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克非
2017-05-12魏心宏
魏心宏
2017年,就要过春节的前几天,我正在医院陪母亲,突然接到朋友发来的消息,说是克非突然去世了,这个情形与去年4月陈忠实去世的情形很相近,让我无法接受。
我与克非的相识,要说起來,真的是很多年前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从部队回到上海,第一份工作就是进了出版社,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做小说编辑,说起来,这也是很稀里糊涂的事情,我连什么是小说都搞不清楚就开始了我的编辑工作。那个年代,文学创作还根本缺乏任何自由度,作家的写作基本上都是根据当时官方的口径在写,有的作家只是在自己的写作中夹带进了一些个人的体验,但是,写作题材与思想基本上毫无自由可言。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作家其实也很可怜,写作没有自由不说,稿费也没有,作家要是最终出版了书,就可以拿一部分书回去送人,稿费制度尚未恢复,能够出版,已经是上上大吉了。
那时候,作家协会也还没有恢复,出版社成为作家聚集的一个地方。和我一个办公室的就有一批“牛鬼蛇神”,茹志鹃、哈华、赵自、黄宗英、菡子、王西彦等等。所以出版社的工作也是显得不伦不类。有好几位后来都成为大作家的作家那时候都在出版社里写作,叶辛、张抗抗、孙颙、王周生等等。他们那时候的身份都还是知青,所以就写作条件来说,都很不具备,出版社就干脆拿出几间办公室来,或者在出版社的招待所开几个房间,成为作家们写作的一个工作间。与这些知青作家不同的是,出版社也邀请了一些老作家来了上海,修改他们将要出版或者是接近定稿的作品,克非就是其中之一。
我那时候还年轻,也未成家,所以,上班下班都在抓紧看书学习,业余时间就与这些作家们一起闲聊甚至逛街。那时候在出版社修改稿子的作家中,除了克非之外,还有保定地质部来的作家奚青以及兰州军区的作家朱光亚。他们都是我的长辈,却与我毫无界限之分,任何事情都喜欢叫上我,我也乐意与他们交往,想法是可以学到更多的文学与写作的知识。
克非在所有作家中是最健谈的,海阔天空,口若悬河吧。基本上可以这么认为。这其实也与克非知识面广、关心的事情多有关系。我记得那时候去招待所看克非时,见到他的房间里,各种书籍以及《科学画报》一直堆到房顶,他基本上是一个什么书都看都爱琢磨的人。
克非满口的四川话,刚巧,我当兵的地方也在成都,对四川我有特别的亲切感,所以,克非的四川话也是我最爱听的。当时,出版社的同事中还有巴老的弟弟李济森,老人家更是一口毫不走调的成都话,引得我也夹在其中说些不大着调的四川话,大家济济一堂,好不开心。
克非当时在出版社修改他的代表作《春潮急》,这是一部描写四川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初版书在“文革”前就已初版,因为经过“文革”,思想都已经全部调整,所以,要求作家再对小说做一点修改。克非小说的责任编辑不是我,是邹韬奋的女儿邹嘉骊,邹大姐已经有些年纪了,平时除了工作之外基本不大外出,所以,与克非交往多的反而是我了。小说说是修改,其实也就是加一点符合当时形势的小细节,小说的主体还是四川农村生活。克非是一个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并有感情的人,他的故乡是成都平原上的眉山县,也就是苏东坡的家乡,但是,那时候,克非已经迁居到了绵阳,住在绵阳郊区的青义镇上,都是四川平原地区的土地,对克非来说,都差不多,只要不在城市里待着,他就自在。
克非在上海的那段岁月,我们大家都很开心。每天他们几个作家就在招待所里改稿子,我就在办公室里看稿子,下班了,我就去招待所找他们玩,有时候我们也一起外出游逛一番,招待所距离上海的肇嘉浜路很近,那里一到晚上就全都是谈恋爱的人,躲在树荫里,动作超乎寻常。我们在绿树成荫的肇嘉浜路上走着,散着步,奚青他们对这种有碍观瞻的恋爱方式感到很不适应,反而是克非觉得倒是没什么,很正常。都是年纪轻轻的,没地方谈恋爱,再不这样,那青春很快就过去了。克非的这个观点引来了奚青和朱光亚的批评,他们认为克非的观点过于开放。还有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是,黑人的女性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似乎也不是很美,但是,克非认为,这只是我们的看法,在非洲人眼中,未必是这样,一样有美感。