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燕超散文两篇

2017-05-11

参花(上) 2017年5期
关键词:神道摩崖米芾

观摩崖石刻

前不久,我与一位著名作家游览第一山摩崖石刻。他不免感叹道:“今日观摩崖石刻,只觉世上再无他景与之媲美。”

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中介绍:“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摩:本义为“摩擦,磨蹭”,崖:天然的石壁。我国古代对摩崖石刻有以下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摩崖石刻是专指石刻文字,一种认为包括石刻文字和照相。

淮水之南的盱眙山清水秀,美在景含文化。又名山城,因有九十九个半风景名胜而名闻华夏,可见其超群脱俗之美。其中最美最有价值的文化古迹当属第一山的摩崖石刻,第一山题刻堪称“石制天书”,这里共有摩崖石刻一百六十六块,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三处,且以秀岩为多。多出自历代名家、政要的手迹,字体有正、草、隶、篆、行五体。其书法石刻艺术堪称国之瑰宝。

凡到盱眙来的人,皆慕名参观第一山。

第一山,“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第一山,“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光乱,使君还”。

只这几句诗词,就道出了她的神韵和景观内涵。

古时文人墨客进了盱眙地界,迓迎你的是“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的无限风光,而明河如镜,舟楫穿梭的景致更是随处可见。无怪历代的文人墨客会留下无数锦词玉篇,无怪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毋庸拈须苦思,豪兴一发,便吟出脍炙人口的华章。摩崖石刻将书法与奇岩怪石融为一体,更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

欣赏抄录历代文人墨士在摩崖上留下的锦词玉篇。游人需沿着千层青光石板路向上左转右拐攀登,当累得气喘吁吁时,仰目山顶,透过葱茏的秀木,便可隐约看到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的神采飞动的“第一山”三个大字。

摩崖石刻中有米芾、苏东坡等历代大家的手迹,用五体写成,或丰腴跌宕、或潇洒纵横,刚柔兼并,其内容及笔法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米芾书位于一山碑上,字径一尺五,笔力遒劲,飘逸洒脱。当代书法名家韩旭说,米芾书法用笔俊朗,超轶绝尘,素有“风墙阵马,沉著痛快”之誉。留下来的墨迹,无论一通书札,一则随笔,还是一篇跋赞,一首歌行,无不精妙绝伦,摄人魂魄。米芾一生放浪江湖,但留下来的摩崖石刻却很少,所以尤显珍贵。

在现代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能亲临第一山,以悠闲的心情读到这些摩崖石刻的佳作,无疑是旅途中的一大意外收获,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到了山顶,攀登崖上,又是一番景象:和风香雾,云雾间笑语喧哗,此时寻古探幽或凭栏远眺,顿使人心旷神怡。到了晚上,望淮河长桥上灯火阑珊,河中几叶小舟慢悠悠荡桨前去,欸乃一声山水绿,真是说不出的惊喜,这美景画卷自然天成,诗一般的空灵意境,令游人陶醉而不知归路。

在传统文化遗迹消失殆尽的今天,摩崖石刻不仅将古遗迹以自己的方式保留下来,也不禁让人思考,保護传统文化的重要是否与现在文明生活有其一脉相承的必然性?否则,更多古遗迹的遗失也不会引人扼腕叹息。我想,由已知走向未知,或许,我们需要如同爱惜自己的羽翼般,保护并传承古文化。

水下皇陵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考三代的衣冠冢。从巍峨堂皇到通地瓦砾,一切都在悄悄变迁,唯有这一堆隆起的土,守着一湖不语的水。

明祖陵的陵墓,也称为“万岁山”。在这“万岁山”前,有一半圆形的水塘,水塘上方并排着九个砖石拱券,这里面便是安葬朱元璋三代祖先衣冠的地下玄宫。由于受洪泽湖和淮河水的渗透影响,玄宫长期浸泡水下,成为至今未被世人探知的神秘,也是当今中国唯一的水下皇陵。

穿过长桥,石人石马在安静地等候每一位来拜访它的人。

排列在神道两侧节奏感强的石人石马,长三百米左右。四十二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的麒麟、狮子、华表、石柱、文武大臣的石刻,尚可想见明王朝辉煌鼎盛的过去。明太祖朱元璋得帝后,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明朝文人儒士们在他面前吹捧泗州杨家墩是“肇基帝运”的圣地。朱元璋龙颜大悦,派人筹建明祖陵。

历史文献是说神道石刻人兽杂班而列,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帝王生前朝班列仗的概括。有的还用珍禽异兽身上附有的祥瑞、辟邪的传说,加以精心地组合,来增强死后的威严和希冀对子孙的庇佑,明祖陵亦如此。

走到这里,面对华表直指的苍穹,第一次感受到落日的沉重力量。

神道上设置石刻,起自秦汉,是帝王生前卤簿仪卫的再现。《明史·仪卫》中特别强调:“尊卑之分,慎重则尊严,尊严则整肃。是故,文谓之仪,武谓之卫。天子出,车架次第,谓之卤簿。”帝陵神道上的石刻的用意,在这里已有了答案。明祖陵石刻的组合与艺术,虽借鉴于唐宋之制,已有变更与革新。这里有石刻形式的变化,树木的多寡,亦有排列的不同,房屋建筑形式的演进,它积淀在正处于上升期的明王朝的虎虎生气,起着继往开来的枢纽作用。

石像中的文臣、武将,神态各异,生动逼真,那气势宛如君王临朝时,文武排班一样。它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却又这样地不同。在《汉书·灌夫传》中曾有:“且帝宁为石人邪?”颜师古注曰:“石人者,谓常存不死也。”这就说明对石人与自然抗衡的耐久性早已认识,并含有赋予石人以精神长存的意思。帝陵前的神道石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是最能反映阶级差别、地位、贫富并时时成为其中的“晴雨表”。如石像人物的表情已多为低眉顺眼之状。

石狮,就我所知,人类把狮子的形象铸之于石,并深入到生活里,大抵是因为狮子为“百兽之王”。它那气吞山河不怒自威的气概,令其他禽兽诚惶诚恐,或跪伏在地,或望风而逃。在帝陵面前,却由王变成驯服的臣仆。当它爬上了苔痕,生了锈或千疮百孔,则王朝、宅第一定没落、萧条、不振起来。正如繁华必定走向衰落,它终究,在沉默中沉寂下去了。

明中叶以后,明祖陵屡受洪水威胁。为保明祖陵不沉泽国,颇费了不少人力、财力。明朝灭亡以后,这座盛极明代的帝王祖陵,已失去当年“肇基帝运,钟祥孕秀”的历史地位。神道石刻(一六八○年),这座规模宏大、气势宏伟的明代第一陵与泗州城一起,在一场特大的洪水中,沉入洪泽湖底,成了中国的“庞贝城之谜”。直至一九六六年的枯水季节,沉淹泽国三百多年的明祖陵石刻,首先从湖面露出了形迹,直至一九七六年才重见天日……

夕阳落,我也踏上了归程。“早瞻湖上日出,夜观盱城灯明,自然景色秀丽,入陵如临仙境。”明祖陵之美与丰厚的文化积淀有联系,得以领略其美。还与多彩的神奇传说相关,钩沉往事。也许石头虽静,却动态地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它也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不同的文化之姿。

猜你喜欢

神道摩崖米芾
北宋·米芾《白帖》
西狭颂摩崖石刻
按神道 促睡眠
日本神道的《易经》视野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米芾学“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软、硬笔临写宋米芾《方圆庵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