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柔美水景设计初探
2017-05-12王娟
王娟
摘要:指出了北方水景设计引入南方水景手法已有历史,现代北方具有创新性的水景观设计水平还有待提升。以密云古北水镇水景规划建设为例,对水系水景、植物配置以及小品设施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北方柔美水景设计的手法。
关键词:水景观;古北水镇;园林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119-03
1 引言
陈从周先生写过一篇《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说北方园林华丽,江南园林雅秀。从整体看,南方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小巧,呈纤丽之态;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多雄巨,呈宏丽之势。我国南北方水景亦存在差异,南方水景多柔美、曲折、灵巧,北方水景多大气、旁礴、雄厚。明清之后,北方园林开始引入南方造园艺术,将灵巧水景与建筑结合成为园中一处精巧之景。古北水镇是当代北方引入南方水景的典范,其景观体现了北方水景的柔美。
2 古北水镇简介
2.1 地理位置
古北水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的司马台村,是京郊罕见的山水城结合的自然古村落。司马台村背靠中国最美、最险的司马台长城,坐拥鸳鸯湖水库,且与河北交界,是北京的东北门户,距北京市区120 km,首都机场98 km,密云县城区60 km,承德市区80 km,目前拥有京承高速、京通高速、101国道等三条主要交通干线(图1)。
古镇内鳞次栉比的房屋,青石板的老街,悠长的胡同,展现了北方民国时期的古镇风貌。水镇内河道密布,古老的汤河支流萦绕其间,古建、民宅依水而建,在蓝天白云、绿水波涛、参天白杨的掩映之下,宛如一片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古镇精巧构思和宏大气势,都堪称国内首屈一指,成为北方不容错过的美景。
2.2 规划简介
2010 年3月,密云县政府批准由“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实施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建设项目,旨在对司马台景区进行全面的环境整治与综合改造,实施传统聚落空间的传承与再造工程,在有效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力图更好地满足司马台长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1]。
改建的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总占地面积9 km2,保存有精美的山地四合院建筑43万m2[2]。规划将小汤河水系引入民宿区中部,形成一条与小汤河平行的水街,作为整个区域的主要街巷。根据景观风貌,将整个景区分为了民国街区、水街历史风情区、卧龙堡民俗文化区和汤河古寨区等四个主要区域(图2),区内有精美的明清及民国风格的山地合院建筑,10多个文化展示体验区、特色商铺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2]。山、水、城、镇的完美结合的古北水镇也承载着挖掘和发扬老北京文化的作用,水镇充满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3 古北水镇柔美水景分析
水的灵动柔美,给景观带来生气。我国北方自古以来就干旱缺水,北方人民渴望以水为主题的景观,古北水镇不仅满足了游客对水的渴望,也借著浓厚的历史气息,展现了北方水景的柔美。
3.1 水景分析
3.1.1 水源情况
古北水镇的水主要来源于司马台水库和小汤河(图3),小汤河从河北流入古北水镇,小汤河上游的司马台水库(鸳鸯湖水库)是由37℃的温泉和冷泉汇集而成,终年不结冰,为古镇提供了水源保障。古镇的规划中,将小汤河的水引入水镇中,形成江南水街的风景,这是水镇规划中的重点[1]。
3.1.2 水景规划分析
水镇水景的规划分为河道水景观规划和水环境治理规划两部分。
水景观规划包括原有河道的整理和次河道开挖及相应景观建设。首先根据地形高差,由司马台水库大坝开始将小汤河分成三段,分别建跌水坝,使整个小汤河形成三个不同标高的水面,同时将小汤河的水面进行适当扩大,形成蜿蜒变化的河流形态[1]。在景观建设上,运用自然、人工等多种驳岸形式,辅以园林植物,形成多样化的滨河景观。其次在小汤河主河道的北侧,利用原有的起伏地形,通过挖填形成1~2条与主河道平行的次河道,形成水镇的水体布局。
小汤河存在河床侵蚀、水土流失、部分河道淤塞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不仅影响河流的灌溉、行洪,也是水景观建设的阻碍。水环境治理规划,首先,要梳理小汤河河道,强化水面环境管理,控制河道点源污染,改变脏、乱局面;其次,应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并进行中水再利用;再次,可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雨水收集、处理以及再运用,争取实现区域的水资源循环;此外,保留原有的杨树林,增加环境原始感,提高心理认同感;最后制定有效的定期清洁方案,保持整治效果。
3.1.3 水景评价
