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实践对马克思革命的影响

2017-05-12李婵媛张少元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闻马克思革命

李婵媛?张少元

【摘 要】 文章从马克思大学时期学术追求引发新闻旨趣入手论述了马克思新闻实践为革命实践奠定了基础。从新闻出版和新闻自由两方面分析了新闻实践对形成革命思想的影响。从按照《莱茵报》《德法年鉴》和《新莱茵报》的时期划分了马克思新闻实践对革命实践影响的三个阶段。拓清了马克思学术追求、新闻旨趣、革命实践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 新闻;革命;马克思;影响

马克思的学术追求标志着其理论研究的维度,新闻旨趣则标志着其社会实践的维度,这两种维度对于马克思最终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秘资本主义剥削秘密和罪恶制度、开创科学社会主义理論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术追求、新闻实践、革命实践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下面对三者及其内在关联进行分析。

一、学术追求引发新闻旨趣

1、马克思将新闻业视作其践行哲学改造现实功能的园地

大学时期的马克思,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都极其重要的几个人。马克思的学术追求之路始于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波恩大学到柏林大学,从法律到哲学,从浪漫主义到理性主义,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从诗歌俱乐部到博士俱乐部……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用他的话来说“帷幕降下来了,我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毁了,必须把新的神安置进去。”[1]由此可见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在那时犹如偶像。年轻马克思在博士俱乐部里自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和青年黑格尔派“自由人”一起探讨哲学,探讨政治。黑格尔既是其精神导师、重要的学术滋养,也是其最终在学术上批判的对象,正是这种批判使马克思开创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离开《莱茵报》后,马克思退回到书房,思考在办报过程中遇到的政治和理论上的困难,系统研究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并进行了缜密的批判。1843年10月,年仅25岁的马克思离开德国,兴致勃勃地投身到浪漫主义的天堂——巴黎。到法国之后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让马克思真正关注工人阶级,正式支持无产阶级事业。马克思的战友和学生保尔·拉法格写道:“马克思虽然深切地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信仰共产主义观点的并不是任何感情上的原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2]由此可见,马克思早年的学术研究与新闻经历对他最终研究资本主义剥削秘密、指出无产阶级解放道路产生了重大意义,使哲学真正成为指导现实的工具。

2、马克思新闻实践为革命实践奠定了基础

1842年初,马克思投身当时反对德国封建专制统治的一个重要阵地《莱茵报》,其斗争目标是:(1)剖析普鲁士政府的立法及其思想基础,揭露其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捍卫全部人民的民主权利。(2)同青年黑格尔派展开争论,揭露其思想的荒谬性和危害性,当时主要是针对鲍威尔主编的《文学总汇报》。这一实践活动与马克思的学术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并促进了马克思学术上的日臻成熟,也促进了马克思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

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3]马克思还在海尔维格的一封信改写的短文《海尔维格和卢格对“自由人”的态度》中明确表态同“自由人”决裂,他写道:“在我们的时代,胡闹、莽撞的行为应当受到公开而坚决的谴责;我们的时代需要严肃、刚毅和坚定的人来达到它的崇高目标。”[4]同青年黑格尔派的斗争,以及对其理论荒谬性和现实政治危害性的揭露一直持续到马克思的《犹太人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该书的最后一句话正是“我们以后知道,灭亡的不是世界,而是批判的‘文学报”。[5]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选择离开德国,他这样写道:“政府把自由还给我了……在德国,我不可能再干什么事情。这里,人们自己作贱自己”。[6]可以说,马克思在长期的新闻生涯中,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统治之下无产阶级被异化的现实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虚伪性、欺骗性有了透彻的认识,这些新闻实践活动成为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罪恶、开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新闻实践对形成革命思想的影响

马克思的新闻实践对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特质、揭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闻实践是马克思与广大工人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共同战斗的桥梁。对推动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具有重大意义。

1、新闻出版是表达精神的最普遍方式

马克思看到工业革命以来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变化的革命性意义,也看到了报纸对于无产阶级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寻求解放道路的重大战略意义。因此,马克思一开始就将报纸视作是无产阶级的强大精神武器。正如拿破仑所说:“三份敌对报纸比一千颗子弹还可怕。”的确,“宣传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李普曼甚至在他的书中《民意》说:“我们必须应付的政治世界,不可触,不可见,无法理解,必须靠挖掘,报导和想象。”[7]马克思必然早已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走上新闻的道路,正是他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新闻出版是个人思想的主要表达方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新闻出版是个人表达其精神存在的最普遍的方式”。[8]

