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语言文学中的传统文化赏析

2017-05-11张蕴灵

中文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传统文化

张蕴灵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乃至是世界的瑰宝,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如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与学习,学习汉语言文学能有效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成语是汉语言文学的精华,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是一门韵味悠长的艺术,本论文以成语大会为例,对汉语言文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介绍。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传统文化 中国成语大会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85-01

一、引言

随着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引起了一股全球热流,得到愈来愈多国际友人的关注认可与学习研究,显现出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在当今世界竞争越发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标能成为世界大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其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汉语言文学为载体,代代相传,熠熠生辉,魅力无限,至今仍值得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学习与研究,不断发现其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中国成语大会是一档广受观众喜爱、颇具影响力的电视栏目,其以成语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为切入点,对观众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成语大会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中国成语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电视栏目,是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激发人们对以成语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的热爱学习与应用,让成语让汉语言文学让传统文化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熏陶人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赏析能力。习总书记曾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昌盛提供着丰富的滋养。

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典故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寄托,例如成语“精忠报国”出自《北史颜之仪传》,意思是为国家尽心尽力,竭尽一切牺牲一切,其目的在于培养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恩重如山”、“孔融让梨”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成语旨在弘扬礼貌与感恩的优良传统,对于民众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还有的成语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例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勠力同心”分别代表宽容、进去与团结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教育意义。

三、汉语言文学中的传统文化进行赏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背景,包括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涉及不同的地域风情,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赏析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了解其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肩负着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其涉及的领域范围广时间长,包含多种思想意识,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包含多种艺术形态,如音乐、各种棋类、舞蹈等;包含多个历史朝代,从先秦到两汉魏晋隋唐经宋明再到清代以及民国等整个历史长河。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赏析应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1.纵向贯穿,横向比较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其不曾间断,赏析传统文化首先应将其纵向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政朝与人民的意识水平,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当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将传统文化只定位于我国的发展时期远远不够,还应不断挖掘其深度和广度,将传统文化与同时期的各国文化进行比较赏析,比较其先进与落后之处,结合当时的国力强弱,分析传统文化对于国力发展的影响。

2.运用高科技手段鲜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汉语言文学中传统文化的获取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而应将其拓展为更易获取的信息媒体渠道,如中国成语大会就是将成语搬上电视银屏,其娱乐色彩浓厚并富于激烈的现场比赛氛围,形式多变,内容丰富,产生了良好的演播效果,收视观众数量可观。相比于枯燥乏味的书本电视节目更加生动鲜活,其传播效果更好,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观众更多地了解运用成语的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的重新審视赏析以及深入思考。

3.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在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性智慧性及魅力性早已走出国门,世界多国纷纷开办孔子学院,研究至今尚未完全开发的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的国外友人更是不远万里到中国学习汉语言文学。总之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以其隽永深厚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不断学习研究,使其生生不息,熠熠生辉,但对于传统文化应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赏析。

参考文献

[1]李聪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浅谈.文学教育,2016(5)

[2]颜华.《中国成语大会》彰显传统文化新亮点.中国报业,2015(6):56-57

[3]吴晓辉.论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代职业教育,2016(16)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传统文化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