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技术效率贡献度研究
——基于Feder模型与SFA模型的分析

2017-05-11王恒玉

关键词:信息产业流通要素

王恒玉,张 莹

(西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兰州730000)

市场经济论坛

我国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技术效率贡献度研究
——基于Feder模型与SFA模型的分析

王恒玉,张 莹

(西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兰州730000)

研究利用我国2000—2014年统计数据借助菲德模型测算我国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的溢出效应(即信息产业发展对我国流通部门技术效率提高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量了各省区流通部门技术效率,进而分析信息产业发展与流通部门技术效率提升的关系。从实证的角度验证我国信息产业要素禀赋高于流通部门,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流通部门经济效率的提高具有正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并且我国各省区流通部门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流通部门技术效率呈阶梯状下降趋势,信息产业发展对流通部门技术效率提升的贡献十分显著。

信息产业;流通部门;溢出效应;技术效率

一、引 言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激发了人类经济活动对信息化管理与交易活动自动化的要求,为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电子商务作为信息产业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创新应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业态,是相关传统产业(包括流通产业)借助信息产业的技术支持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估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70万人,比2010年的160万人增加了68.8%;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8.2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两番。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表明信息产业自身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信息产业是否对流通部门具有“外溢效应”?作为与信息产业紧密联系的流通部门,其变革与创新以及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否能够得益于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否科学测算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流通部门技术效率提高的贡献?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文献回顾

关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一国(地区)其他产业部门的贡献,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欧林纳与西奇尔(Oliner & Sichel,2000)通过研究发现,1995—1999年间信息产业推动美国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为上个25年平均速度的2倍[1]。乔根森与斯提诺(Jorgenson & Stiroh,2000)通过研究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济复苏的原因发现,有关生产力的统计数据从1995年开始明显地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有直接关系[2]。斯蒂诺(Stiroh,2001)在研究信息技术进步与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生产力复苏的关系时发现,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所有与信息产业相关的行业都产生了明显生产力复苏迹象,从而得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美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拉动作用的结论[3]。艾瑞克·布吕诺尔夫松与洛林·希特(Erik Brynjolfsson&Lorin M. Hitt,2000)通过研究计算机应用对经济的影响认为,计算机的普及所产生的通用平台能更好地推动创新与改革的产生,进而促进一国(地区)的经济增长[4]。苏桑托·巴苏(Susanto Basu,2003)的研究发现,美国全要素生产率首先在信息产业内部获得加速,然后这种加速推广到其他产业领域[5]。国内学者徐升华、毛小兵(2004)通过研究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发现1989—2001年间,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6]。

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流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张·汤普森与黄锦(Thompson S.H. Teo & Poh Kam Wong,1998)研究了新加坡计算机应用与零售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计算机应用改善了零售部门工作环境,优化了零售业组织结构的结论[7]。希腊学者宝琳娜·帕帕斯坦斯欧咅娄、乔治·阿武龙尼提斯与尼科拉奥斯·帕帕斯坦斯欧咅娄(Paulina Papastathopoulou,George J.Avlonitis & Nikolaos G. Panagopoulos,2007)对信息技术扩散对营销渠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扩散会对营销渠道的绩效带来正面影响[8]。国内一些学者也分别从流通创新、零售业、流通部门整体等角度研究了信息化对流通部门发展的影响。胡月晓、兰萍(1997)通过研究流通部门的整体发展趋势,认为流通部门信息化将最终导致流通部门信息流地位的上升,流通部门的经营重点将从物流(商流)转变为信息流[9]。张弘(2008)从流通部门创新的视角,研究了信息产业发展与流通部门现代化的关系,认为信息技术为流通部门提供了技术保障,并且引导着我国流通部门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流通部门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动力[10]。

上述文献关于流通部门现代化问题的焦点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产业的相关研究多数以信息产业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研究主题;二是国内外学者侧重于研究信息化对流通部门中某一产业(如零售业)的影响或者通过研究流通渠道的变革分析信息化对流通信息化的影响。

有两个普遍被忽略的问题值得关注:第一,随着信息产业和流通部门各自的发展,部门之间的要素禀赋出现差异;第二,伴随着信息产业和流通部门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对于流通部门技术效率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

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在分析信息产业与流通部门两个部门之间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信息产业发展对流通部门的溢出效应,揭示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的作用规律。

三、理论假说及研究假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以其高渗透性、高外溢性与高创新性等特点,对流通部门产生三个方面的溢出影响。

