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知识管理实践与思考

2017-05-12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王晓东张巍刘洋杜俊鹏贾倩

航天工业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型号专业知识研究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王晓东 张巍 刘洋 杜俊鹏 贾倩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知识管理实践与思考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王晓东 张巍 刘洋 杜俊鹏 贾倩

历经60多年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中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目前,中国航天正处于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中,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和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基地,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引领航天,追求卓越”的神圣使命。面向未来,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之路该如何铸就?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知识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借助知识管理提升管理、研发、制造、服务等企业核心能力早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识。毫无疑问,知识管理是一项值得航天企业深思的战略决策。

一、研究院知识管理的背景与需求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专题报告,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发展成为各界共识。2000年以来,NASA、波音、西门子、英国石油等诸多国际知名机构与企业率先开展了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取得了普遍认可的应用效果。2009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知识管理标准——GB/T 23703.1-2《知识管理 第1部分:框架》正式发布,目前该系列标准已经发布了8项子标准。2015年,全国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从国家层面加强了对组织知识领域的应用指导。

2009年,研究院以创新基金项目“支持导弹火箭研发的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研究”为牵引,开展了知识管理相关研究;2010年,研究院从组织机构上明确了知识管理主管部门,并设置了知识管理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监督、考核全院知识管理工作;2011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知识管理战略纲要》正式发布,知识管理工作开始系统化有序推进。

研究院实施与推进知识管理工作,既是对外部先进管理理念方法的导入,更是基于研究院内部的迫切要求。这些内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知识管理是支撑航天企业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军事航天、商业航天、军民融合等航天企业主战场中,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紧锣密鼓的太空军备竞赛中,通过创新发展构筑空天优势是各国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共同目标。然而,航天创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能依赖于个人的灵光闪现,高效可靠的技术与装备创新必须依赖于组织的知识获取和运用能力。组织化的知识创造、获取和共享能力是提升航天企业创新水平的根本途径。

◆知识管理是保障航天任务一次成功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多型号并举、高密度发射成为航天常态。以运载火箭为例,2001~2010年研究院完成了43次发射任务,且要在2011~2020年完成133次发射任务,任务量超过3倍,然而研究院的软硬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不可能随着任务量而倍增。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强知识沉淀,萃取核心知识,构建组织知识库,及时在组织内部传递经验与教训,充分发挥“知识+”效用,确保航天型号任务的一次成功。

◆知识管理是实现航天企业基业常青的迫切要求

从跟随者到同行者,再到领跑者,中国航天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一时一事的成功,还要追求持续健康的成长。“十二五”期间,研究院平均每年新入职员工约500人,同时,由于人员升迁、离职、退休等因素导致的知识流失现象和风险长期存在。基业常青的根源在于牢固的知识基础,通过知识获取体系深入挖掘、共享和利用先前研制经验,推动知识在研制单位、型号队伍和新老员工之间的流动、共享与复用,并借此锤炼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二、知识管理目标定位与总体思路

1.目标定位

作为顶层纲领性文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知识管理战略纲要》明确了知识管理工作对研究院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提出力争通过10年时间完成知识管理工作从基础建设到全面深化再到持续发展的3个阶段转变,将研究院打造成以知识利用和技术创新促进效益增长的知识型企业。研究院知识管理旨在建立“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的良性循环,实现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达到以知识管理引领创新、提升效益、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研究院知识管理核心价值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凝聚型号、项目、员工创造的知识,构建企业核心智力资产;二是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正确的人,加速知识流动与互动,激发知识创新;三是推进知识驱动的业务模式,提升企业能力,确保竞争优势。

2.总体思路

(1)以专业建设和型号成功为核心的“双引擎”思想

作为大型制造型企业,领先的专业能力是企业完成任务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运载火箭等复杂航天产品的研制过程中,需要总体、控制、结构、动力、遥测、环境等诸多核心专业的集成应用。因此,围绕专业开展知识传承活动是研究院知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引擎”。此外,确保型号任务成功仍然是当前航天企业的首要使命。型号任务既是对专业能力的牵引提升,也是对专业能力的应用验证。因此,围绕型号开展知识共享活动是研究院知识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引擎”。

