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侧滑检验台全自动检定装置研究
2017-05-12黄星王丽芳程磊
黄星++王丽芳++程磊
摘 要:在汽车的检修过程中,汽车侧滑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在目前我国的汽车侧滑检验中,存在效率较低和精确度较差的问题,亟待技术人员的解决。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具体探讨新型的全自动汽车侧滑检验台检定装置,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汽车侧滑检验台;全自动;检定装置
中图分类号:U2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057-01
1 汽车侧滑检验台的检测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汽车侧滑检验台都是由百分表、支架、测力传感器、二次仪表等装置组成的,在进行监测时,需要把百分表上的读数变化和二次仪表的显示值进行比对,从中得出汽车侧滑检验台的示值误差,与规定的标准进行核实。传统的汽车侧滑检验台需要进行人工读数和人为记录数据,这种方式检测出来的结果可信度很低,不利于保障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汽车侧滑检验台的维护保养方法
在推行新的汽车安全检测线监测标准之后,需要对汽车的侧滑检验台进行日常维护,在日常维护之后,间隔15天左右,技术人员要进行设备的二次检查,确保侧滑检验台的正常运转。
首先是汽车侧滑检验台的日常维护。技术人员在通电之前,应该检查侧滑检验台的周遭环境,看是否有沙粒、石子等杂物,如果发现了杂物,应该立刻对这些杂物及时处理,保证场地的清洁。在检查环境之后,要对汽车侧滑检验台的各个机构和滑板的回位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如果回位滞缓,应该涂抹润滑剂,调整弹簧等结构。在通电时,技术人员要记录各个仪表的数据,和以往数据进行比对。在不检测时,也应该用锁将仪表锁住。
其次是汽车侧滑检验台间隔15天的维护保养。在维护保养中,技术人员要检查汽车侧滑检验台的滚轮、导轨、杠杆机构、回位装置和侧滑板情况,一旦出现了脏污、磨损和生锈等问题,技术人员要去除脏污、更换磨损生锈器件。同时,技术人员要对汽车侧滑检验台的轴承进行检查,避免因轴承损坏而出现工作事故。
3 汽车侧滑检验台全自动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
3.1 汽车侧滑检验台全自动检定装置的结构原理
汽车侧滑检验台的全自动检定装置,具体分为中央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两类。伺服系统推动电机旋转,带动滚珠丝杠转动,中间的推力结构推动滑板向上移动,同时把信号发送到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根据发射的信号来调节电机,将工作误差降低到最小。在推杆后面有一个推力的传感器,可以对推力大小进行监测,并把推力值记录在液晶显示器上。上位机具有采集信息和处理数据的功能,在装置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2 汽车侧滑检验台全自动检定装置的硬件设计
在汽车侧滑检验台的全自动检定装置中,有一个流体连接器流阻检测的装置,这套装置为闭环流量的控制系统,流体的介质在经过温度调节和流量控制之后,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流量,以一定温度通过流体连接器。在流体连接器的前后,有采集差值系数的结构,对流体连接器的流阻系数进行计算。
3.3 汽车侧滑检验台全自动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计算
在计算汽车侧滑检验台全自动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时,主要是采用了传递比较的方法,对检定的结果进行验证。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选择汽车侧滑检验台全自动检定装置和千分表作为标准,对稳定的侧滑检验台进行测试。设其中汽车侧滑检验台的检测数据为y,而千分表的检测数据为y1,u就是汽车侧滑检验台自动检定装置的标准不确定度,u1是千分表的标准不确定度。
在验证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标准器,把误差限制在允许的标准范围之内。同时,技术人员可以选择一台规格为1m,性能良好的汽车侧滑检验台作为实验对象,对不确定度进行精确测量。根据统一的计算公式,最后可以得出固定數值,如果数值满足要求,即可开展检定工作。
4 实验室结果分析
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后,可以发现汽车侧滑检验台自动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是符合要求的。当标称值为3mm,被验证装置的监测数据为3.011mm,数显千分表的检测数据为3.007mm,测量误差为0.004mm。当标称值为5mm时,被验证装置的监测数据为5.016mm,数显千分表的监测数据为5.016,测量误差为0。当标称值为7mm时,被验证装置监测的数据为7.010mm,数显千分表监测数据为7.015mm,测量误差为-0.005mm。
5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人们在选择汽车时关注的重点是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应该对汽车进行定期检修。在汽车的检修过程中,汽车侧滑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汽车厂采用常规的汽车侧滑检验台,阻碍了检验效率的提高。对此,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对汽车侧滑检验台的全自动检定装置展开研究,为汽车的检验提供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路喜民,马宽林,黄文启.综合性能检测站主要设备技术分析(二)[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4,11(27):194-195.
[2]王剑等.阀门流量流阻测试装置[J].阀门,2014,36(2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