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背景下辽宁高校校企合作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5-11孟祥斌

关键词:辽宁应用型校企

孟祥斌

(沈阳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转型背景下辽宁高校校企合作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孟祥斌

(沈阳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结合辽宁地区企业特色、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现状,以及转型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提出“引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方式;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相互配合的转型发展工作原则;建立院级领导专业管理负责制;实现创新型教师评聘机制等改革举措。同时,创新性地提出建立有效的专业资源利用考核机制,并设定若干考核指标公式。通过实施上述措施,力争有效地解决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探索构建应用型人才新的培养模式,推进高校转型可持续性发展。

辽宁高校;转型发展;校企合作;转型对策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进行转型发展,来满足现代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1]。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截至2016年9月,湖北有23所本科地方院校转型,占地方院校40%,河北转型高校10所,广东省转型高校14所。辽宁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辽宁地区目前已经有超过20所高校进入转型高校序列[2]。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环境发展变化。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转型高校校企合作新问题[3]。

一、转型高校校企合作突出问题

1.辽宁地区企业特色对省内转型高校影响

(1)大中型国企在辽宁地区地位及校企合作问题。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众多,经济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相比南方经济发达省份,辽宁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辽宁国有企业产值占整个省经济产值的半数以上,这与南方经济发达省份有着本质的不同,也说明辽宁国有资本实力雄厚。其次,辽宁千人以上国有企业一般都建有研究部门。研究部门含有众多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高水平人才,设计院本身就可以独立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很多研究部门甚至由院士带队,如606研究所等,整体实力较强,研发能力要强于同类南方企业。此外,辽宁国有大中型企业员工素质较高,企业员工知识能力和技能较强,很多老员工基本都是技校、中专以上毕业,基本功扎实。低于40岁的中青年员工普遍具备专科、本科学历,学历层次远高于南方企业。

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众多,其本身又具有深厚的科研能力与经济基础,这也给省内转型高校校企合作带来一定的问题。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研发团队经验丰富,所以在研发方面都愿意与重点大学开展合作。如远大集团与清华大学共建的大型电机仿真中心投资过千万,华晨汽车集团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研究无人汽车自动系统控制。因此,辽宁转型高校如何与这类企业合作,与重点高校形成错位竞争,是辽宁转型本科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2)中小民企、私企特色及校企合作问题。辽宁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人数一般低于百人,自身技术积累不强。一般研究团队低于20人,核心研发人员低于5人,产品更新速度慢,在与发达省份对应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类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有着广泛的兴趣,也愿意高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但是,这类企业规模不大,研发经费投入有限,融资能力低于南方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差,前瞻性项目研究匮乏,因此获得高利润能力较低。在与高校合作中,更希望直接购买成熟技术或相关成熟技术专利。同时,校企合作的项目难度一般都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多年相关研发经验。与这类企业合作,需要和企业签订相关严谨的合同文件。合同中应明确学校、教师获得利益方式,企业获得利益方式,避免造成校企合作因为未明确责任、收益造成合作失败。

2.转型高校深入校企合作自身面临的共性问题

(1)转型高校师资力量不强,数量不足。转型高校专业建设团队需要一定人员配备比例,但目前一线专业教师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转型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系部教师低于10人,重点专业系部低于15人的现状。教师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压力非常大。由于高水平且具有多年研发经验的一线教师匮乏,也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如何打造人员梯队合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做强做大一线教师专业团队,是需要解决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2)有限资源分配产生的专业竞争。在转型关键时期,校内各专业都需要学校加大平台投入,可以说是“僧多粥少”,学校重点支持哪个专业,对专业近十年发展影响巨大。目前,转型高校为保障自身行业特色优势,资金主要投入本校重点特色专业,对于弱势专业投入持续走低,这种趋势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是,在资源利用率上,当前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首先,资金到位后,对于资金使用和利用效果缺乏十分详细的评价考核标准。其次,教学硬件平台建设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硬件平台,需要学校、学院系统地对硬件平台资源和人员进行整合,为学校转型发展的系统工程服务。

二、本科高校转型中校企合作对策

1.企业参与转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是以往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大部分专业教师都偏重于理论研究,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升实践能力,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请优质企业,特别是有丰富培训经验的机构进行专业教师短期培训,让教师更快地适应转型需要,提高职业技能。

如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学院引入了南京英贝教育培训机构,这是一家嵌入式教育以及软件外包服务的高科技公司。通过对通信工程学院的教师进行短期强化培训,教师实践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同时,通过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一些优秀教师经过培训可以直接承担企业的一些研发项目,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此外,选拔、聘任校外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这种合作方式时间可以灵活处理、教学模式可以不唯一,以学生真正参与企业一线工作的模式进行实践指导教学[5]。

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互动思路,可以很好地解决转型高校师资能力不足、师资人员数量不够的问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在校企合作互动中,能够实现高校成功转型。

2.转型高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校企合作措施

转型高校深化校企合作,首先要完善内部体制机构转型,各个职能机构和二级学院要发挥自身优势,为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并落实好学校的办学思路。学校转型发展,在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校企协同培养学生能力、产学合作、项目合作、从业资格认证合作、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互聘等方面全面推进,实现双方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以沈阳工程学院2016年度为例,表1列举了部分职能机构和二级学院在转型过程中的部分举措和对应的设定目标。其中教务处在教研方面鼓励全校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为适应学校转型需求,支持教师设计合理的各专业应用型培养方案,其中包含“基于转型发展视角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及实施”“转型发展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探索与改革”等共142项教改备案项目。发展规划处共申请到省级教改项目45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翻转课堂在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免费提供优势教学视频,达到学生“沉浸感”和“全程参与感”[6]。“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模式研究与实践”,针对本科高校转型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展开研究。这些都为转型高校的校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教学、研究、合作平台,为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奠定基础。各二级学院积极引入企业人员参与学科建设,在实训中心建立、资格认证、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技能大赛、共同研发科研项目等都有不断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表1 2016年度沈阳工程学院主要职能机构及部分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措施

