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产生、内涵与价值
2017-05-12张秀芳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剖析了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绿色发展思想的内涵。绿色发展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绿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是绿色技术的创新突破,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最后总结了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产生;内涵;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把握国家发展的大势,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坚定不移的走绿色发展道路。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走绿色发展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形势下深刻理解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必须从绿色发展思想的产生背景、主要内涵、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出发,整体把握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讲话与相关论述中体现的深厚思想。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議稿中进一步强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深化了党中央关于发展理论的认识内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观,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规律、生态规律的把握认识。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将绿色生态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考核评价标准之一,积极变革过去牺牲生态环境的粗放发展道路。
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立足当前中国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从国际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汲取经验,从我国的生态建设实践出发,对我国绿色发展思想体系进行了创造性的构建。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思想的产生历程大体基于三方面的时代背景。
1、粗放发展模式的弊端凸显
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逐步显现。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形成了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以生态破坏、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这些生态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我国所面对的生态恶化的程度、范围都是异常严峻,所面对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形势尤为紧迫。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异常敏感,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一直高涨。过去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经济发展跨越了生态边界,冲击了生态系统,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发展的不可持续。这种传统发展模式弊端的凸显,进一步体现了新时期绿色发展道路对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国际社会对绿色发展高度重视
以“气候谈判”为标志,联合国所倡导“绿色经济”日益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并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潮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污染排放量也与日剧增。对此,各个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减排施加巨大压力。为了有力应对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生态方面对我国发展的压力,必须积极主动调整发展道路,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走在生态环保技术创新的最前沿,赢得绿色发展的主动权、话语权。
3、生态资源趋紧与环境恶化的倒逼推动
绿色发展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根本道路,长期以来,我国发展过度依赖于高强度的资源投入。这就造成了对资源需求量的大幅增长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破解能源、资源的约束限制,必须首先从发展理念上调整。提升绿色发展思想的认识,围绕资源约束和环境恶化问题展开科技攻关,进一步探索出一条成熟完善的绿色发展道路。
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更加自觉的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一时的经济增长”。[1]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讲话中,总书记围绕新型发展的方式、手段、技术支撑、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论述了绿色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1、绿色发展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3]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转变,必须围绕绿色发展的目标进行创新。实现资源配置方式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到高级的转变。从根本上摒弃以往依赖资源、能源消耗,依靠环境破坏资源支撑的发展方式。从资源能源驱动发展转变向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2、绿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绿色发展的作用。在讲话中多次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要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4]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要提高认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希望企业再接再厉。”[5]在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6]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7]将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绿色发展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和切入点。
3、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是绿色技术的创新突破
以绿色技术领域的突破来推动绿色发展不仅可以解决人类所面对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更可以通过前瞻技术的部署有效的规避、治理环境污染。以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废物回收、重复利用、再循环技术、污染治理、污染检测以及预防污染为代表的绿色技术都是支撑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依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认识技术推动绿色发展的作用,多次强调绿色环保领域大有可为,强调:“要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为亚洲各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8]
4、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在实现高增长率发展的同时,环境生态的承载能力也持续弱化,开始出现严重失衡。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新时期极端重要的事情,必须调整发展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对此,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两山论,做出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9]既从生态角度又从生产力角度阐明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保护生产力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走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基本路径。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
1、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道路的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核,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强调“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10]将生态作为发展的基础,指出生态发展对于其他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阐释了生态发展与其他发展的关系,将生态发展置于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同其他发展形成紧密的衔接。生态要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经济和环境的相得益彰,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2、推动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既在生态纬度上阐述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更从社会发展动力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基础对生产力的作用。更为全面把握了生产力与生产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展现了总书记对于发展的整体认识和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绿色发展道路的认识坚持了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维和系统思维,全面把握了生产力的历史逻辑和生态保护的基本底线。将山水林田湖作为系统性的整体,把人和自然视为共同体。基于系统的思维和历史的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动力,注重生态与发展之间的相互统一,消除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对立,推动生态环保基础上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3、继承并贯彻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
绿色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继承和贯彻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唯物主义观点。绿色发展思想的产生既是直面发展进程中的矛盾问题的结果,更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要求的结果。人民群众在生活过程中体会到环境生态的恶化,积极要求调整发展思路,正是对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群众呼声。总书记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向群众学习的生态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4-08-29)[2016-12-2-]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9/c164113-25567379-2.html.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40-441.
[3] 钱均鹏,徐荣梅主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73.
[4] 潘岳.生态文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7.
[5] 任仲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文章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186.
[6]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28.
[7] 连玉明主编.绿色新政:大国崛起的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00.
[8] 牛文元主编.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6.
[9]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EB/OL].(2013-09-08)[2016-12-10]htth://www.gov.cn/ldhd/2013-09/08/content_2483565.htm.
[10]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省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4.
【作者简介】
张秀芳(1981-)女,汉族,新疆伊犁人,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