奚青和朱光亚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美不美还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个问题争论的时间最长,几乎每次见面都要争论一番,克非是一个不会被轻易说服的人,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还有一个经常会引发争论的问题就是克非最感兴趣的UFO问题,关于这个天外飞碟究竟有还是没有的问题,克非坚持认为一定是有的,他还认为,除了地球之外,其他的星球上一定也会有类似地球人类一样的生物体,而且很可能要比我们这个星球更为先进更为早熟。克非说他自己研究这个UFO已经很多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我在他的招待所屋子里的确看到了很多类似的书,我觉得克非是一个内心非常年轻兴趣广泛的人。
克非那时在上海待了差不多一年多,然后稿子改好了,他就回四川去了。
我那时候,在出版社里兼任着西南西北地区的组稿,号称统管半个中国。所以,克非回四川不久,我就前往成都组稿。为了帮助我在四川开展工作,克非专程从他居住的绵阳来到成都,与我一起住在红星二路省作家协会对面的部队招待所里。白天,克非就带着我去四川省作协,给我介绍当时四川作协的领导唐大同、陈进,作家周克芹、流沙河,还有何洁、孙静轩、陈康、鲍川等等。后来转到《人民文学》杂志去当编辑的杨泥当时还在省作协创联部任职,杨泥与我年纪差不多,克非就让杨泥帮我,所以我凡是到省作协去都会去找杨泥。克非在四川省作家协会里属于独立特行的作家,那时候,作家是不是专业还不是那么清楚,但是,像克非这样老资格的作家应该属于省作协认可的作家,也在成都红星路作协附近给他分了房子,但是,克非不喜欢待在成都这样的城市里,他坚持要自己待在绵阳乡下自己建造的房子里。所以省作协也没办法,只好顺着他。
我后来对四川作协非常熟悉了,似乎每个人都认识,有的还成了很好的朋友,也是与克非为我的引荐有关系。很多年之后,我在克非的家乡发现了富有天才气质和才华的作家刘小川,并帮助他开发了《品中国文人》系列图书,畅销十年保持不衰,成为新一代四川作家的表率。很多时候,在我的内心其实都有着克非留给我的影子。我非常感谢克非对我这个文学青年的提携与指导。
去克非家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那次去也是与克非的女儿脚印一起去的。脚印那时候在《四川文学》当编辑。从成都坐大客车前往,但是,汽车行至半程,忽然熄火了,把我们一车子的人全都丢在荒山野地里,可是天却渐渐黑下来,四周黑灯瞎火,啥也看不见。脚印不愧是克非的女儿,情绪淡定地指挥我们,然后一个人到路上去拦车,拦下来的是那种不大正规的农用车,脚印要我们上去,然后保持镇定,不要慌乱,结果那个车子在黑暗中疾驰,颠簸得几乎要散架了,经过很长时间的折腾,我们终于进入了有点灯光的绵阳市。
当晚,我们并没有去克非家,而是住在了绵阳市里。次日,我们初次前往近在绵阳市郊区的青义镇上的克非的家,那是一个很小的乡下集镇,有几所排列凌乱的房子,都是农家自己建造的那种平房,克非的住所就在那一片房子当中,一座二层小楼,房子是沿着一条河流建造的,家里都是寻常的摆设,类似于农家小院,住在这样的地方,应该很舒服。小河就在克非房子的后边,悄无声息地流淌着,空气清新,饱含着一种川西农村才有的独特气息,我对这样的气息非常熟悉和喜欢,让我想起自己从十六岁开始就远离父母来到四川当兵的经历。
在克非的书房里我还是看到了那堆熟悉的書,克非是一个什么书都读的博学的人,尤其热爱《科学画报》之类的自然科学的书籍,克非向我展示了他搜集的关于UFO的书籍,很多还是外国引进版的图书。那时候,克非已经开始转向研究“红学”。同样他搜集的国内红学专著也有很多,可以用堆积如山来形容吧。克非跟我说,所谓红学其实根本不存在,是一门不能成立的学说,所谓的专家其实都经不起推敲。克非这个时候已经出版了好几本批判红学的专著。他说他已经用了八年的时间来研究红学,后来发现,自己上当了,研究红学还不如直接研究《红楼梦》,于是,这八年,克非已经成了《红楼梦》专家,说是能从《红楼梦》中获得极多的文学素养,但同时他对《红楼梦》的版本研究也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我对克非的这个性格太了解,他如果想要进入一个课题研究什么问题,那是不到研究透彻绝不会半途而废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克非的夫人,也就是脚印的妈妈,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英文老师,看模样,你是绝不会想到这样一个老太太会是教英语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克非已经开始自学英语,他自己说,已经到了可以直接看原版英文小说的程度,只是不能说也听不懂而已。为克非烧饭的年轻阿姨说,爷爷就是行啊,学什么都行。小保姆的脸上呈现出一种敬仰和爱慕的神情。
