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泡足干预正常高值血压50例临床观察
2017-05-12黄春英
黄春英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泡足对正常高值血压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0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和非药物干预组,每组5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按常规方式改善生活(包括戒烟、减轻体重等),药物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泡足,疗程4周。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水平,症状改善情况,并随访2年。结果:药物干预组控制血压水平明显优于非药物干预组(P<005);药物干预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达86%,2年内干预总有效率达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泡足对正常高值血压向高血压病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且安全易操作,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正常高值血压;中药泡足;干预水平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091-03
高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严重影响人体多脏器的结构与功能,又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医学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而将其控制点提前更是临床研究工作的前景及意义所在[2]。2003年美国JNC7明确定义了正常高值血压(即高血压前期)的概念[3]即血压范围是收缩压120~139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80~89mmHg,并强调了施行干预措施的重要性。近年来,我院以中医学之“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对正常高值血压者采用中药泡足疗法并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100例病例,均为玉林市中医医院心内科2013年06月至2014年06月的住院或门诊患者,全部研究对象均符合正常高值血压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药物干预组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2±837)岁;非药物干预组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58±775)。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4]以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病学会(ESH)制定的相关标准[5],将收缩压 130~139mmHg 和/或舒张压 85~89mmHg 定为正常高值血压。
13纳入标准①一周内非同日连续3次测量右上肢肱动脉SBP 130~139mmHg 和/或DBP 85~89mmHg;②既往无明确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且近4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③年龄18~65周岁;④自愿参加本次试验,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同时具备以上4个标准者纳入本次试验。
14排除标准①12 個月之内合并有脑血管病病史(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②3个月之内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衰竭或肾病活动期;③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不愿意参加本次试验,未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
15治疗方法①非药物干预组:嘱咐患者积极改善既往不良生活习惯,包括调畅情志、戒酒、戒烟、低盐低脂饮食、按时作息、增加有氧运动和减轻体重等。
②药物干预组:在坚持良好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拟经验方泡足。其组方如下:桑叶、桑枝各50g,夏枯草50g,钩藤20g,桂枝20g。具体操作:将药物无纺布过滤袋包裹,由我院中药制剂室统一代煎成2000mL足浴液。之后倒入恒温足浴盆,水温因人及季节而异,一般为38~45℃左右,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灵活掌握药液量,以没过双踝关节以上10cm左右为宜。泡足结束后及时拭干双脚,平卧休息30min。每日早上9:00~11:00治疗1次,每次30min,4周为1个疗程。泡足过程中,应谨避风寒并密切观察患者精神、面色、有无头晕、汗出或其他特殊情况出现。
16观察指标①两组均于4周后进行1次疗效评价,随访观察2年行2次疗效评价;②所有研究对象测血压前在安静病室内休息10min以上;取坐位,釆用玉兔牌水银血压计严格按照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共测3次,每次相隔1~2min,取其平均值进行记录。③观察药物干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皮肤过敏反应等。
17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的疗效评定标准:无症状记0分,症状表现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舌脉不计分。疗效指数N=[(干预前积分-干预后积分)/干预前积分]×100%。显效:N>70%;有效:30%≤N<70%;无效:N<3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4周后动脉血压变化两组干预前SBP和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SBP以及DBP水平较同组干预前下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药物干预组SBP以及DBP水平较同组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同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非药物干预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4周后两组间症状改善比较药物干预组50例,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非药物干预组50例,显效9例,有效2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随访结果随访2年后,药物组干预总有效率90%,非药物组干预总有效率78%。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情况药物干预组观察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31结果分析两组干预4周后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药物干预组SBP以及DBP水平较同组干预前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药物干预组SBP以及DBP水平较同组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同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非药物干预组下降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药物干预组干预后较干预前以及非药物干预SBP以及DBP较前下降明显。4周后两组间症状改善情况,药物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6%,非药物干预组总有效率为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泡足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前期所出现的症状。两年后随访,药物组干预仍有较高的有效率,高达90%,说明中药泡足预防高血压长期效果比较稳定,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32作用机理防治前移是高血压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就已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之观点。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病之“先兆”,符合“未病”状态特点。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也是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病死亡的最大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前期的发生、发展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情志和饮食,慎起居,顺四时,防患于未然。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高血压病的防治始终,不仅从根本上控制高血压,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而且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6]。
33意义本研究遵《素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以平肝熄风之法进行临床干预。肝阳偏亢,风阳上扰常贯穿于正常高值血压的病机演变之中,并为临床所常见。方中:桑叶清润宣上,利肺金清肃之气下行,自可镇制肝木;桑枝祛风活络,行津液,利关节,以通为要。桑之枝叶翠青畅茂,具生发之性,与肝木同气相求,二药合用,清润肝体,通达肝络,相得益彰。更以夏枯草苦寒泄热,清肝胆郁火;钩藤甘寒,清热平肝,熄风镇痉,能舒筋脉,除眩晕;桂枝温阳通脉,平冲降逆,尤能鼓舞肾气,斯乙癸互生,于众寒凉药物之中少量反佐,有引阳入阴之妙。诸药配伍,可起平肝抑阳,熄风通络之效。中药足浴为中医传统外治疗法,通过药物、热加双重作用,发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效应,从而达到对正常高值血压的干预目的。
综述所述,采取中药泡足可以降低正常高值血压,改善症状,干预向高血压病的转变,且操作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易被患者所接受。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未能开展多证候分型及个体化用药治疗;其次,亦未能对血脂、微量蛋白、早期血管斑块、血管紧张素等客观指标行系统观察评价。总之,应在结合先进科研技术的同时以多靶点、多组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中医药干预正常高值血压提供客观依据,突显中医学之优势。参考文献
[1]《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 2010年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1):16.
[2]唐泽永,杨倩,孙升云.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思路[J].中医学报,2015, 30(209):1493-1495.
[3]Chobanian A V,Bakris G L,Black H R,et al.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J]. JAMA,2003,5289(19):2560-2572.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5]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l.2007 ESR-ESC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arterial hypertension:ESH-ESC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2007,25(9):1105-1187.
[6]鄭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5-201.
[7]刘丽华,李林,方家.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前期干预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13,44(370):31-33.
(收稿日期:2017-02-23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