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新品种盐粳15号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

2017-05-12马骏郭红李进永张亚刘志生高春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机插秧

马骏+郭红+李进永+张亚+刘志生+高春燕+徐海港

摘要 水稻品种盐粳15号属于中熟中粳品种,适合苏中及里下河地区种植。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盐粳15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粳15号钵苗摆栽模式生长发育均衡,产量水平较抛秧、机插秧、机条播模式高;盐粳15号机插秧模式和抛秧模式生长发育性状相似,但抛秧模式产量受有效穗数和穗型大小制约;盐粳15号机条播模式在实际产量和出米率方面落后其他3种移栽模式。

关键词 水稻新品种;盐粳15号;钵苗摆栽;抛秧;机插秧;机条播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11-02

盐粳15号是江苏省2016年最新通过审定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由淮稻5号/06ZJYS25的后代中选出,该品种在保持淮稻5号出米率高和米质优的基础上,还具有高产、广适、多抗等显著优点,适宜苏中及里下河地区推广种植。在推广盐粳15号的过程中,需要探明其最适栽培条件,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为品种的推广提供技术指导。因此,进行盐粳15号钵苗移栽栽培模式、人工抛秧栽培模式、机插秧栽培模式、机条播栽培模式等4种不同栽培模式的比较试验[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前茬均为小麦,采用全量秸秆还田技术,旋耕深度在12 cm以上。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盐粳15号的钵苗移栽栽培模式、人工抛秧栽培模式、机插秧栽培模式、机条播栽培模式。

钵苗摆栽:5月28日播种,采用448孔钵育秧,播种方式为水稻秧盘播种机播种,每盘播种90 g。移栽适宜条件为苗高12~18 cm,一般秧龄20 d,叶龄达到3~4叶,利用钵苗摆栽机移栽,行株距为25 cm×15 cm,一般450盘/hm2左右。

抛秧:5月28日播种,育秧规格同钵苗摆栽,方式为人工抛秧,抛秧450盘/hm2左右。

机插秧:5月28日播种,机插秧类型为毯苗机插。采用30 cm育秧盘,播种方式为水稻秧盘播种机播种,每盘播种150 g左右。移栽适宜条件为苗高12~18 cm,秧盘秧苗均匀整齐,根系发达,根系盘结,且秧块提起不散,一般秧龄20 d,叶龄达到3~4叶,利用插秧机移栽,行株距为25 cm×16 cm,一般450盘/hm2左右。

机条播:6月13日播种,播种方式为水稻条播机播种,播种行距30 cm,用种量52.5 kg/hm2。

1.3 肥料运筹及病虫害防治

移栽稻:施纯氮300 kg/hm2左右,其中基蘖肥∶穗肥大致为6∶4。基肥施45%复合肥450 kg/hm2和尿素150 kg/hm2。分蘖肥于移栽后7 d左右施尿素112.5 kg/hm2,移栽后18 d左右施尿素150 kg/hm2。倒4叶施促花肥60%氯化钾150 kg/hm2+尿素60~90 kg/hm2;倒2叶施保花肥尿素60~90 kg/hm2。

直播稻:施纯氮270 kg/hm2左右,其中基蘖肥∶穗肥大致为6∶4。基肥施45%复合肥450 kg/hm2和尿素150 kg/hm2。分蘖肥于4~5叶龄施尿素75~105 kg/hm2,7~8叶龄施尿素105~150 kg/hm2。倒4叶施促花肥60%氯化钾150 kg/hm2+尿素60~90 kg/hm2;倒2叶施保花肥尿素60~90 kg/hm2。根据后期叶色深浅可以考虑增施叶面肥。

病虫草害防治:6月下旬用50%丁草胺1 500 g/hm2除草,8月初用甲维杀蜱、吡蚜酮、井冈戊唑醇防治纹枯病及大螟、稻纵卷叶螟,在破口期用三环唑、稻瘟酰胺防治稻瘟病;9月初用甲维茚虫威、甲维苏云金防治稻纵卷叶螟,用三环唑、稻瘟酰胺再次防治稻瘟病[3]。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每个处理选10穴,挂牌标记,从四叶期后每7 d调查1次叶龄和茎蘖数;产量数据为成熟期考种获得[4-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盐粳15号株高、生育期、抗性及产量比较