有一年,我去成都,克非正准备去开全国人代会,全部代表都集中在成都的金牛宾馆,我到宾馆去看克非,克非与我一起在宾馆的院子里散步,那一次,克非和我讲起了二女儿的事情。克非有三个女儿,老大就在绵阳市里工作,距离父母最近,也是唯一经常回家照顾父母的女儿。二女儿在重庆。老三,也就是脚印,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北京,与北京有才华的诗人多多结了婚,自己则调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去当编辑。距离远了,不能经常回家,在父亲的心目中,脚印是最贴心的,也是最像父母的一个孩子,从小就像个假小子一样长大,性格自由,内在却是很深沉,文学感觉好,很多年后,脚印肯定并确认了另一位四川藏区的作家阿来,阿来创作的《尘埃落定》就是由脚印发现并编辑的。脚印从那时起就特别推崇阿来,也向我介绍过阿来,我也从那时候起就与阿来建立了联系,一直到今天都未曾断过。克非和我说,让他最为伤心的就是没有处理好二女儿的婚姻问题。二女儿那时候在重庆,结识了一位带有残疾的男孩子,两个人相爱了,告诉父母要结婚,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的未来没有同意,结果女儿一意孤行,坚决地与那个男孩结婚了,惹得克非和老爱人很不开心。可是婚后,二女儿却被查出来脑子里患有肿瘤,到医院手术,也未获成功,最终还是脚印去重庆把小姐姐给背回了绵阳的家里。二女儿的去世,给了克非极大的打击,他和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禁不住老泪纵横,声音哽咽。
克非三个女儿中,老二是我唯一没有见过的,可是我可以理解一个父亲对自己孩子的感情。我知道克非是一个非常坚强性格乐观的人,所以我更能理解他这个时候的内心创痛。
2008年,四川地震的时候,我非常关心克非的安全,尽管绵阳不是地震中心,但是,那场地震几乎整个四川都深陷其中,况且绵阳距离震中的北川也不是很远。我给克非电话,劝他抓紧离开青义镇的家,到安全的地方去待着,克非却在电话里跟我说,我根本不相信那些鬼话,什么堰塞湖要垮了,不可能的。结果,克非就住在家里,家里其他的人都走了,整个小镇上都已经没人了,克非却是安然在家住着。我那些天里,几乎天天给克非打电话,哪怕是能与他聊聊天也好。
克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学识广泛而且渊博,性格独特且人很正直,这样的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多,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家队伍的面貌似乎也改变了很多,各种性格各种价值观念行事原则的作家都有,但是,克非似乎一点都没有改变,这与他选择居住在一个小镇上,远离闹市远离那些喧嚣的人事沉浮也有关系。从克非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尤其是认识到一个好的作家要怎样才能打造成。现在很多政府行为都在打造作家这个那个,其实,作家艺术家的修炼都是他们各自的事情,不是什么政府或者什么资助可以帮助完成的。还有就是怎么看待变化,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最吃香的就是要学会不断地变化,变化者,能者也,不变化者,没希望也。其实也不然,变与不变,还是相对的,对有些确实落伍确实不合时宜的东西,当然要变,但是,变化本身却并不创造真理,有些坚守有些传承,显得要比变化更难。我们都在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可是有几个人真正能过得起这样淡然闲适、远离一切利益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