3.建立高效的院级领导负责制和管理模式

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转型高校校企合作要真正实现既定目标,破除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关键是要落实和建立高效的院级领导负责制,在此过程中,二级学院起到承上启下的主导地位。各个学院要深入领会校级的方针政策,制定适合本学院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同时在短期内实现具体目标。调查发现,有院级领导带队和参与的专业团队,在发展前景和发展效果上,均好于其他未有院级领导参与的团队。因此,二级学院领导应一人负责一个专业,以一对一的方式建立责任制。

院级领导同时身兼专业负责人,最大限度地提高校企合作效能。在与专业团队相互配合过程中,能够把握专业发展,利用自身优势,扩大专业发展空间。二级学院领导负责具体专业团队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相互推诿,严格执行校级政策落实,理清校企合作发展路径,最大限度地挖掘专业发展潜力,同时能够为弱势专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够充分整合院级硬件平台资源,打破不同专业壁垒,一步落实到专业团队。同时在考核和管理上,实现效能最大化。

4.建立创新型的转型高校教师评聘职称机制

高校职称评聘事关教师现实利益,对其未来的工作态度、创造性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转型前,普通高等院校一般延续着原有科研院校的评聘机制,如要求核心期刊发论文数等指标。对于重点院校教师来讲,由于很容易接触前沿课题项目,在发表论文和高水平项目申报方面,有着非常明显优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指出,一些新建的本科院校,目标就是追逐清华、北大,考核教师主要是关注核心论文、SCI论文数量、纵向国家科技大项目,这种考核导向下,多数毕业生“既没有学术能力做研究,又没有掌握应用技术,很难有就业竞争力”[7]。仔细研究会发现,由于转型高校自身实力等原因,这些考核指标难度大,而且只有非常少量的优秀教师才能取得对应的成果,这些指标在短时间内要有较大的改观是十分不现实的。转型高校如果依然立足比拼这类文章和项目,多数教师就不会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应用实践能力提高方面,这必然影响应用转型效果。

因此,应构建更加适合转型高校的合理的职称评聘指标体系,引导大多数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和学生实践水平,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设定合理的评聘指标能够让大部分教师获得收益,保持长期的足够的努力动力,效果一定不错。通过调研沈阳农业大学的部分评聘规则可以发现,设定教师提升晋级方案是有重要价值的,如讲师完成副教授聘期要求,可以补齐聘期内副教授对应工资待遇,虽然教师尚未完成副教授晋级硬性要求,但这个短期指标能够完成,也是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对各类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和组织工作教师,给予一定政策倾斜支持,可以鼓励其继续为学校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在评聘中对教师引入横向科研到款经费实施鼓励政策,这部分经费收入可以作为学校晋级教师工资的有效补充,这也是不错的改革措施。

5.建立有效的专业资源利用考核机制

对专业投入资金建立有效的指标度量,从长远看对高校在转型中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是有价值的,同时在校内不同专业横向比较中,更具有客观合理性,可以减少主观因素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几项考核指标,分别给予说明。

专业投入产出比=专业团队年到款金额/年度学校投入专业经费(公式1)

公式(1)的指标可以很好地衡量不同专业团队的投入和产出绩效。该数值越大,说明该专业在实际利用学校资源的效率上越高,反之,利用效果越低。

学术带头人贡献比=学术带头人引进资金 /学校对学术团队建设投入经费(公式2)

公式(2)的指标可以说明专业团队中学术带头人对学校投入资金利用效果。该值越高,说明学术带头人科研能力突出,资金利用能力强。

专业团队投入产出人均比=专业到款经费/专业团队人数(公式3)

公式(3)可以明确,不同专业团队实际人均贡献效果。

通过这些公式,可以建立有效的专业资源利用考核机制。

三、结 语

目前,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多次提出了高校应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而校企合作是实现转型的关键。通过详细分析当前辽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区域特色,及对省内转型高校的影响。然后对在当前形势下,转型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给予阐述。最后借鉴部分高校在转型中的有益尝试,对省内高校转型给予一些机制措施调整建议。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发挥自身特色,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和拓展,更好地实现高校转型发展。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1-1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1-16/7624837.shtml.

[2]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EB/OL].[2105-12-01].http://www.lnen.cn/zwgk/zcwj/283782.shtml.

[3]崔国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该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6(4):213-217.

[4]栾好利.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6(4):218-222.

[5]刘贵芹.转变观念完善机制,更加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 /14):8.

[6]尹常永.行业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6(7):404 - 408.

[7]丁小浩.一批本科高校或转高职,专家忧难度大[EB/OL].http://edu.gmw.cn/2014-02/28/content_10540559.htm.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Study on the Promin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enterpri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MENG Xiang-bin

(School of Automation,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Combined with Liaoning regional enterprise characteristic,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of state-owned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d common problem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the paper proposed mod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roducing and going out” ,stick to 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nd secondary colleges,establish a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college leading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model,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the teacher′s technical post evaluation of innovative teachers.At the same time,this article proposed to establish effective profession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evaluation index and set some formula.Through the above measures,they can help to strive to solve prominent problems,explore to build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transformation strategy

2016-12-20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项目(JG16DB317)

孟祥斌(1978 -),男,黑龙江大庆人,讲师。

10.13888/j.cnki.jsie(ss).2017.02.017

G642.4

A

1672-9617(2017)02-0230-05

猜你喜欢

辽宁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之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辽宁舰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