由表1可知,各栽培模式下盐粳15号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在生育期方面,钵苗摆栽模式齐穗期最早为9月8日,较抛秧、机插秧、机条播分别提前2、1、4 d,钵苗摆栽、抛秧、机插秧在11月5日均達到收割标准,全生育期为161 d,机条播熟期较前3种模式迟3 d左右,11月8日达到收割标准,全生育期为148 d;盐粳15号在4种栽培模式下生育后期均未见病害,表明盐粳15号综合抗病性较好,且2016年水稻生育后期低温寡照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原体的繁殖扩散;4种栽培模式均未发生倒伏。

由表2可知,盐粳15号在机条播条件下有效穗数最高,为364.5万穗/hm2;但机条播条件下的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在4种栽培模式中最低,钵苗摆栽有效穗数在4种栽培模式中居于第3位,但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在4种栽培模式中均最高,其最终产量达到11 079.0 kg/hm2,较抛秧、机插秧、机条播分别高出436.5、303.0、447.0 kg/hm2;机条播条件下的糙米率较其他3种移栽模式低3个百分点。

2.2 不同栽培模式盐粳15号叶龄和茎蘖动态比较

由图1可知,盐粳15号的叶龄在十叶期之前增长速度较快,这与6月15日至7月27日日平均气温逐渐上升有关,其中7月20—27日的日平均气温达到32.5 ℃,较7月平均气温28.1 ℃高出4.4 ℃,叶龄增长速度最快。8月气温趋于稳定,叶龄增长速度降低,这与后期叶龄增长所需积温随分蘖节位的升高逐渐增加有关。钵苗摆栽、抛秧、机插秧叶龄增长基本一致,机条播叶龄在各个时期均比前3种栽培模式低,最终叶龄较其他栽培模式少0.8~0.9叶,这与直播稻全生育期积温较其他3种移栽模式少有关。

由图2可知,钵苗移栽、抛秧和机插秧模式的茎蘖数在6月22日和7月13日2个节点茎蘖增长速度明显提高,这与五叶期和八叶期均处于秧苗的快速吸收肥料阶段有关,且7月13—27日温度较高,茎蘖数上升速度极快。7月27日左右开始搁田,茎蘖数开始明显下降,无效分蘖大量枯萎,8月10日左右开始干湿交替,茎蘖数趋于平稳。在钵苗摆栽、抛秧和机插秧3种模式中,抛秧的茎蘖数最低,这可能是由于群体分布不均导致肥料和光照的利用不平衡引起。由于定点所取10穴存在直播与移栽基本苗难以一致的问题,机条播的茎蘖数与其他3种模式无法直接比较,机条播的茎蘖数增减趋势与其他3种模式一致,但直播条件下无移栽伤苗问题,分蘖节位较移栽模式多,群体数量大于移栽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分析4种栽培模式下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最终产量数据,4种栽培模式各具优缺点。钵苗摆栽条件下盐粳15号叶龄及茎蘖数每个阶段均正常增长,无移栽伤苗引起的缓苗期,可以最大发挥盐粳15号产量潜力,但钵苗摆栽所需人力最大。抛秧模式无法做到株行距的一致,肥效和光照的利用不平衡,导致群体数量难以提高、穗型差异大而影响产量。机插秧模式较钵苗摆栽模式在产量上稍有不足,但从育秧至移栽人工需求比钵苗摆栽低,与盐粳15号配套生产可以获得最大效益。机条播模式虽然省时省力,但产量和出糙率在4种模式中最低,综合效益受限。

4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谢宗铭,田又升,等.膜下滴灌和淹灌两种栽培模式下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5(2):150-158.

[2] 马巍,侯立刚,齐春艳,等.吉林省盐碱稻区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性质及水稻生长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14(4):17-21.

[3] 高升炳,纪律娟,郭春年.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23):76.

[4] 丰大清,刘祥臣,李本银,等.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2(8):49-52.

[5] 商文楠,孙涛,李晶,等.三超栽培模式对水稻“东农423”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7):5-9.

[6] 唐巧玲,阳剑,黄光福,等.栽培模式对水稻土脲酶活性及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3(2):113-116.

猜你喜欢

机插秧
淮安市机插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
杂交粳稻常优2号母本机插制种技术
宁国市水稻机插秧发展现状与对策
秧龄对不同类型机插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水稻机插秧推广措施探析
水稻钵体育苗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机插秧市场化推广缓慢成因及对策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寿县水稻机插秧大田栽培技术规程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