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冀北困难立地攻坚造林综合配套技术
2017-05-12付立华张菲张岩
付立华 张菲 张岩
摘要:该文针对冀北山地、内蒙古高原半干旱气候下沙地和瘠薄山地等困难立地造林难的问题,围绕容器育苗和造林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容器选择、基质配制、苗木培育、精细造林等一系列综合配套经营技术,最大限度发挥容器苗优势,为解决困难立地攻坚造林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冀北困难立地;塞罕坝;攻坚造林;配套技术
目前,随着造林绿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北方地区造林绿化难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土壤沙化严重、持水能力差、养分含量低、土层较薄的瘠薄山地,造林不易成活。塞罕坝机械林场自建场以来,在山地棕壤、高原灰色森林土等优质立地条件下营造了华北落叶松、云杉、樟子松等人工林5.3万hm2,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熟的造林营林技术。而对风蚀沙化土、石质丘陵、山地阳坡薄层土等为代表的困难立地,由于传统经营中过分依靠裸根苗且培育的容器苗质量较低难以适应成林,至今还有上万公顷无立木林地长期搁置。为更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针对此类问题采取先进技术积极改变。为此,自2009年起,笔者针对冀北山地、内蒙古高原半干旱气候下沙地和瘠薄山地等困难立地造林难的问题,围绕容器育苗和造林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解决塞罕坝地区困难立地攻坚造林提供技术依据。
1.研究地概况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端,隶属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海拔1 018-1 940m,地貌含高原和山地。高原俗称坝上,海拔1 500-1 940m,主要由坝缘山脉、高原丘陵和曼甸组成,东部多为曼甸,西部为波状起伏的半固定沙丘。林区境内水源丰富,但西部为半固定沙丘,沙化严重,植被盖度小,水土流失相对较重。塞罕坝林区属温带寒温性大陆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低温寒冷;春短,干燥多风;夏季不明显,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少、蒸发量大,易春旱,生长期短。目前,全场有林地面积7.33万hm2,森林覆盖率约为80%。
本研究地点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马蹄坑营林区、长腿泡子营林区,阴河林场丰富沟营林区,共计2个林场3个营林区。研究地有接坝山地和梁顶曼甸2种地形,海拔1 500m以上;接坝山地坡度低于15°,梁顶曼甸平均坡度5°以下;土壤为棕壤或灰色森林土,土厚40-65cm;平均温度-1.4℃,年降雨量400-500mm。研究胡主要困难立地类型有风蚀沙化土、石质丘陵和山地阳坡薄层土。
2.研究地选择以及监测内容
2.1研究林地选择 风蚀沙化土地:选择风蚀沙化情况比较严重,土层较薄、肥力差,正常造林不易成活的荒山;石质丘陵地:选择石砾含量高、养分含量低的荒山;山地阳坡薄层土:选择海拔较高、土层较薄的阳坡荒山。3种研究地共计64hm2。其中:风蚀沙化土地攻坚造林16hm2,分布在千层板林场马蹄坑营林区;石质丘陵攻坚造林13.33hm2,分布在千层板林场长腿泡子营林区;山地阳坡薄层土攻坚造林34.67hm2,分布在阴河林场丰富沟营林区。
2.2监测内容
2.2.1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调查 采用抽样调查法。在栽植后(2014年)及2015、2016年的生长期结束后,按照3%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苗木的成活率及保存率。
2.2.2苗木生长调查 采用标准地法。在调查小班内建立29mX23m固定标准地,对标准地内的所有苗木进行树高、地径、冠幅等因子的调查。于2014年栽植时和2015年、2016年生长期结束后分别进行,记录生长状况。
3.主要造林技术
3.1苗木选择 选用按照“冀北山地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研究”成果技术培育的4年生樟子松容器苗,直径10cm,苗木高度20cm以上。
3.2造林前林地处理 (1)大型可燃物清理:为了便于整地、造林和运输等工作,对影响项目实施的枯枝、杂灌木等可燃物进行适当清理,远距离拉走或就近销毁。(2)拉线定点:构建合理密度,根据密度确定合理的株行距,安排专人进行拉线定点,保证株距适宜、行距整齐。(3)整地:采取大规格鱼鳞坑或穴状整地方式,规格为60cm×60cm×30cm,要求坑呈半圆形或长方形,品字形排列,清除坑内石块等杂物,并增加客土,改善土壤。
3.3造林 (1)挖穴:在预先整地的造林地上,采用人工用普通铁锹(镐)挖(刨)穴等方式,穴的大小和深度大于容器苗根系的体积和深度,穴底必须平整。(2)放苗:在容器苗底部从下向上1cm处用刀割除,然后再从容器侧面将容器轻轻划开(不能过深伤及苗木根系),带桶轻放于穴内。(3)埋土:培土至容器苗1/3处,撤掉容器外皮后用手挤实,再分2次填土至2/3处、地表处,用手挤实,整理集水穴面。要求容器苗基质面与地面相平,外围挤实,不透风,土球直立、完整、不松不散。(4)压膜:铺压薄膜,促进保水。
3.4施肥 在造林第二年雨季适宜时间进行幼林施肥,肥料种类为尿素、二铵,方法在根径两侧挖坑、埋施。
3.5割灌措施 按照3年3次即“1-1-1”方式进行,做到及时安排,保护幼苗,不伤、压苗,清理山场。
3.6管护设施 在当地百姓牲畜较多,易造成危害,在幼林地周围架设围栏或建防护沟,维护造林成果。
3.7其他配套建设活动
3.7.1林地管护 在靠近项目区、交通方便、易于观测处,设置工程标牌。设立专职管护人员,加强对项目区的看护和管理,严禁任何非技术需求的采伐、采挖、修枝、采种、割灌、放牧、挖树根、烧荒烧炭、挖药材、搂取枯枝落叶等破坏植被的行为。
3.7.2有害生物防控 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加强监测预报,定时对项目区内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调查与监测,综合分析测报数据,及时进行预防;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档案,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动态变化情况;加强检疫工作,严防有害生物入侵。一旦发现森林病虫鼠害,要做到早防严治,不留死角,及时除治。
4.监测结果分析
4.1造林成活率 由表1可以看出,风蚀沙化土地攻坚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了100%,3年保存率达到了98.57%以上;石质丘陵地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100%,3年保存率98.21%;山地阳坡薄层土林地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8.43%,3年保存率95.3%。这3种困难立地3年造林成活率均高于95%,远远高于国家标准(85%)。
4.2生长情况 由图1、2、3可以看出,风蚀沙化土地、石质丘陵地以及山地阳坡薄层土林地造林前3年林木平均年生长量均在20cm左右,特别是在造林后第3年林木高生长量基本达到了30cm左右。通过使用上述的造林技术后这3种困难立地造林3年后林木平均高均在80cm以上,它们的高生长均高于常规造林苗木。
5.结语
通过采用成果技术培育优质容器苗,实施工程造林综合配套技术,风蚀沙化土地、石质丘陵地以及山地阳坡薄层土示范林的当年造林成活率、3年保存率、苗木生长量及冠幅度等指标比常规造林均有明显提高。
如果将以上造林技术形成一整套困难立地攻坚造林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必将推动森林经营科学发展,同时可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国家木材资源储备,增强市场供应,促进社会就业,提高林场及当地农民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林区的生态效能,促进森林效益的顯著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