进行有机蔬菜、有机水果以及淡水鱼等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通过自建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初步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陇南市通过组织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进村入户,帮助村民学电商、开电商、用电商,网络销售农副产品,同时还筹建了西北首家电商职业学院,并依托电商培训机构及电商龙头企业,累计培训13万人次。这支电商人才梯队,既是“授人以渔”的现实图景,也是当地电商扶贫的“殷实家底”。可以预见,整合扶贫资源、改革扶贫机制的具体落实,都将站在这批人才的肩膀上砥砺前行。
在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中,岷县注重典型示范的引领效应,发挥乡村电商服务站服务当地群众的作用,引导农民通过发展电商致富。“80后”青年李文君4年前开始创业,如今已成为岷县创业者群体中的带头人。借助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李文君在淘宝网注册“琪祥阁食品专营店”,销售家乡的中药材,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县里帮她设计制作了产品包装,认证了农产品质量,并提供宣传平台和推介渠道,支持她与多个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户签订订单。
与此同时,岷县还逐步在贫困村组建电商扶贫合作社,按照“专业电商+贫困农户”“网络销售+定制生产”“优质产品+优质市场”“线下体验+网上预订”的思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商+扶贫”模式,使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上的贫困户特色农产品年交易额平均增长20%以上。
截至目前,岷县发展网店220家,电子商务中介53家,物流快递企业22家,建成网货供应平台14家,电商从业人员达到5000多人。
古浪县以“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整合全县特色农产品资源,推进农村电商“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土门”羔羊肉、“泗水”红提葡萄、“伊禧堂”手工拉面、“红秃头”手工拉面、“绿洲八宝”小杂粮等农产品相继注册商标,走出了品牌带动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举办古浪县精准扶贫青年电商人才培养计划电商应用型人才培训班和电商平台实用操作培训,为全县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今年以来,已举办电商培训4期,培训电商人员380人次。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成立了电商协会,注册开通了古浪县农畜产品网、古浪县特产网、古浪百姓网等电商平台,已建成了5家乡镇电商服务站、64家村级电商服务点,在贫困村开通运营各类网店、微店80多家。
在农村电商中,农民既是工业品的消费者,也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专家指出,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农产品上行要可持续,就必须在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上下功夫。只有从源头细节抓起,才能取得消费者信赖,打通从田头到餐桌的链路。
曲折前行,持续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市场化培育还不成熟,千网一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严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竞争无序、亏损经营、关站率高等现象,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落后而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流通成本高。流通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承担着产品成为商品、商品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双重功能。“经纪人—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五级流通结构,是目前甘肃省农产品最主要的流通模式,中间环节繁杂、农户和零售终端规模小,造成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化也难以深入推进。一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存在网络覆盖面不全、信号差、网速低等问题。据统计,甘肃省农村居民约占人口总数的50%,而农村网民仅占全部网民的27.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0%,比城市低34个百分点。二是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农村缺乏农产品大型仓储、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在农产品进城方面,由于“小而散”的生产方式、农产品保质期短、生鲜品物流损耗大、包装成本高等原因,网销农产品综合物流成本较高。在消费品下乡方面,因农村人口居住较分散、配送量较少,导致单件商品物流成本较高。据测算,在30公里以内,乡村配送成本是城区的3倍,超过60公里则变成5倍,这在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三是金融服务业发展落后。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设网点的经营成本高,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明显落后。
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不健全。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立法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一方面,国家尚未出台关于商品流通、电子商务等专门的法律法规,市场盲目投资、无序竞争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涉及农副产品的相关标准、信用等标准化建设不健全,如生产加工环节缺乏相关标准,农副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不利于细分市场、科学定价,影响产品竞争力,产环节标准和流通环节标准未能有效对接,影响流通效率,从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体系尚不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人才稀缺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离不开专业性人才,尤其是精通网络技术、线上营销、物流管理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农村地区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留下来的多是老弱妇孺,劳动力不足尤其是专业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同时,各地方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培训的力度不够,也缺乏引导和激励互联网人才下乡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以上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严重匮乏,产业发展必然缺乏后劲。
农产品上行困局凸显。上行农产品往往只是下行消费品的一个零头。但要做好上行,还必须做好“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网货,网货变品牌”等一系列工作。
农村电商由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两部分组成。县域电商崛起之初,人们还津津乐道于“身在农村,也能享受与城市一样的便利消费”,但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很快发现:消费品下行远远超过农产品上行。这种逆差引起地方政府的忧虑。毕竟,在供给侧改革的当下,作为父母官的他们,更需要关心的,是如何将本地农产品卖到城市,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而非单向地将消费品卖到农村,去掏空农民的口袋。
农村电商要打“持久战”。对于广大的中国农村而言,农村电商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要真正有所作为,还需各方精诚合作,进一步探索。农村电商发展至今时间尚短,但历经调整,已经开始摸索到前行的道路和方向。虽然各大平台电商还在“烧钱”,不知道哪一天能摘到果子,但一大批农村消费者得到实惠,大批服务商挖到金矿,有多个地方政府已实现“弯道超车”,让大家都在为之激动。
