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班牙走来的世界读书日
2017-05-12王迪
王迪
4月23日是塞万提斯逝世纪念日,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天设为“世界读书日”的原因之一,是对这位文学巨匠最好的致敬。
1923年,为纪念塞万提斯及其伟大作品《堂吉诃德》,西班牙作家文森特·克拉维尔向加泰罗尼亚大区政府提出,在西班牙设立“读书日”。这一建议在1926年得到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批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读书日”就此诞生。起初,这一纪念日设立在塞万提斯的诞生日10月7日。直至1930年,庆祝活动才调到4月23日。从此,这个日子正式成为西班牙的“读书日”。
提议设立“读书日”的克拉维尔,一生致力于推广文学与阅读。他认为书籍是人类了解世界丰富多彩文化的渠道,希望通过设立“读书日”,让所有人有条件读书。上世纪20年代,文化传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克拉维尔与其他同行的策划和推动下,历经7年,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分别成立了图书协会,年仅35岁的克拉维尔成为协会的第一副主席。也正是在这一年,克拉维尔向政府提出,设立一个官方节日向全世界的伟大作品、作者致敬,向他们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作贡献致敬,同时,也让所有人,特别是年轻人,发现阅读的乐趣,从书籍中体会文学,从文学中领悟文化的力量。
为了让“读书日”提案顺利通过,克拉维尔调动大量人脉关系,出席各类社交场合,争取同行及政府的支持。幸运的是,克拉维尔不仅有塞万提斯为“读书日”撑腰,加泰罗尼亚“圣乔治节”的美丽传说更是让“读书日”的设立顺理成章。传说一名美麗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从此,书籍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圣乔治是德国、英国、希腊、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墨西哥以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守护神。“圣乔治节”正好是4月23日,在许多国家是恋人互换礼物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
巧合的是,4月23日,也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诞辰和忌日,还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吕翁、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大家的生日。将“世界读书日”设立在这一天,最合适不过了。
1995年,第二十五届国际出版商协会全球大会在西班牙召开。国际出版商协会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年11月,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读书日”自此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节日,每年都有100多个国家参与这场盛大的读书狂欢。
在“读书日”的发源地巴塞罗那,狂欢的感受更为强烈。全城都包裹在书籍与鲜花之中,几乎每条街都能看见临时搭建的书摊和花摊。白天有身着文学人物服饰的化装游行,晚上各大剧院轮番上演戏剧大作。书店全场九折已是不成文的规矩,大街上随处可见手持鲜花的女士,还有拎着一袋书籍的男士。名家讲座、新书签售活动络绎不绝,甚至还有当地知名作家自己摆摊售书……
在西班牙,即便是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书籍仍是人们心中最高贵的伙伴。很多人的包里会放一本小书,随手阅读。地铁里,每节车厢都能看见看书的乘客,有的人即便只坐两三站路,无论站着还是坐着,读起书来旁若无人。出租车司机在红灯间隙还看书。他质朴的语言触动人心:开出租车让我有了物质粮食,看书则是精神粮食。两者兼得,我的日子过得很快乐。
20多年来,“世界读书日”影响并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哪怕在黑暗的极夜,也有一缕微光赋予我们力量。《卫报》曾这样概括阅读的意义:如果我们停止阅读,人类的天性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不再那么善解人意,不再自我反省,不再有创造性的思维。
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