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传播方式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启示
2017-05-12周明明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理论灌输法在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有效性问题,认为这种直接的、强制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中小学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对于大学生来说,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引发相反的作用。通过对宗教传播方式和手段的批判和分析获得启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供启示与借鉴,提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应该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紧密结合,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宗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的飞速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各层次人才的激烈竞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诸多难题。只有坚持不断的与时俱进,坚持改变和完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坚持持续的创新和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才能克服当下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从而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一、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理论灌输法其有效性问题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很重视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程的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中,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界的研究者们也通过大量的实际教学经验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这个基本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灌输法、环境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等内容。一般方法包括情感疏导法和自我教育法。特殊方法包括心理咨询法、预防教育法、思想转化法。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基本方法中的理论灌输法和环境法进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本文所讲述的理论灌输法指的是教育者有目、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它是通过基本原理和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进行教育的方法。传统的理论灌输法包括直接灌输方法和间接灌输方法。而在我国对理论灌输法的实施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强制性的直接灌输法。直接灌输是教育者依靠自己的权力,忽视教育对象是否理解,使教育对象无选择性的接受教育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教育方法由于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将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简单的视为被动的接受过程。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对教育教学的效果起到了不良作用。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强制性的直接灌输方法在我国已经延续了许多年,尤其是在公立学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直接的、强制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应该说对于未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中小学生而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再对他们进行传统的灌输和说教,显然已经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引发相反的作用。由此可见,直接灌输教育法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的。因此,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的直接灌输教学法更显得不合时宜。因此,首先我们应该总结以往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然后找出教学方法中出现过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些具体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基督教的传播方式,从而有效的纠正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基督教传播方式的变迁
西方的基督教为了传播自己的宗教教义和宗教信仰,扩大基督教的社会影响力,采用了公开演讲、游行布道、派发宗教刊物等多种传播手段。但是由于中西方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别,使得这些传播方式和手段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直到1900年以后,基督新教的传教士将精力和财力主要投向了教育、医疗和卫生事业后,才使得其传播效果有所提升。在此期间,他们采取出版报刊、书籍等宣传宗教教义和思想,通过开办教会学校、医学传道、兴办慈善事业等吸引信徒。
西方的基督教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过程中,对传播对象的层次进行了详细的区分,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在传播内容和方法上做出不同的调整与改进。例如,基督教的传教士在面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时,他们传播基督教教义和思想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赠送图书报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当基督教的传教士面对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贫苦老百姓时,则通过经济资助、医疗救助等方式吸引他们信教。
在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基督教更加重视传教的方式与手段。他们的主要方式是站在传播对象的角度,通过心灵的沟通,积极的引导,让传播对象自己做出判断、选择。这种方法充分考虑到传播对象的主体性,这种与教育对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是典型的间接灌输法。使用间接灌输法的好处是,选择和判断都是由传播对象自己做出的,因此更容易被其接受,传播效果也尤其明显。
三、宗教传播方式对完善思政教育的批判性启示
基督教的传教徒们针对学生、教职人员则运用理性和逻辑的力量达到说服的目的。针对病人会从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实际出发进行安慰和疏导。切实做到以传播对象为主体,从传播对象的立场、角度出发。尽管其中有一定的夸张、虚假成分,但是传播的总体效果比较明显。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时制宜,根据教育分配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因人而异。通过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妥善处理好社会发展、教育对象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就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当下的思想教育情境,就能更好的为教育对象所接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会收到既有的实效性。
19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这种教育生活理论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的巨大转型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在教育方面,学校脱离社会实际发展的呆板教育显得不合时宜。由于教育对象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现实之中,所以不可避免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面对相同的境遇情况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应该适应不同时代学生的社会环境发展实际、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能够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紧密结合。既要和时代特征相符合,又要与具体教育情景相适应。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同时,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氛围,使人们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同时出发。社会方面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媒介、电视、手机以及各种当下流行的网络交流平台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方面应该提高教育者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通过教育者本身正确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人,影响自己的学生,使校园产生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具有多样文化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加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家庭方面父母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与学校沟通,与学校一起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是在继承、借鉴、创新的辨证统一中发展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因此,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学生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度;不断缩短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独特性;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入鲜活的思想和知识。从而不断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 [美]安东尼·奥洛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7] 谢辉.新形势下预防宗教在高校渗透的对策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
[8] 董丛林.龙与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9]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作者简介】
周明明,北京语言大学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