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60年的寻找

2017-05-12韩萌

北京档案 2017年4期
关键词:航校东北女士

韩萌

這是一个由一件家庭档案引发的故事,故事有点儿曲折,跨越新旧中国的时空,隐约有战火硝烟的味道,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我会把它写成一部有年代感的小说,而现在,我只给大家讲一个简单、真实、纯粹的故事。

首先,介绍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我,北京市东城区档案局工作人员。许玲女士,北京市退休职工,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社区工作者。吉廷俭老人,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居民,曾做过乡村民办教师。这样的三个人,在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交集,直到我局开展了家庭档案活动。局里确立了十个家庭作为建档试点,许阿姨家就是其中之一,我作为工作人员负责帮助她整理家庭档案。于是,我和许女士首先建立了交集。

许阿姨想要整理的家庭档案主要是她已故父亲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和实物。当许阿姨打开一大一小两只落满灰尘的旧箱子时,令我们有些吃惊。这些材料中有很多比我的年龄还大,纸张脆弱泛黄,内容杂乱无序,中间夹杂着旧报纸、旧杂志。从专业角度看,保护得不太好,但是其中有些材料相当有历史价值,比如周恩来、林彪签发的任命书,20世纪50年代国庆节天安门观礼的请柬等。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们慢慢了解到这些材料的主人曾经的生活轨迹。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空军初建,中共中央在东北建立了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许阿姨的父亲曾经是国民党航空学校的学员,老人在东北航校建立时加入了共产党,成为该校的第一批飞行员。新中国成立后,老人因伤转做空军后勤工作。许阿姨对父亲有深厚的感情,不仅坚持多年保存着父亲留下的所有材料,而且还开通了微博,与父亲在东北老航校的故人及其子女保持联系。因此,我们又“认识”了故事的最后一个主要人物——吉廷俭。他的父亲吉翔曾是国民党空军飞行员。战乱中幼年的吉廷俭经历了丧母、父亲再婚、随奶奶迁居等生活变故,最后又与父亲失去了联系。此后的60多年,吉廷俭想方设法寻找父亲的下落,也盼望父亲能回来找他,然而其父吉翔却一直杳无音信。新中国成立后,吉廷俭的身份成了“下落不明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的儿子”,“文革”期间吉廷俭因为这个身份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幼年失去父母、身体残疾、国民党子女的身份,使这位远在山东的老人在70多年的生活中备尝艰辛。

可巧的是,在许女士父亲写的回忆文章中提到了吉翔。这篇文章详细记述了许父在飞行训练中因飞机失事身负重伤,并因此转做后勤工作。文中提到了同机战友吉翔,并说他在那次事故中牺牲。吉廷俭的亲友在网上偶然看到了许女士发布的文章,发现文中提及的人物与吉廷俭的父亲同名,并且也是飞行员。于是吉廷俭的小儿子辗转与许女士取得了联系,并最终证实许女士父亲在文章中提到的牺牲的飞行科长吉翔,就是吉廷俭寻找多年的父亲!

在许女士的帮助下,吉廷俭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老航校建校四十周年纪念册1946-1986》一书中查找到了吉翔烈士的安葬地——牡丹江烈士陵园。清明时节,已经76岁的吉廷俭老人带着儿女第一次为父亲扫墓,陵园里安葬着许多无名烈士,而吉翔的名字深深刻在墓碑上!对古稀之年的吉廷俭来说,这个已经消失了60多年、在心里几近模糊的名字,此刻无比清晰!

2012年,我与许女士和吉廷俭老人第一次相聚。那是在北京电视台《档案》节目的录制现场,吉廷俭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特地从山东赶来,老人看起来还是显得有些落寞,已经70多岁的他以前从来不知道自己是烈士的儿子,不但烈士子女的光荣和优抚完全与他无关,而且在60多年的生活里还遭受了很多因为父亲身份带来的困苦,即使如今找到了父亲的下落,这些经历过的苦难依然印在老人的脸上……

我们三个人的第二次相聚是在2016年年初。许阿姨把我们帮助她整理的家庭档案和东北老航校至今仍健在的老军人及家属们捐赠的部分物品都捐赠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捐赠仪式上,我再次见到了吉廷俭老人,他也捐赠了父亲留下来的几件物品。跟上次一样,老人还是在儿子的陪伴下赶来的,但跟上次不一样的是,这次老人的精神饱满,目光平和安定,不复当年的苦难沧桑。

我想或许就是缘于那份小小的档案和我们的付出,使许女士了却了多年的心愿,使吉廷俭老人在经历了沧桑磨难后终于感受到那份自豪与欣慰,感受到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作者单位:东城区档案局(馆)

猜你喜欢

航校东北女士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大东北的春节
女士找茬
国内航校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前景规划研究
中国第一航校——南苑航校
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