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盲人女教师刘芳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2017-05-13李柯勇,李春惠

北广人物 2017年17期
关键词:刘芳凯勒海伦

盲人女教师刘芳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她是贵州农村一所中学的普通女教师,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一年毕业典礼上,一个腼腆的女生红着脸问她:“是不是我把一只角膜捐给您,您就能看得见了?”

“谢谢你,好孩子,老师的病不是角膜的问题。”她说。

小女孩想了想,又抬头说:“那我就把一只眼球给您吧。”

说起这件事,一直微笑面对记者的刘芳突然红了眼圈……

从光明到黑暗

2007年,刘芳刚失明。

十年前她就知道,这一天终将到来。原来她有点夜盲,到1997年,眼前晃起了“水波纹”,医生说,这叫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那年她26岁,已在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工作四年,8个月大的儿子正在襁褓中咿呀学语……

夜深人静时,她咬着被角,在黑暗中哭泣。她曾是个简单快乐的姑娘,苹果脸,身材娇小,爱笑,绘画、写诗、书法、唱歌、跳舞样样都行。她喜欢教书,而且教得别出心裁。批改作文,写评语前,会先画个卡通脸谱表明整体印象,笑容灿烂的、一般微笑的、嘴角紧绷的、痛苦扭曲的,有的还顶着鸡冠子、留着羊角辫的……

视野一天比一天变窄,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失明了,她还怎样画出一个笑脸?

2001年,她读了最后一本纸质书《笑傲江湖》。

2006年,她看到的最后两个字,是课本封面上的“语文”。

2007年,她完全被黑暗包围。

初见刘芳,很多人不相信她是个盲人。在家,她扫地、洗衣服、倒开水、冲咖啡、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动作熟练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借助盲人软件,她发短信比明眼人还快。在学校,她可以独自走近百米,下两层楼,转5个弯。

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年她是怎样挺过来的。2008年初,下雪了,小区停水停电,她拎着个大桶,摸索着下6楼去提水。天寒地冻,一步一滑,最后她累得晕倒在地……

不知多少次绊倒、磕伤、撞墙、烫出水泡、碰碎杯子,现在她的小腿上还留有几块伤痕。绝望、沮丧、灰心,她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的话,就改变生活的态度。”更令人称奇的是,她的班级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教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

多年以后,她的学生说:“刘老师歪斜叠加的板书,是我们青春最美的记忆。”她尚未全盲时,有一次学生们发现,刘老师把课本拿倒了,照样侃侃而谈……

为了教好书,她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全都背了下来,其他重点、难点也都一一记牢,把几大本厚厚的讲义全都装在了心里。她的课越讲越精彩,说、学、逗、唱,她几乎变成了相声演员,课堂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她用耳朵批改作文。学生朗读,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感情再充沛一点!”“他这个角度大家想到了没有?”她像个乐队指挥一样,调动着全班。学生们越来越喜欢她。听说她可能不再担任班主任了,学生们跑去求校长,哭着说:“一定要把刘老师留下啊!”毕业了,他们把自己的弟弟、妹妹牵到刘芳手上,点名要进她的班。

那些穷孩子,那些爱

记者采访时刚过中秋节,刘芳讲了一个月饼的故事。

有一年,她布置的作文是《中秋感怀》,男生陈祥写道:“中秋节到了,每个人都在吃着月饼。而我却不知道月饼是什么滋味,甜的?酸的?看到很多人不爱吃,把月饼丢在垃圾桶里,我好想捡起来吃了。”

刘芳读得心酸,就去他家家访。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跟老人住在一间破旧的农家小屋里。窗户都是用塑料纸糊的。第二天,她给陈祥带了一块大月饼。

陈洋咬了一口,噙着泪花说:“刘老师,月饼是甜的。”

很多年后,工作了的陈祥打电话要请老师吃饭。刘芳笑了:“你喜欢吃什么就带我吃什么吧。”停顿了一秒钟,陈祥说:“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月饼。”

刘芳还承担过班上一个自幼失去一条腿的男生初中三年的学杂费,又攒钱帮他安了假肢。终于能站起走路的男生跑来对刘芳说:“我能不能叫您妈妈?”其实,叫刘芳“妈妈”的学生还有很多。她和每一个叫她“妈妈”的学生之间,都有一个感人的爱心故事。

曾祥雷,是刘芳的一个终生遗憾。他是一个有梦想的男生,喜欢音乐和美术。但他初二时,就因家贫而辍学了。刘芳千方百计地把他找了回来,对他说:“还是先把书读好,才能更好地追逐梦想。”后来,曾详雷终于坚持读到了初中毕业,又读职高。

但让刘芳没有想到的是,她可以扭转青春期的任性,却无法战胜根深蒂固的贫穷。

2011年的一天,刘芳的手机响了,她接起来,听到的竟是一位母亲的哽咽——曾祥雷死了!

原来,他去架桥工地打工,在一场事故中,从40米的高处摔了下来。整理遗物时,人们发现一封还没来得及寄出的信,是写给刘芳的:“我一次次逃课,您一次次把我叫回来,一句都没有骂过我。现在工作了,很开心。但每次想到您眼睛不好,我就很难过。等我挣了钱,一定帮您治好病。我就是您的儿子。有什么事情,您喊一声,我就会来的……”

这,是人们知道的他的最后一个愿望!

一条河流奔腾不息

刘芳爱读书。

甚至失明之后,她也常去逛书店。她小学五年级时,写了第一首诗,后来还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作品。电脑装了盲人软件后,经常“敲点东西”就成了她最大的乐趣。令人惊叹的是,她先后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17万字,一部28万字,其中一部已经出版。

2011年7月,她和一些年龄相仿的同事去外地参加培训,闲谈间,大家谈起了共同的青春岁月。有人随口建议:“你也写写我们的青春呗。”

那一晚,她失眠了,十几年教书育人。一张张远去或变老的面孔,一群群来了又走了的学生,校园里每个角落,大山里的偏远村庄,那些欢笑,那些泪水……一桩桩、一件件,像是得到召唤一样浮现在她的脑海中,让她心潮澎湃,血脉贲张。

她打开电脑,一口气写了两千多字。此后,她在教课、做家务、督促孩子写作业的间隙,每天都坚持写作,顺畅时一天能写5000字。8个月后,她写成了《石榴青青》,这是一群“70后”年轻教师坚守西部农村的,历经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故事。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有一个明眼人在树林中穿行了一个小时,却说“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而对她来说,一块树皮、一朵花、一只小鸟的跳跃、一股小溪的清凉,都是那么的美,像“一场极其动人而且演不完的戏剧”。

刘芳对此感同身受:“明眼人总以为世界的千姿百态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失明之后才懂得珍惜。”

据新华网李柯勇、李春惠/文整理

猜你喜欢

刘芳凯勒海伦
名人名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The creative application design research of“Da Ah Fu”image
Ant Forest Users Plant 55m Trees in 507 Square Kilometers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巧用余弦定理解答数学题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