首先,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够降低流通部门的交易成本。流通部门是连接生产部门与消费部门的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得生产部门与消费部门的即时对接成为可能,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按照诺斯和沃利斯(North & Wallis,1986)在研究交易费用时使用的划分方法,流通部门是社会经济部门中最重要的交易部门,是经济活动中产生交易成本的主要部门[11]。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信息技术的进步,拓宽信息传播渠道,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信息传播成本与流通部门的交易费用,提高流通部门的交易效率。例如互联网技术在批发零售领域的广泛使用,改变了消费者产品(服务)信息的搜寻方式,厂商也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广、发布产品(服务)信息,相比以往,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搜寻与比较产品信息(服务)的困难程度,减少了交易费用。

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信息产业内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会对流通部门产生关联影响,导致流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流通部门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要求流通部门从业人员应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流通部门劳动力素质的优化,促使流通部门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转换,使流通部门的整体劳动要素禀赋获得提高。在流通部门信息化的过程中,整个流通过程从采购、运输、仓储、分销及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流通部门的整体资本要素禀赋获得提高,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往繁复的高成本联系变为如今便捷高效的低成本联系。流通部门整体劳动要素禀赋与资本要素禀赋的提高,最终导致流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跃升到更高的水平。

再次,信息产业发展给流通部门的制度创新带来动力。信息产业的发展激发了流通部门经营方式创新的动力,不断推进流通部门产品(服务)经营方式的创新以及流通过程中产品服务方式的创新。

根据以上阐述,本文提出我国信息产业对我国流通部门产生溢出效应的两个学术假说。

假说1: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强劲增长和国家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信息产业要素禀赋高于流通部门。

假说2: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流通部门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正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十分明显。

四、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依据本研究所使用的模型可知,研究所需指标分为全国指标(用于菲德模型研究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技术效率贡献度及两部门间要素禀赋差距)和省区指标(用于SFA模型研究各省区流通部门技术效率及进一步研究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技术效率的贡献)两类。为使两种模型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均选取2000—2014年相同年份的数据进行分析,且价值相关的数据均已平减。

(一)全国指标及数据来源

全国指标包括全国信息产业产值、全国流通部门产值、全国信息产业投资支出、全国流通部门投资支出、全国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全国流通部门从业人员人数。样本空间的选择充分考虑到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的影响时间以及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最终确定选择我国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1.信息产业数据的选取

信息产业相关数据来源于2000—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CNKI提供的统计数据。其中,信息产业产值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产值与邮电通信业产值之和(由于邮电通信业产值直接统计数据不可获得,本文采用邮电通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近似代替);信息产业的投资支出选取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与邮电通信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之和近似估计;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与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人数(由于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人数直接统计数据不可获得,本文采用国有企业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近似代替)的加总。

2.流通部门数据的选取

流通部门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按照流通的内容分类,流通部门可以分为商品所有权转移部门、商品实物的转移部门以及商品信息流通部门。按照流通的参与者分类,流通部门可以分为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流通部门(如批发零售等企业)、从事生产者物资及商品购销活动的部门以及提供流通服务活动的部门(如仓储、运输企业等企业)。本文从狭义的角度,认为流通部门仅仅指批发零售等企业,流通部门产值使用我国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近似估计;流通部门投资支出选择我国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近似估计;流通部门从业人员人数选择我国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人数近似估计。

(二)省区指标及数据来源

省区指标包括我国31省区各省流通部门产值、各省流通部门投资额、各省流通部门劳动力投入、各省信息产业产值。各省流通部门产值使用我国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近似估计;各省流通部门投资支出选择我国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近似估计,由于2000年至2002年各省份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数据缺失,本研究采用2003年至2014年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总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均值估计;各省流通部门从业人员人数选择我国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人数近似估计;各省份信息产业产值采用指标选取同上文全国指标。我国31省区2000—2014年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5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CNKI统计数据。

五、模型及其实证结果分析

(一)Feder模型及其实证结果分析

1.模型推导

针对现阶段我国信息产业对我国流通部门溢出效应的两个假说,选择菲德·葛森(Feder.Gershon,1982)提出的菲德模型用于测算我国信息产业对我国流通部门的溢出影响,即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存在溢出效应,我国流通部门吸收其有益成分来增加自身的实力。并且不考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这两个产业部门的影响,也不考虑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的迟滞影响[12]。

