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舆论引导,还网络一片清朗
2017-05-12梁桂英
梁桂英
【摘要】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社会负面网络舆论的盛行,以及西方国际舆论的入侵,我国网络舆论话语权的缺失、网络传统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博弈等问题,影响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稳定和文化安全。因此,有必要对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规范困境及其治理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 网络舆论 规范困境 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传统主流媒体对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负面网络舆论盛行。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绝大多数网民还不具备辨伪存真的识别能力。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的分裂势力都开始借用网络来故意炒作和放大我国社会的某些热点事件与敏感问题,攻击我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进而宣扬、传播他们所谓的人权观、自由观。这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网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致使网上负面舆论盛行。此外,当前网络舆论奉行的道德标准过于多元化,似乎任何一种道德标准、任意一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这也造成网络舆论道德标准模棱两可,甚至深陷自相矛盾的境地,加剧了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西方国际舆论入侵,影响我国网络舆论话语权。在全媒体时代,西方媒体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能力,掌控着主流话语权。虽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在信息对外输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无法从西方国家手里抢夺国际舆论的主导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不断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电影等载体,宣扬西式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并用自己的社会逻辑、文化逻辑,炒作、杜撰人权问题和社会问题,恶意批评我国政治制度,从而左右国际舆论。根据相关的调查,绝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是借助于西方媒体,很少有外国人是通过中国媒体来正确认识中国的。
网络传统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博弈中处于劣势。目前网络传统主流媒体因传播形式单一,与用户互动性不强,导致其在用户粘合度上不及传播形式多元化的自媒体。自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注重点对点,通过微博、微信等多样化、创新化的交流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并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对新闻信息的垄断,为网民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因而备受网民欢迎。自媒体的兴起,使得每个网民都可以利用自媒体媒介,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并发布身边的热点新闻事件,引导网络舆论。传统主流媒体在此形势下,对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一些自媒体平台之间存在着无序、失范的竞争,阻碍了传统主流媒体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传统主流媒体资源与网络媒体渠道融合度不足。传统主流媒体资源若要与网络媒体渠道进行有效融合,就需要足够的制度供给,这主要体现在政府网站建设中。政府网站是政府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听取民意、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识不足,尤其是在信息公开方式上欠缺相应的制度规范,导致一些政府网站的建设和运营不够完善,个别政府网站甚至陷入了休眠状态。在打击网络谣言等不良现象方面,政府与网民沟通不足,无法有效反馈正确信息和面对质疑。
自媒体自身的发展存在着困境。当前,相对于网络传统主流媒体,自媒体能够更高效、快捷地传播网络信息,引导舆论。基于此,网络传统主流媒体资源正尝试与自媒体进行对接,如开通政务微博。然而,这种对接尚在起步阶段,无法消除自媒体在发展中遭遇的困境。一些自媒体平台中存在着无序、失范的竞争,为了盲目追求利益,丢失了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传统主流媒体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网民缺乏理性的辨别意识。很多网民从共同利益和思想价值观出发,迅速集结形成舆论力量,来聚焦和评论网络热点事件,然而这种评论多数时候会陷入非理性的境地。一些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较低,缺乏理性的辨别意识,在对热点事件发表看法的时候,其观点常常会被网络舆论中的强势力量所左右,要么变得保守,要么变得冒险,甚至最终偏于极端。
积极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营造良性、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构建良性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确保网络信息及舆论内容的安全性,是规范网络舆论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要注重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监督平台的建设。首先,政府部门要打造完善的信息发布平台。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蓬勃發展,网络信息越来越丰富,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导致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污染。为了保持网络舆论生态的健康,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完善的信息平台与网民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告诉公众真相,从而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在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的具体建设上,政府应不断丰富平台的交流形式,如邮箱、信访通道、在线咨询等,并要善于运用自媒体,打造网络舆论引导前沿阵地。其次,政府部门要打造完善的信息监督平台,对网络舆论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及时清除不良信息,并在技术上遏制其传播的速度与广度。例如,政府网站或其管辖的网络传统主流媒体要健全实名登记、舆情分析、网站权限管理、重要信息限时通报等制度,来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监督。
加速网络舆论管理制度及法律规范的制定。建立科学、理性的管理制度和法律规定,是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基础与保障。当前世界各国都不断建设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与法律,从而打击、防范网络谣言和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我国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规章来维护网络安全、保护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但一些制度仍有可提升的空间。未来应紧紧围绕办网、上网和管网三个环节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在办网时,要依法提高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严格制定网站注册制度。在上网时,要实行网络实名制,以增加网络犯罪成本,目前的一些网络造谣、炒作行为,其实就是因为犯罪者存在侥幸心理而进行的铤而走险的行为。在管网时,政府与企业、网民应该一起协作管理,明确彼此之间的权责。具体而言,就是政府要多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网络主流媒体,企业要借用网络资源,将自身打造成网络意见领袖,不断引导舆论,让网民理性评判各类公共热点事件。三者要互相合作,一起管理、监督网络舆论环境。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培育公共理性精神。媒介素养是指网民对网络媒介承载的信息内容、信息环境、信息传播方式、信息传播效果等方面的正确认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借助媒介影响民众、媒体、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能力的总和。媒介素养体现的是网民对媒介认识和运用的理性精神,对于建设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完善的是,首先,提升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各级政府要依托高校、部门机关等资源,不断吸收政治素质过硬、互联网技能素质和新闻传播素质较强的专业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打造出一批优秀的网络评论员、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舆情监测员等网络意见领袖,并定期组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从而提升人才队伍的媒介素养。其次,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帮助网民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辨伪存真、理性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控制情绪。政府相关部门和网络传统主流媒体应该通过网络宣传活动,让网民意识到网络发言评论的严肃性,懂得如何辨识谣言和各类虚假信息,以及抵制敌对势力在网络上的思想渗透。
(作者为山西警察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山西省法学会研究项目“刑事案件指导制度研究”(项目编号:SXLS(2015)B06)的成果】
【参考文献】
①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以网络政治舆论为分析视角》,《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②孙健、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2期。
③徐继承、孙愈中:《城市电视台舆论监督报道的侧重点》,《新闻战线》,2017年第1期。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