(2)面向知识生命周期的ASSU活动闭环

对于企业而言,知识生命周期可以被理解为知识从被企业模糊了解,到被企业明确掌握并在企业内部传播,直到知识被用于工作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然后随着其创造价值能力的逐渐降低而最终被企业遗忘的整个过程。围绕知识生命周期,具有价值的知识活动主要包括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知识存储(Knowledge Storage)、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知识应用(Knowledge Utilization),上述活动构成了知识管理的ASSU活动闭环。研究院知识管理工作主要围绕ASSU活动闭环展开。

(3)涵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知识资产库

经过60年的发展,研究院具有大量的显性知识,如标准规范、发明专利、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设计图纸等,这些知识通常在产品数据管理、质量管理、工艺管理、标准管理、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等各类信息系统中进行管理。此外,研究院还有海量的经验、诀窍、教训等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存储在员工头脑中,具有内隐性和个人化特点。研究院知识管理构建的企业知识资产库,兼顾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的双重考虑。

(4)以“标准规范”和“软件系统”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生态环境

知识管理是一项要求广大员工共同参与、涉及范围广、沟通交互多、资源处理量大的基础性工作,因此需要构建适合企业开展知识活动的生态环境。研究院知识管理环境由软环境和硬环境组成,软环境主要包括知识管理标准体系、知识管理制度体系、知识管理论坛、知识管理培训推广等要素;硬环境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库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等要素。知识管理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协调建设,一方面保障了企业知识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知识共享文化的逐步形成。

三、研究院知识管理典型实践

研究院知识管理实践既包括标准规范制定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支撑工作,也包括专业知识获取、型号知识体系构建、专家访谈、知识社区等实践活动。此外,研究院及相关厂所也经常采用专项课题、会议研讨、情报发布、创新讲堂等形式,挖掘萃取高价值的经验教训,以推动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共享与传承。

1.知识管理环境建设方法及应用实践

研究院以促进专业建设和型号成功为主线,围绕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等关键知识活动持续开展知识管理环境建设。按照知识管理工作需求,制定知识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和制度体系框架,持续开展知识管理院级标准制度编制工作,指导院属单位开展厂所级知识管理标准制度编制。目前,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知识管理办法》1项院级制度,发布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基于专业维度分类的知识管理要求》、《基于型号研制流程的岗位知识资源梳理规范》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知识采集要求》3项院级要求,制定了由13项子标准构成的1套院级知识管理系列标准,包括知识管理实施要求、知识资源分类规范、外部知识资源采集要求等。

作为知识管理落地的重要支撑载体,研究院持续推进知识管理系统建设。针对内部知识管理需求,组织研发并部署了1套院级内部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分级知识域、多维导航、知识借阅及业务活动建模等特色功能,有效支撑了内部专业知识、型号岗位知识、产品研制知识及专家隐性知识的获取、共享及管理。针对外部知识管理需求,组织研发了1套院级外部知识管理系统,围绕各单位专业需求,提供外部专业知识自动采集、智能检索与导航、个性化知识服务等实用功能,有效推动了外部专业知识的便捷导入。此外,诸多厂所单位结合本单位知识管理需求,研发了厂所级或处室级的知识管理工具,为知识管理工作的落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2.专业知识获取方法及应用实践

鉴于企业内网和互联网隔离的现实情况,研究院专业知识获取分为内部专业知识获取和外部专业知识获取2种模式。对专业的理解以及专业体系的构建是专业知识获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科研生产及管理实践,研究院将专业理解为具有相近的基础设计(工艺)理论与方法、数字化技术与工具、试验技术与条件、工作内容与流程、研制经验与知识管理的设计活动的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按照全面性、系统性、融合性和前瞻性原则,研究院构建了由核心专业、基础专业和新兴专业组成的全院统一的专业体系,从而为研究院专业知识获取提供了顶层依据。

