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与心境关系的研究
2017-05-12魏玉轩
魏玉轩
(天津城建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84)
实验与调查
在校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与心境关系的研究
魏玉轩
(天津城建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84)
本文综合运用POMS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及调查问卷,揭示大学生不同运动参与程度与心境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时间、频率、运动量和强度影响大学生的心境状态存在差异。建议各高校应因地制宜,完善体育场地和设施、提高体育课程供给水平以满足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大学生;体育锻炼;心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竞争,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情绪适应不良”现象。这主要受他们本身的情绪特点和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如学习环境改变、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恋爱受挫等,从而导致如“强迫、抑郁 、焦虑症、妄想症”等的发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良状况愈发严重,如何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科学的体育锻炼在增进体质健康的同时,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目前诸多研究证实:体育锻炼能够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国内外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亦由宏观层面转移到实践当中,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探究在校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对心境状态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不同体育锻炼程度的量化影响,为提升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校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与心境的关系。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天津市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包括体育锻炼时间、频率、形式等内容。随机抽选天津市在校大学生600名,分别为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男女比例为1:1。
1.2.2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研究采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而成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调查被试一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体育锻炼强度、锻炼量一次锻炼时间和频率)。每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1~5分)。身体锻炼量(0~100分)的得分=强度×(时间-1)×频率。身体锻炼标准如下:小锻炼量≤19分,中等锻炼量为20~42分,大锻炼量≥43分,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2。
1.2.3 心境状态量表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或不良的心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选用的心境量表是祝蓓里(1995)修订的简式POMS,即《心境状态量表》,信度在0.62~0.82之间,平均为0.71。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忙和与自尊相联系7个情绪分量表,共计40题;均采用李科特的5点计分方法,数字表示程度为:0=几乎没有,1=有一点,2=适中,3=相当多,4=非常得。每个分量表的最高得分分别为24、28、20、24、24、20、20,最低得分为0分。消极情绪纷乱总分的计算方法为:5种消极情绪得分(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的总分减去2种积极情绪得分(精力、自尊感)的总分,再加上校正值100。根据常模TMD≥188分为高分组,187~107分为中等组,小于108分为低分组。情绪状态总估价(TMD)分值越高,表明更有消极的情绪状态,即心情更为纷乱、烦闷或失调。研究结果中POMS得分与祝蓓里文献结果对比,发现各分量表得分未见显著差异。
1.2.4 数理统计法 本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SD)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强度组之间心境状态的比较中,不同锻炼强度组的显著差异表现在“愤怒”“疲劳”“精力”“自尊”方面,尤其在“自尊”方面表现为强度越大,“自尊”水平越高;在消极纷乱总分方面,不同锻炼强度无显著差异。这说明锻炼强度对心境状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愤怒”“疲劳”“精力”“自尊”维度上,尤其是在“自尊”维度上(表1)。
在校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时间组之间心境状态的比较中,体育锻炼时间对心境状态的影响效应非常明显,在小于20min组与20~30min组的比较中发现积极情绪维度方面差异更加显著。这说明体育锻炼时间越长,心境状态越良好,其中在正常时间范围内,短时间内锻炼时间的增加对心境积极维度的促进效应更明显,长时间内锻炼时间的增加对总体心境状况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通过在校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频率组之间心境状态的比较发现,不同锻炼时间组心境差异具有相似的层次性,在正常锻炼频率范围内,锻炼频率越大,心境状况越好。通过在校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量组之间心境状态的比较得出,小锻炼量组与中等锻炼量组在“抑郁”“精力”“慌乱”“自尊”“TMD”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中等锻炼量与大锻炼量组在“疲劳”“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小锻炼量组与大锻炼量组在“愤怒”“抑郁”“精力”“自尊”“TMD”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体育锻炼量对心境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抑郁”“慌乱” 有明显缓解作用,对“自尊”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表2)。
表 1 不同体育锻炼强度组之间心境状态的比较
表2 不同体育锻炼量组之间心境状态的比较
3 建 议
高校应密切关注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努力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尤其体育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量,缓解其可能存在的压力;同时,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教育,改变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情绪,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以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心境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工具,高校有关部门应完善体育俱乐部体制,增加体育俱乐部的心理监测功能。俱乐部可以利用心境量表或是其他心理健康量表,对大学生进行分期测量,对心理状态不佳者提供体育锻炼指导或制订运动处方,这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1]戴玉英.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心理调节作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2(1):158-159.
[2]张超.不同体张育锻炼习惯医学生身体自尊、心境状态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7):4-35.
[3]佟小玲.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183-185.
G807.4
A
1674-151X(2017)01-04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2.024
投稿日期:2016-11-20
魏玉轩(1985—),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