假设我国信息产业与流通部门的生产函数及两部门总产出水平如公式(1)、(2)、(3)所示。

S=f(Ls,Ks)

(1)

T=f(Lt,Kt,S)

(2)

Y=S+T

(3)

信息产业与流通部门的要素投入如公式(4)、(5)所示。

L=Ls+Lt

(4)

K=Ks+Kt

(5)

其中,S为信息产业的生产函数,该部门的产量是信息产业的劳动要素与信息产业的资本要素的函数,Ls、Ks分别为信息产业的劳动要素投入与资本要素投入;T为流通部门的生产函数,该部门的产量是流通部门的劳动要素、流通部门的资本要素与信息产业产量的函数,Lt、Kt分别为流通部门的劳动要素投入、资本要素投入。

使用fl、fk、gl、gk分别表示信息产业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信息产业资本要素的边际产出、流通部门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流通部门资本要素的边际产出,并将国内资本要素的增量dK近似地看作是国内总投资支出I。建立如下统计分析模型:

(6)

(7)

θ为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的产出弹性,θ值保持不变,满足如下关系:

(8)

经上述分析可知,θ可以用来表示我国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技术效率的贡献度,δ可以表示我国信息产业与流通部门的要素禀赋差异,以下对其值进行统计估计。

2.实证结果分析

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变量dY/Y、I/Y、dL/L、dS/S与(dS/S)(S/Y)的各阶自相关值都在零值附近徘徊,表明时间序列数据具有良好的平稳特征,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对统计分析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及检验水平

注:*表示10%的显著水平;***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

分析表2,得到如下结论:

(1)我国信息产业要素禀赋高于流通部门。δ=1.79,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信息产业要素边际生产力水平高于流通部门要素边际生产力水平,从而验证了我国信息产业要素禀赋高于流通部门。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具有溢出效应的原因在于,信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首先获得提高,然后通过关联作用带动流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信息产业通过外部性溢出到流通部门,从而带来流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验证了假设1。

(2)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能够对流通部门带来正的溢出效应,而且溢出效益十分明显。θ=0.556,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信息产业每增加1单位产出,将会使我国流通部门增加0.556单位的产值。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流通部门经济效率的提高具有正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十分明显,从而验证了假设2。

(二)SFA模型及其实证结果分析

1.模型建立

SFA模型即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自Farrell(1957)在研究生产有效性问题时开创性地提出了前沿生产函数的概念之后,该模型常被用于技术效率的分析。“前沿”是指企业在给定的投入要素最佳组合的时候,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可以用来测量企业技术效率。技术效率是指相同的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与最大可能的产出的比值。在具体的技术条件和给定了生产要素组合的情况下,前沿生产函数反映了企业各投入要素组合与最大产出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比较各企业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之间的差距可以反映出企业的技术效率。

本研究考察我国各省区流通部门技术效率状况,因此构建流通部门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假定该生产函数产量为流通部门产值,投入要素为流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函数的具体形式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两个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其表达式如下所示:

模型一(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lnYit=β0+β1lnKit+β2lnLit+β3(lnKit)2+β4(lnLit)2+β5lnKitlnLit+νit-μit

(10)

模型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lnYit=β0+β1lnKit+β2lnLit+νit-μit(11)

其中,Yit表示第t时期第i地区的流通部门产量;Kit表示第t时期第i地区流通部门的资本要素投入量;Lit表示第t时期第i地区流通部门的劳动力要素投入量;β0、β1、β2、β3、β4、β5均为待估参数;νit为随机误差项;μit为无效率误差项。

2.实证结果分析

研究利用frontier4.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分析,得到如下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SFA模型分析结果回

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0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01水平下显著

分析表2可知,模型一与模型二LR统计值相当,但模型一γ值为0.718,且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而模型二γ值不显著,因此本研究采用模型一(即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各省区流通部门技术效率分析是有效的。利用模型一测得的各省区流通部门技术效率如表3所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全国技术效率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表3 各省区流通部门技术效率测量结果

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等10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内蒙古、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等11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 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新疆等10个省份