2、新闻自由促进精神解放

马克思也看到了资本主义政府对报业的严密控制,正是无产阶级寻求精神解放的突破口。无产阶级的思想如果不通过言论或出版来表达就很难以体现出来,也很难实现正常社会交流。所以,压制新闻出版自由就是对无产阶级思想自由的压制。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寻求自身的解放,首先始于精神上的解放。这正是他创办《新莱茵报》的初衷。因此,马克思大力宣扬新闻出版自由,鼓励无产阶级发挥其新闻自由来寻求精神解放。在他看来,新闻出版自由,只要没有加以滥用,没有改变其内在的本质,都是美好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理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自由报刊是人民在自己面前的毫无顾忌的忏悔,大家知道,坦白的力量是可以使人得救的。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9]

三、新闻活动对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影响

1、从《莱茵报》到《德法年鉴》時期(1842.4~1843.10)

1842年初,普鲁士莱茵省的工商业者在科隆创办了《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简称《莱茵报》)。马克思从1842年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10月中旬马克思任主编。《莱茵报》因经常抨击普鲁士政府以及莱茵省议会的反民主主义政策而声扬全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色彩让报纸的订户迅速增加,但这种革命倾向使政府恐慌,为了维护统治,普鲁士国王决定从3月31日起查封《莱茵报》。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发表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关于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亦堪称新闻出版自由的经典论著。马克思从哲学理论上对出版自由进行了论证,要求废除书报检查令制度,要求实现人民的普遍自由。

在莱茵报查封后,马克思商量与卢格创办《德法年鉴》。由于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开始有所转变,所以他和卢格的自由民主主义办报理念发生了冲突,他希望把哲学批判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故《德法年鉴》只出版一期,其中也不乏政府的压制。马克思在上面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法年鉴上还有一篇文章对马克思影响很大,那就是恩格斯所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自此之后,马克思开始转向了更多的关于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并将其与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结合起来。

2、《德法年鉴》之后到《新莱茵报》时期(1844~1849)

1844马克思开始为《前进报》撰稿,该报由德国的民主派流亡者出版,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普鲁士国王。普鲁士政府因此对马克思进行了报复。1845年1月25日,在普鲁士政府的压力下,法国查禁了《前进报》,并颁发了驱逐马克思的命令。

1845年2月,马克思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后移居布鲁塞尔。马克思在1845年12月放弃了普鲁士国籍。在布鲁塞尔,马克思为了《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撰稿,该报无情地揭露了普鲁士在警察统治下的状况,普鲁士政府又以此为借口要求把马克思驱逐出去,不过没有成功。

1848年4月10日,“三月革命”后,马克思又从巴黎重返莱茵省的科隆,他在那里创办了《新莱茵报》,副标题为“民主派的机关报”。它支持一个一切民主力量组成的统一战线,同时报纸的纲领阐述反对俄国的革命战争。用恩格斯的话说,没有一家德国报纸——无论在以前或以后——像《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有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10]此时的新莱茵报,已经是成熟的,是共产主义的工人报刊。它已经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无情的揭露着当权者,同时保持着自己的阶级性,并且时刻立足于实际。但好景不长,1849年5月19日,当局采用暴力消灭了《新莱茵报》。

3、《新莱茵报》之后(1849~1883)

1849年8月26日,马克思从巴黎被迫迁居伦敦,1850年马克思在伦敦依然努力创办了一个定期刊物,题目定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想继续发挥《新莱茵报》的革命作用。但刊物在德国难以推销,出版商不敢在政治上和物质上冒险。所以到1850年底马克思不得不放弃了这项业务,该刊只出了三期。此后,马克思全力以赴地撰写《资本论》,但也曾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十多年。

1853~1862年马克思为《人民报》、《自由新闻》、《新奥德报》、《美国新百科全书》、《新闻报》、《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撰稿。1864年起为《社会民主党人报》撰稿并参与指导。这是一份党的报刊,党报不但是党的武器和阵地,而且也是党的组织和政治中心。恩格斯在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中高度评价了它,说它是德国党的旗帜。总之在马恩的一生中,创办编辑与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2家,为止撰稿的报刊有超过1500家。

可以说新闻工作是马克思一生不断奋斗的革命事业。在新闻工作中,他找到革命的理论,找到了革命何以可能的方法,揭露了现存社会的罪恶,鼓舞和激励了广大群众和无产阶级,唤醒大众去争取全人类自由的解放。

四、结语

从新闻史研究马克思,从马克思终身从事的新闻实践来了解他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马克思学术追求、新闻旨趣、革命实践这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系。学术追求引发新闻旨趣,新闻旨趣又进一步深化了学术思考;新闻旨趣与学术思考共同作用于马克思的革命实践。革命实践又深化了其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道路、使命、前途等问题的认识,在更高的层面上又升华了他的学术思想。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关于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又来源于他的新闻实践与革命实践,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学科,理论等等都可以在他的新闻实践中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14-15.

[2] 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人民出版社,1972.433.439-440.

[4][8][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833.946.196.74-7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5.268.

[7] 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2.

[10][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第7、12.460.

【作者简介】

李婵媛(1985.6-)女,陕西人,南京政治学院本科,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少元,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新闻马克思革命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