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2017-05-12蒋纬吴迪胡颖刘婉颐
蒋纬 吴迪 胡颖 刘婉颐
摘要:分析化学是本科化学、药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食品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满足社会对大学生人才技能的要求,对分析化学学科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该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贴合专业性及社会需求性的目的。
关键词:分析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改革
随着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分析仪器的不断创新,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分析化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针对性等内容都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药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的业基础课程,开设分析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分析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分析化学的平衡理论体系,树立“定性”和“定量”的科学理念,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分析化学课程的结合越发紧密,如何运用快速、简单、精密的分析方法及分析仪器进行食品成分分析、添加剂含量限量检测以及食品农药残留等问题,关系到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教材的选择等。而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已然不能适合当前食品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少。课程安排不合理 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模块,很多高校一学期就需要学完两个模块的内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有些章节,如沉淀滴定和质量分析法,电位法和永停滴定,质谱法,核磁共振,毛细管电泳及色谱联用等内容都被删除。分析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应该安排在基础课完结之后再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化学、物理学科基础,能进行简单的仪器操作,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但是,有的专业学生还没接触基础化学或者大学物理就开始学习分析化学,不能理解化学分析的平衡原理,溶液四大平衡体系,光学原理及原子结构等问题,为分析化学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效果差。
1.2滴定分析篇幅过多。仪器分析教学课程较少 四大滴定虽然反应类型不同,但是在原理和操作上有很多共性,且滴定原理在滴定分析概论中已经重点介绍,所以每个章节分别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重复,不利于学生的共性学习。仪器分析部分的教学中,很多新兴的仪器方法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体现,仪器的教材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例如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气相色谱法及联用技术分析等方法。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的发展及更新日新月异,再加上學校经费和学科发展的限制,很多先进仪器在高校得不到较好的推广和应用。
1.3“定性”和“定量”的概念薄弱 分析化学是使用化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方法来解决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的一门学科,确定物质是什么,分析某一组分的具体含量是多少,这就是分析化学中的“定性”和“定量”。掌握“定性”和“定量”,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规范的实验技术操作、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的实验数据、严谨务实的学习科研态度,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这些繁琐的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烦躁、随意的情绪,进而影响“定性”和“定量”思维的塑造和强化。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析化学改革探索
2.1教材的选择 分析化学教材多样,各教材虽然在主要内容上基本一致,但又各有侧重。我国高校众多,各个学科的学习针对性不同,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根据专业的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对教材进行针对性的选择。由于没有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出版分析化学教材,所以我校选择的是李发美主编的教材及其配套的实验教材,因其内容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应用性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加入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讲解,如毒奶粉分析事件,农药残留检测等。实验课程中,也会使用食品进行实验教学,如大蒜中挥发油的提取及成分鉴定,洋葱皮中总黄酮的提取与含量分析,牛奶中pH值的测定等等,以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验仪器的应用。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分析化学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包括方法原理、仪器组成、数据计算、误差计算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涉及化学、物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若按部就班的学习中,学生无法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共通性、学科间交叉内容的互补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性,所以在教学内容中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中,笔者压缩了化学分析的内容,将四大滴定放在一起讲,压缩相同或相近内容,有效减小同一理论不同方法的重复现象。由于该专业已经学习过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教学中已对溶液的四大平衡理论进行了重点介绍,分析化学课程中就可将四大平衡进行统一介绍,即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具对比性,还可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梳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视学生对检验仪器的掌握情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仪器分析教学课时,引入仪器分析新方法。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增加新兴、热门的仪器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和前沿性的发展现状;在实验过程中,分析时下热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使用凯氏定氮法分析奶粉中氮的含量,红外分析方法鉴定奶粉的优劣,高校液相色谱法分离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等。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加深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探索性。此外,还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食品质量与安全热点问题,与分析化学学科相联系,积极探讨如何高效、快速地使用仪器检测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据就业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工作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社会需要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
2.3教学模式的改革
2.3.1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纯的讲授法,这种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以往,课堂氛围差,学生易形成依赖思维。讨论式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授课法的缺点,但是该模式耗时长,年轻教师对课堂节奏与讨论重点的把握度不高,讨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问题的选择中,要考虑到学生能够接受的广度和深度,否则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角色互换模式可以使学生体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要求学生对所讲解内容有较好掌握,例如讲解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大平衡体系理论,酸碱反应也接触较多,能够较好的掌握,但是pH计算等问题,学生仍达不到讲解的要求。TBL教学模式将讨论模式及角色互换模式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准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展现个人能力与团队合作的平台,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慕课模式打破了学习的地域性与片面性,根据学习要求,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公开课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的兴起,促进了高校教师提高自我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加快了校间资源共享。各类精品课程的上传,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公开,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资源皆可以在慕课模式的推广中不断传播。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多种模式相结合,建立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3.2重视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强化知识体系 本科教育强调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加深其对重要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实验选题中来,培养实验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科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习题及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思考,课后能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对于知识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设计一个设计性实验,如蔬菜或水果中农药残留的检查和含量测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选择可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样,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3.3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涉及的学科多,学生完全掌握讲授重点有一定困难。对食品专业分析化学的考核采用考试成绩(60%)+实践(30%)+平时成绩(10%)形式,可以降低学生考试的紧张度,从平时课堂表现、实验表现及最后的考试中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避免“一考定成绩”方式引起的考试作弊等问题。
3.结语
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通过构建合理化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严谨务实的创新性人才。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分析化学学科的理论及技术也会不断更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适应社会的发展,更是适应科学进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