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2017-05-11冯会娟
冯会娟
摘 要: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情境教学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爱心情境、视听情境和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人文化。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 兴趣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26-01
“情境”在《辞海》中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具体的说,情境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直接接触或感受到的景物、事件、人与人关系等诸要素构成的某种有机结合的“境地”。情境教学的基本涵义,就是要求教师在人为创设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感情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
一、活动情境的创设要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服务
思想品德教学中,知事是基础,明理是关键,导行是归宿。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了解知识,掌握观点,提高认识,增强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的道德行為。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导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时政演讲。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时政要闻,然后由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和分析能力。
2.角色扮演。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设置情境,模拟现实,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小品和课本剧的演出活动,其他学生观看并思考课本剧和小品的内容寓意,启迪思维,指导实践。
3.主题辩论。运用知识就某一观点或社会现象、行为表现展开辩论,阐明自己的看法,说出理由,教师再给予适时的引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品质。
课外活动情境的创设主要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形式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视听情境的创设意在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例如,在“理解老师”一节教学中,用录音播放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人民教师汤鸿在灾难发生之际,置个人安危于脑后,全力以赴救护学生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老师的爱是无私的,老师的胸襟是宽广的,老师的人格是崇高的,教师的事业是伟大的,在危难面前是经得起考验的。使学生对教师和教师职业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自觉的学会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爱护老师、感激老师。创设恰当的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视听情境,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中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创设视听情境时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爱心情境的创设旨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创设爱心情境,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扬课堂民主,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安全和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畅所欲言。同时要克服教师“领导心理”和“唯我独尊”的倾向,尽可能地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问的场所。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他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独到之处。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与学生平等相处,多表扬,少批评。对学生好的方面要及时给予肯定,对有问题的方面要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在爱心与尊重中学会明辨是非,健康成长。“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家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充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感到安全,才能坦然接受学习。可见,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惯性。接近学生的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在情感的情境中感受到人格的尊重,自身价值的存在,智慧的展示和爱心的温暖,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观需要,成为情感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基本点
例如,在“幸福时代,美好生活”教学中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你生活的环境状况如何?与前两年相比有什么变化?你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结合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谈谈你的感受。
设置的这个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感悟社会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实惠,感受党对民生的关注;使学生通过纵向、横向比较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置的问题情境既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自主探究、自觉认知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选取丰富、恰当的课堂教学素材。即所选教学案例和素材要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向性,要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政性,要具有典型性、深刻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知识的再生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发展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活化、人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等.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0).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04).
[3]王雍军.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1,(04):34.
[4]廖晓红.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初探[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2):54.
[5]夏卫东.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探究[J]. 教学与管理.2014,(1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