(1)内部专业知识获取

在内部专业知识获取模式中,研究院进一步将内部知识资源划分为基本内容、经验禁忌、故障案例、共用模型、最新发展、最佳实践、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科技成果、标准规范等10种类型。内部专业知识获取就是以专业体系为依据,以十大类型为指导,依托一线专业人员,并将获取的知识资源上传至内部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共享。2011年下半年,研究院将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气动专业和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电动车专业作为军品、民品试点,完成了气动专业和电动车专业知识资源的梳理,验证了内部专业知识获取方法的可行性。根据试点应用效果,2012年3月研究院正式发布院级制度《基于专业维度分类的知识管理要求》,并在14个院属单位组织105个专业开展内部知识资源获取,共计形成知识资源2619项;2013年在14个院属单位组织130个专业开展内部知识资源获取,共计形成知识资源2235项;2014年在14个院属单位组织139个专业开展内部知识资源梳理,共计形成知识资源2277项;2015年在14个院属单位组织28个专业开展内部知识资源梳理,共计形成知识资源592项。在内部知识获取过程中,研究院组织编制了《载荷及力学环境专业手册》、《多物理场数值仿真专业手册》、《地面供气系统专业手册》等专业技术手册28本。

(2)外部专业知识获取

在外部专业知识获取模式中,研究院将外部知识资源定位为与研究院专业体系相关的专利文献、论文期刊及互联网在线知识。研究院开展的外部知识服务需求调查显示,型号研制人员对于精准的外部知识采集和深层次外部知识分析具有强烈需求,主要体现为希望“全面了解本专业的技术发展态势”、“识别本专业技术当前的研究热点”、“揭示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获得当前领域中存在的专利技术空白点”、“识别专业技术领域竞争对手”等。为此,研究院明确了以专业技术为核心,按照专业领域、专业方向、技术要点进行针对性的外部知识采集与整合。

外部专业知识获取采用“委托式”模式,即依托专业的情报所开展外部专业知识获取,情报所作为被委托方统一进行外部知识资源的检索、采集与发布,其它单位作为委托方向情报所提出外部知识采集需求,并对采集结果进行评价验收。外部专业知识资源采集过程涉及到委托单位与情报所的多次交互,包括采集需求的确定、中间采集结果的沟通以及最终采集结果的确认等。为确保外部专业知识采集工作的有序实施,研究院组织编制并发布了院级标准《外部知识资源采集要求》,明确了采集原则、采集范围和采集流程,尤其是设计了外部专业知识采集需求表、外部专业知识采集关键词表、外部专业知识采集策略表、外部专业知识采集数据库列表等4个专用模板,有效支撑了研究院外部专业知识获取工作。

2011年,从技术实现角度探索了“委托式”外部专业知识获取流程,并针对气动专业和电动车专业开展了外部专业知识资源采集试点,发布知识578项;2012年,组织完成弹道设计、信息链系统设计与验证、能源管理设计、微机电系统设计、焊接工艺及评定、风分器等6个专业的外部知识资源采集,发布知识8810项;2013年,组织开展了面向27个专业的外部知识采集,发布知识约19万项;2014年组织开展了面向36个专业的外部知识采集,发布知识约29万项;2015年组织开展了面向28个专业的外部知识采集,发布知识约13万项。

3.型号知识体系构建方法及应用实践

针对岗位知识获取需求,研究院提出了按照型号研制流程进行岗位知识包梳理的基本思路。研究院承担的型号研制任务遵循系统工程思想,其组织体系由型号指挥系统和型号设计师系统组成。研究院参与型号研制的领导或员工均隶属于某个型号队伍,具有明确的型号岗位,承担相应的型号管理或技术工作。

型号知识体系是型号知识传承和共享的重要载体,其构建必须明确岗位和岗位知识的内涵。型号岗位分为管理和技术两大类,管理类岗位包括计划、质量、调度等,技术类岗位包括设计、试验、工艺等。岗位知识由输入、输出、约束、支撑组成,输入是上游节点输出中形成的对下游节点的要求,输出是本节点完成满足输入要求的提交物,约束是必须避免的禁忌事项、必须执行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等,支撑是完成岗位工作参考或形成的成果经验等。

