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探究学生素质的培养
2017-05-12顾晔
顾晔
摘要:面对好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喜欢动手的孩子,如何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派特时间”是一种有效积极的奖励制度。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责任心,提升合作能力,并愉快地接受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奖励制度;派特时间;综合素质
一、问题
新学期开始了,又认识了一群孩子。随着两周时间的观察,发现这群孩子特别好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喜欢动手等特征。如何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如何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了首要问题。
二、策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一般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玩游戏,那如何把他们对游戏的高度热情转移到对知识的探求与技能的掌握呢?根据《西方教师学生管理策略精选》,其中有项奖励制度——派特时间(PAT),PAT,“Preferred Activity Time”的缩写原义为“最喜爱的活动的时间”。顾名思义,学生在“派特时间”里能自由活动,或玩他们最喜爱的游戏。不过,这个时间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得来的,即如果学生遵守课堂规则,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他们就会为教师节省时间,并因此获得时间的奖励。
派特时间的基本理念是:“如果学生把教学的时间给我,我就把玩游戏的时间给他们。而且,他们玩的时候,他们也在学。”
以时间作为奖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与责任心的教育。
由于派特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学生用自己的良好表现挣来的,如果有不好的表现或负面情况,就会损失时间,这样便促使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派特时间还可用于促使学生养成某个好习惯。如准时回教室。如果所有学生都按时回到教室,他们就可获得1分钟的派特时间;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认真听课,不需要老师重复多遍,他们也可获得1分钟的派特时间。学生们为了赢得派特时间一定会相互监督,相互鼓励。
实施派特时间最大的好处是,它几乎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且趣味性强。教师利用派特时间不仅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还在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基于此,我准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派特时间”奖励制度,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有时,一个小小的奖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于是,利用学生对游戏的浓厚兴趣,开始着手派特时间奖励制度的建立。
首先,明确了信息技术课堂的要求,列出可以获得派特时间的方法。其次,为了更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加强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所以将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
具体要求如表1:
虽然一节课下来老师有可能奖励学生的派特时间有10分钟,但其实这些时间都是学生通过提高效率节省出来的,这一点也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接下来是如何运用好这段派特时间。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的奖励,就有支配的权利。此时如果老师加以诸多的干预,则会令他们对派特时间失去兴趣。学生获得派特时间,其实就是对他本身学习的一种肯定,这会令他有种满足感,也会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热情。而且并非所有的学生喜欢游戏,他们更喜欢的是上网。当老师在巡视中发现有孩子在了解更多的信息时,可以作些随机的介绍,这种不经意会吸引一批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派特时间里,允许学生过位,可以大声讨论甚至爭论,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四、成效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通过派特时间的奖励制度,学生有了强烈的时间观念,平时拖沓的学生也有人提醒按时到达电脑室,并迅速整队。光这一项就能节约大概3分钟。其次,在强调坐姿之后,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改善。以前弯着腰跷着二郎腿托着下巴的现象也少见了,只要老师一个眼神同学一个提示都能马上改正过来。再有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也有了明显改善,不再需要老师时常停下讲解来提醒了。因为快节奏的提问、讨论,为了不损失派特时间,都会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鼠标、键盘、桌椅等设备也得到了更多的爱护,不再需要时时提醒。
2、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由于采用了派特时间的奖励制度,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了。因为如果自己损失了派特时间,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玩的感觉是非常差的。所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强化了学习的责任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3、拓展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派特时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与同学展开讨论。这不但拓展了学习内容,更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增强团队意识,互帮互学。由于有些项目均是采用了小组评价的制度,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所以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5、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在教学中强调了讨论及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6、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社会心理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于派特时间奖励制度的促进作用,让小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增加课堂了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率和强度,并且为学生的辩论提供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养成。
五、思考
1、奖励是为了不獎励。对学生进行奖励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良好行为的内化,最终不需要奖励。很多时候,学生为了奖励才表现好或取得好成绩,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内在价值。通过实施派特时间奖励制度,目的是让他们慢慢从以往有形的奖励中转变观念并接受它、感知它,并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2、使用奖励的最佳时期。孩子往往根据短期的可预见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培养学生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有必要在学生每次表现出好习惯时给予奖励。一旦他们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可以变每次奖励为间或奖励,以鼓励他们把好习惯保持下去。
3、奖励带来的负作用。奖励会促使人们目光短浅,求快而不愿担风险。一个人如果感到某事是他要获得奖励所必须做的,那他在这件事上就不会表现出太多的创造性。因此,关键是奖励带给受奖励者的感受。如果让人感到他为了获得什么才去做什么,那么他就感受不到这件事本身的价值了。
有一个老笑话:一个经常被邻家顽童辱骂的老头,为了制止孩子们的辱骂,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告诉那些孩子,如果他们周二再来对他辱骂,他就给他们1美元。那些孩子兴冲冲地来了,拿到了1美元,但老头告诉他们,周三他只能给他们25美分。他们周三也来了,辱骂完后得到了25美分,之后老头告诉他们,周四只能给他们1美分。“别做梦了。”孩子们说,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辱骂他了。
对于创造性的工作,要淡化奖励的重要性,不能把奖励视为一种控制性措施。创造性工作只能被允许出现,而不能强迫产生。
参考文献
[1] 苏春龙.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A].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C],2007:2.
[2] 刘明祥. 中小学信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 杨志珍. 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