水景的柔美,在于水的灵动、多样和可触摸。江南水景的柔美,在于房前屋后水体的可观、可赏、可用,古北水镇的水景仿照江南水景,结合当地情况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汤河为代表的河流水景,这类水景可观赏可游船,属较大体量水景;另一类是以开挖次河道为代表的“小桥流水”,多与临街商业相结合,可观赏可参与,是小体量水景。
经过河道整理,小汤河的水面得以拓宽,河道中游船络绎不绝,河道驳岸仿照南方形式以硬质为主,但河道宽度相比南方水面略宽,满足了部分游客对大水面的青睐,体现北方水景的大气。从空间尺度上看,河道、码头以及亲水平台的尺度,均较为合适,游人既可坐于美人靠中观赏大水面,又可于亲水台阶处嬉戏,还可在游船上体会水景(图4)。水镇中“小桥流水人家”式水景主要位于水街历史风情区和汤河古寨区(图5)。水街历史风情区的水街以传统江南邻水屋舍的形式为主,仿照江南水景,邻水建村舍,房前屋后有河埠头通入水中,江南韵味十足。汤河古寨区的水景在此基础上与周边景点、商铺结合,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代表性的有镇远镖局旁水溪、浅山茶馆前流水以及龙凤温泉水景,它们或笔直或灵动或喷涌,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两类水景的组合,充分表达了南北方的水景形式,全面且特点突出。大小水面的结合,创造了更多的亲水空间,使游客亲密与水接触,表达了水镇的特色。
3.2 植物配置分析
水镇的景观格局决定了园林绿地空间的小尺度性质。密云县三面环山,古北水镇正处于山谷之中,水镇周边绿化较好,具有天然美景。
3.2.1 水镇整体植物配置分析
古镇全景中出现的绿色为周边山体的绿化,古镇中体量较大的树木大多为规划中保留的杨树林,景观壮观。水镇中常见的植物有杨树、柳树和槐树等,种植方式为孤植。古北水镇街道及河流沿岸由于空间有限,整体的植物配置较弱,乔灌草植物均缺乏,尤其是滨水植物,植物景观整体效果有待加强。水镇行道树缺乏,鲜有灌木出现,且多数新种植植物正在恢复阶段。
3.2.2 滨河植物配置分析
水镇滨水植物景观受空间约束,具有少、精、俏的特点(图6)。古北水镇的河岸由于多数为硬质,稍有绿地,因此水生植物较少,滨水植物也较少,沿河偶尔会看到桃树、迎春、锦带花等开花植物,但数量较少,这是“少”的特点。“精”在于水景的精致,如图6左图所呈现,河岸偶尔出现的一丛迎春,起到了遮掩连接部分、柔化硬质岸线的作用,缓解了审美疲劳,也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俏”在于滨水植物的生长方式,如图6右上图,滨水岸线忽然出现的小块绿地,滨水草本植物嵌生在河岸中,藤本植物攀爬在河边建筑上,均体现了俏的特点。
6.2.3 庭院植物配置分析
古北水镇的庭院植物,颇有苏州园林植物配置的韵味,植物不在多,贵在得当。如图7,小尺度庭院中两三株乔木或三四丛植被,体量得当,即简洁又可衬托庭院的古朴淳厚。但与江南水乡相比,植物略显稀少,建筑周边难得一见高大乔木,图7右上图是水镇中植物量较大的一处,但乔木长势不佳,枝叶稀疏,枝干需要支撑,此外灌木层缺乏,地被植物参差不齐,杂草丛生。
水镇中设计有观赏特色的庭院,如司马小烧酒坊、镇远镖局等,可沿观赏路线。但站在庭院中,只感受到建筑空间的存在,缺少植物遮挡,一方面庭院空间的裸露,阳光直射,游人不愿立足,从而减少了空间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绿色植物的衬托,庭院颜色过于单一,缺乏活力。
3.3 小品设施分析
与周边环境相适宜的小品设施,可增加景观的协调性,突出景观的特点,起到衬托甚至点睛的作用。水镇的小品设施整体比较符合其设计风格,为柔美水景增色不少。
3.3.1 小品设施选材
传统村落风貌主要体现在建筑及环境材料的选择上,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特别重要,古北水镇的小品设施也充分体现了这点。景区建设时,从北京及周边地区收购了大量房屋拆迁产生的废旧砖、瓦、木材等,因此这些材料应用的最多,石材和木材的结合,也使得小品设施刚柔并集,景观效果良好(图8)。
3.3.2 小品设施细节设计
水镇环境中的坐凳、雕塑等基本都采用石材,很好地与建筑进行了融合。景区中的空调、垃圾桶、救生圈等都用木材装饰起来,使得设施与环境得以统一,给游客很好的细节体验,也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这种细节设计直接地提高了水景觀的质量,也是景观柔美的体现。
4 结语
古北水镇的水景形式巧妙地结合了南北方水景的特点,使其统一体现,满足了游客对水景的更多需求,体现了北方水景的柔美。区别于南方水景的灵巧,北方柔美水景的设计重心,还应与景观植物、小品设施、空间形态等更好的结合,增加水景观的形式,更多地探索和尝试。由古北水镇的水景实践,相信北方柔美水景设计的水平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大玉.传统村落风貌特色保护传承与再生研究:以北京密云古北水镇民宿区为例[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4,30(3):1~8.
[2]古北水镇官网http://www.wtown.com/index.php/Index/index.
[3]夏 璐.传统聚落空间的传承与再造研究:以北京密云古北水镇民宿区为例[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3.
[4]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5~20.
[5]张文博.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