型号知识资源梳理以型号研制流程为主线,由于型号研制流程比较复杂,涉及单位众多,因此型号研制流程的梳理和确认较为困难。经过参考借鉴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院提出将型号研制流程分为总体、分系统、单机3个层面,并对各个层面分别进行流程梳理。同时,按照岗位分类,各层面的研制流程相应分为设计流程、试验流程、工艺流程。按照总体→分系统→单机逐级展开,设计流程牵引、试验/工艺流程支撑的梳理原则,型号总体、分系统、单机单位负责完成研制流程梳理,梳理过程中要求每个流程节点均应具有相应的输出物,并由上游岗位负责保证其输入物满足所有下游输入要求,下游岗位的输入物名称必须与上游输出保持一致,从而确保研制流程的一致匹配。

2012年,研究院开始探索岗位知识包相关概念,并组织开发面向型号研制流程的岗位业务活动建模软件。2013年3月,研究院成立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等院属单位组成的课题组,研究形成《基于型号研制流程的岗位知识资源梳理规范》,通过型号“两总”系统专题会议审查并正式发布。2013年7月开始组织对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行知识资源梳理,完成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型号知识树框架,包括14个总体专业、9个分系统、467个单机,并完成全部总体及故障检测分系统(含单机)的岗位知识资源梳理。2014年全面完成“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分系统及单机知识资源梳理,形成知识文档255份。目前,“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知识体系已经上传至研究院知识管理系统中,以促进型号岗位知识的管理、传承与共享。

4.隐性知识共享方法及应用实践

企业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往往掌握在资深专家的头脑中,并且这种隐性知识具有情境化和模糊化特点,获取和传递相对困难。除了集成开发团队、专业俱乐部、专家报告会等形式,研究院的隐性知识共享还采取了跨单位设计模板、专家访谈、知识社区等方法。

(1)设计模板

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技术文件是信息的重要承载媒体。在航天领域,技术文件包含设计文件、软件文档、研究试验文件和工艺文件等。其中,设计文件是指由设计部门编制的,用以规定产品的组成、型式、结构尺寸、技术要求、原理以及制造、调试、试验、验收、使用、维护、贮存和运输时所需要的技术数据与说明的技术文件。

设计是航天产品研制的源头,设计文件是航天产品设计、生产、试验、使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设计模板是根据型号产品研制的需求,在总结、提炼各型号同种设计文件编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型号和专业的发展需要,充分融入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按照型号产品(型号总体、分系统、单机等)设计输出文件的形式,分门别类地针对具体设计文件而编制的设计文件样本。设计模板充分吸收了型号研制中的经验与教训,将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结合业务输入要求进行了显性化和规范化,从而达到指导设计工作、减少设计差错、避免重复性问题的效果。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设计模板的编写程序逐步完善,形成了集编写、审查、上线于一体的设计模板编写流程。目前,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门设计模板体系基本建成,覆盖了总体、分系统的各相关专业。同时,采用信息化手段将设计模板纳入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并能被设计人员直接使用。

(2)跨单位专家访谈

研究院现有10多个厂所级科研生产单位,分别承担着运载火箭等航天产品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任务。这些单位所使用的专业知识往往相同或相关。然而,受到组织边界的影响,跨单位的知识流动途径相对不足。跨单位专家访谈正是促进各厂所专家知识在全院范围的传播与共享的有效方法。

跨单位专家访谈包括推荐访谈专家、跨单位访谈申请、成立访谈组、设计访谈提纲、实施访谈、整理访谈记录、上传知识管理系统等7个环节。访谈申请时,往往会出现多个单位申请访谈相同专家的情况,因此需要成立联合访谈组,明确牵头单位和访谈组负责人。访谈提纲应结合专家具体工作经历,具有明确的主题,通常面向型号或产品研制经验、重大事件回顾、发展趋势预测、管理创新实践等内容。为了规范专家访谈,研究院制定发布了专家知识采集要求,提出了专家访谈的原则和实施步骤,尤其是明确了交叉访谈的相关要求。目前,研究院组织完成了146位专家访谈工作,所有访谈记录经专家及所属单位确认后,由访谈组上传至研究院知识管理系统中,以促进专家知识的管理与共享。