经历了好奇、怀疑、尝试、探索到积极投入的过程,农村电商对于广大的中国农村而言,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而是个生态体系,涉及到平台、政府、服务商、生产者等诸多方面,缺一不可。这朵尖尖小荷如欲盛放,不仅需要假以时日,还要相关各方以此为原点,携手合作,进一步探索。
尤其是发展较为滞后的中西部,互联网意识的普及、网络使用习惯的培养、基础设施的跟进、产业的电商化转型、网商企业的培养、创业氛围的营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等,都需要漫长的过程。”
稳步有序地“跑步前进”
要让农村电商“跑步前进”,必须给予更多更大的扶持,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农村电商的服务体系。要给予电商企业减免税等政策上的扶持,在仓储中心建设、冷链运输和投递配送信息化等物流体系建设方面也要给予资金支持。在培育农村消费习惯方面,既要加强乡镇、村、组一级的基础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加大农村家庭电脑贴补政策力度,又要加强宣传推广工作,逐步培养农民的电商消费意识,将更多优质优价的商品引入农村,让广大农民享受电商消费的便利,扩大农村电商市场规模。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加大对农村地区物流、信息、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人才培训及相关公共服务供给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化规范体系,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
精准培训,培养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农村电商的商业模式大同小异,技术与人才是发展的基石。”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主席乔传秀说,电商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眼下,农村电商的专业人才太少,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亟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电商这种新业态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人才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由于电商准入门槛不高,任何人都能操作。但恰恰这种低门槛,导致人才的专业度不高。
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呢?在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书记白松涛看来,电商是企业创业的一种形式和形态,它包括了销售、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内容,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学会的,必须将它列入到专项培训的计划里,作为一个专类的系统课程来培训。
“我建议政府、企业、学校、协会等协作建立适应农村电商需求的人才培训体系,或采用电子商务专家进行远程指导、农资企业积极参与等方法培养农村电商人才。”白松涛说。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宗申产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左宗申则建言,要鼓励现有职业院校增设农村电商专业,开发农村电商教材,招聘农村电商师资学员,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甚至出台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农村电商培训下乡,帮助解决农村电商人才在实践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优化政策,强化农村电商创业扶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农产品、电商进农村示范、电商产业园等多方面强调推进农村电商,并首次提出鼓励发展电商产业园。代表委员认为,一号文件表明,从顶层的政策设计上,对电商的扶持力度将会大大超过以前。
对电商的政策扶持,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民政厅副厅长韩永东深表认可,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细化落实力度,特别是在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搭建多层次发展平台、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出台一批有突破性的举措。
“政府要特别重视互联网在农产品生产中的作用,使农产品的产品标准、包装标准、配送标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为农产品网络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全国政协委员、西京学院院长任芳希望,在政策层面,要重点支持打造农产品从田头到快递的“最前一公里”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交易规则、诚信体系、安全追溯体系、索赔机制、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农村电商,要建立创业帮扶体系,设立帮扶基金,健全农村电商创业导师帮扶制度。”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各级政府要对大量“城归”回到农村创业的人,加大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除了政策扶持,金融投入也必不可少。部分代表委员建议进一步降低资金信贷门槛,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电商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商创业的信贷支持,保证电商的健康发展。
弥补短板,降低农村电商运营成本。要将农产品从山区卖到城市,除了依靠一条网线,更重要的还要有完善的物流。物流不通,想卖的卖不出去,想买的自然也买不进来。“这是许多地区现在电商发展的一个瓶颈。”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马瑞强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瑞强向记者举例,“很多物流企业对许多地区包邮,但会标注内蒙古除外,主要是因为我们内蒙古太大了。这就导致我们的物流成本很高,影响了电商的发展。可见,完备的物流设施多么重要”。
物流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建议,各级政府要重视包括通信、物流、包装加工等在内的产业链建设。比如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高速宽带网络扩面提速降费的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建立覆盖县城、乡镇、乡村的三级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推进产品包装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规范市场运行。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市场乱象,必须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一是健全流通领域法规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商品流通、电子商务等方面立法,建立交通设施建设、商品流通保障、流通秩序维护等制度,解决流通领域中涉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二是全面梳理现行法律中与互联网在流通领域创新应用和管理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快修订和完善制度,推动线上线下规则统一。三是健全批发、零售、物流、生活服务、商业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完善适应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农产品生产、采摘、检验检疫、分拣、分级、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努力营造依法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电子商务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一条新路,让很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农产品,摆脱了封闭的环境、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编辑:刘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