图1 我国东中西部及全国流通部门技术效率走势

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流通部门技术效率逐年提升(2008年除外),并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流通部门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呈阶梯状下降趋势。从东部与中部差距及中部与西部差距来看,中部与西部地区间技术效率的差距几乎没有变化,但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流通部门技术效率差距在逐年缩小。从流通部门技术效率增长趋势来看,当技术效率超过90%之后其增速明显变缓。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流通部门技术效率在东中西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与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市场的开放程度差异有关,同时也与地区间劳动力禀赋及交通状况差异有关。经上文菲德模型验证可知,我国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的技术效率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流通部门技术效率差距的影响,研究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构建如下无效率方程(12),并使用frontier4.1统计分析软件测得其结果如表4所示。

mit=δ0+δ1Infit+μ

(12)

无效率方程中,i为第i个省区,t为第t个时期,m为技术无效率值,Inf为信息产业产值;δ0、δ1、μ为待估参数。

表4 无效率方程统计结果

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05水平下显著

分析表4可知,γ=0.718且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表明进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流通部门技术效率的分析是合适且必要的。δ1=-0.025,且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信息产业对流通部门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信息产业每增加一单位产值流通部门的技术效率提高0.025个百分点,从而验证了假设2。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分别利用菲德模型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通过对我国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要素禀赋高于流通部门的要素禀赋,验证了信息产业对我国流通部门存在明显的溢出效益,且能够对流通部门带来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并且我国流通部门技术效率在东中西部省区间存在差距,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提高流通部门技术效率进而缩小省间差距重要意义。这就意味着,在信息化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历史背景下,在信息产业和流通部门的关系问题上,政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对信息产业普遍服务流通部门提供基金支持,首先着力于有效增加信息产业投资,发挥溢出效应,带动流通部门的快速发展,将会比首先进行流通部门的投资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

(2)加快人力资源建设步伐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是流通部门能够有效进行信息技术革新的前提与基础。传统流通部门人力资源要素禀赋与流通信息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要素禀赋相比,流通信息化所需的人力资源要素禀赋更高。加强信息产业、流通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是解决劳动要素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

(3)加大流通部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传统流通部门大力借助信息技术改革创新,建设建筑、电缆、芯片、宽带高效集成的流通基础设施,提高流通部门的快速响应能力,实现有效客户响应,改善传统流通部门效率低下的状况。

(4)注重加强中西部地区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能够带动流通部门技术效率的提升。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除了直接支持中西部地区流通部门建设之外,加强对该区域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1]SD Oliner,DE Sichel.The Resurgence of Growth in the late 1990s:I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tory?[J].Finance & Economics Discussion,2000,14(4):3-22.

[2]Jorgenson D W,Stiroh K J,Gordon R J,et al.Raising the Speed Limit: U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Information Age[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0,(1):125-235.

[3]Stiroh K 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US Productivity Revival: What do the Industry Data Say?[J].FRB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2001,92(5):1559-1576.

[4]LM Hitt,E Bryn jolfsson.Beyond Computation : Information Technology,Organizations Transform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0,14(4):23-48.

[5] Basu S,Fernald J G,Oulton N,et al.The Case of the Missing Productivity Growth,or do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lain Why Productivity Acceler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not in the United Kingdom?[M].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2004: 9-82.

[6] 徐升华,毛小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4,(8):75-80.

[7]Teo T S H,Wong P K.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Impact of Computerization in the Retail Industry[J].Omega,1998,26(5):611-621.

[8]Papastathopoulou P,Avlonitis G J,Panagopoulos N G.Intra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Implications for Industrial Sellers and Buyer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7,36(3):322-336.

[9]胡月晓,兰 萍.我国流通信息化发展趋势[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7,(5):12-15.

[10]张 弘.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16-19.

[11]Wallis J J,North D.Measuring the Transaction Sector in the American Economy,1870-1970[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95-162.

[12]Feder 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3,12(1):59-73.

[责任编辑:邹学慧]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China to the Circulation Departments:Based on Feder-Model and SFA Model

WANG Heng-yu,ZHANG Ying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Business School,Lanzhou 730000,China)

In this study,we use Feder-model to estimates the spillover effect(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to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circulation department) of China’s information industry on Circulation department.And further,we use Stochastic-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to measur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irculation departments in each province of China,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industry and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circulation department. We verifie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to Tradable sector efficiency. The endow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better than of Circulation department.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brings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s to the circulation departments.And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irculation departmen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ovinces.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radable sector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decreased stepwise.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Industry is very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industry;circulation department;spillover effect;technical efficiency

2016-12-1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TQ007)

王恒玉(1972-),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张 莹(1992-),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产业经济研究。

F224;F49

A

1671-7112(2017)03-0019-09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流通要素
7524亿元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发展前沿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先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