(3)知识社区

针对群体知识共享与传播需求,研究院开展了知识社区实践。知识社区是由具有共同知识需求、关切问题或专业背景的专家和员工自发建立的同行圈子,通过知识分享、观点互动、创意激发等交流方式,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持续提升社区成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目的。知识社区是群体隐性知识沉淀和共享的有效方式。

研究院知识社区主要包括知识微博、知识问答、创意空间、项目管理、知识文件分享等功能。其中,知识微博侧重于分享用户的观点、心得、经验、体会等,支持文本和图片格式,知识微博内容可被所有关注者阅览。知识问答侧重于围绕技术或管理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通过提问者、回答者及参与者的多方互动,在相互激发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最佳答案。创意空间关注于创意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创意的提出、创意的协同进化以及创意的实施,创意空间旨在激发创新以及建立丰富实用的企业智库。项目管理用于以项目为主线的交互活动,支持创建项目、分配任务、交流成果等功能,项目相关活动及成果仅项目组成员可见。知识文件分享用于社区成员之间共享相关知识资源,知识社区中的知识资源上传过程不再专门审批,共享资源限定社区成员可见。目前,研究院已经创建了100个知识社区,拓展了员工群体间的隐性知识交流途径。

四、研究院知识管理工作方向

1.明晰知识管理业务接口,融入企业科研生产及管理体系

企业知识管理的价值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企业员工对知识的应用,并由此为企业发展带来的真实效益。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组织管理、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市场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运作系统既要完成各自独立的功能,又要共同运作以支撑企业的健康发展。每个系统的业务运作有赖于其它系统的输入,同时其产生的输出成果又要为其它系统的业务运作提供依据。因此,作为一项新的业务运作系统,知识管理有必要明晰与其它业务运作系统的接口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组织文化、业务程序、工作标准等方面与企业业务的全面深度融合。

2.落实知识贡献激励机制,实现以产权保护为基础的知识共享

企业员工的价值不仅在于完成某项具体的型号或项目任务,更在于将宝贵的个人经验转化为企业知识,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铸就“铁打的营盘”。知识贡献是每位员工的内在责任。同时,个人知识贡献的价值应获得组织认可与奖励。因此,研究院迫切需要从管理角度加强引导,量化员工为组织知识资产的数量增长、质量提升、流通共享和效益转化所创造的价值,制定知识贡献度评价指标与方法,并纳入各级组织的规章制度,作为员工考核、晋级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3.丰富型号知识管理方法,实现知识驱动的科研生产持续创新

确保型号和项目任务成功是研究院的核心使命。围绕型号和项目研制,研究院开展了设计模板制定、型号知识体系建设、型号知识萃取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有些厂所单位也已经针对特定产品或特定任务开发了专用知识工具。然而,从整体上看,研究院仍然迫切需要加强面向型号和项目的知识管理方法研究与应用。将研制经验融入工程软件,形成面向航天产品设计、试验、制造的知识工具,可以视为知识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方式。因此,研究院以基于知识的研发工具为抓手,加强通用型知识工具的共建共用机制研究,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产品知识工具建设,促进知识驱动的科研生产持续创新。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研的运载火箭等航天产品均为典型的复杂产品,具有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庞大、研制周期长、研制成本高的特点,其研制过程由一系列知识密集的活动组成,知识是支撑研究院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此外,研究院组织规模大、业务领域宽、发展速度快、新入员工多的特点,也要求研究院借助知识管理解决科研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全局性和基础性问题。“十二五”以来,研究院知识管理工作快速推进,取得了良好成绩。然而,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从梳理好知识到管理好知识,再到应用好知识,研究院的知识管理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在前期实践基础上,研究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知识管理建设,边探索、边实施、边改善、边推广,以加快实现知识管理对型号成功和组织成功的战略支撑。▲

猜你喜欢

型号专业知识研究院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航天型号批生产管理模式的思考
型号产品配套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航天型号全要素管理的初步实践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