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提问促进思维发展
2017-05-12张玮
张玮
【摘 要】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起点,在问题研究过程中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就是通过学生思维发展建构科学概念,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科学问题对引领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探究;课堂提问;思维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在设计《一切都在运动中》时,我摒弃了传统的实验探究模式,采用以問题为导向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参照物并能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下面我将结合《一切都在运动中》课堂实例,谈谈我认为的科学课上的有效提问。
一、问题贴合生活实际
科学课提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小学科学课堂要多创设生活化的问题,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认知,让学生面对生活化的现实问题,通过探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一切都在运动中》我以林林一家开车前往恐龙园游玩为背景,设计了一连串围绕“在动吗?”的问题,坐车是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的事情,因而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相比常规模拟实验,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开篇出示一张仅能看到林林坐在车中的照片,提问:“车在动吗?”学生不容易判断,紧接着出示能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移动的视频,抛出同样的问题:“车在动吗?”此时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车在移动。两次对比,帮助学生有效构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学生意识到要科学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首先要找到一个参照物,看这一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二、在情境中创设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一切都在运动中》以林林坐车贯穿全文,在此情境中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到自己仿佛成了林林,正坐在一辆奔驰的汽车上,从一开始看不到参照物无法判断车是否在运动到后来能够根据窗外的景物判断车的运动。在第二次尝试选择参照物判断“车在动吗?”时,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此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将关注点引至窗外的景物上,知道车相对于树、电线杆、电瓶车……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它动了。在此过程中,要能引导学生尝试选择较多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让学生意识到任何物体都可以充当参照物,即是我们常规意义上认为正在运动的物体,只要相对于你所选择的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能说这一物体在运动,这为后一板块“选择不同参照物,运动状态不同”打下了结实基础。
三、问题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一般需要运用发散型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地设计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接收系统处于亢奋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前面以两个“车在动吗?”帮助学生有效构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能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后,还是以“在动吗?”为问题,但不同之前的,此时引入了坐在林林身边的妈妈,林林对这妈妈提问:“妈妈,我在动吗?”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当我们选择妈妈等车内物体为参照物时,林林就是静止的,而当我们选择车外的物体为参照物时,林林就是运动的。有的学生会都选择车内物体或车外物体为参照物,因而他们的结果是林林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而有的小组会发现,选择车内物体和车外物体为参照物时,运动状态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小组的不同回答,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在最后的班内交流中,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分析发现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当选择不同参照物时,物体运动状态是不同的。接着追问:“你有没有发现规律,以什么情况下的物体为参照物,林林是静止的?以什么情况下的物体为参照物,林林是运动的?”
本课的最后,还是以“在动吗?”贯穿始终,在创设的情境中,林林一家终于到了恐龙园,还是回到那个问题:“车在动吗?”此时学生会选择不同参照物来判断,接着出示运动中的地球,提问:“世界上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吗?”通过前面的分析判断,学生恍然大悟:地球在运动,宇宙在运动,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一切都在运动中。
总之,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进行,更不是科学课堂教学的装饰。我们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应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问题的精心设计;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