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7-05-11刘桂云
刘桂云
[提要] 当今中国社会,研究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目的不在于追求阶级阶层之间的对抗与斗争,而是要促进阶级阶层之间的和谐。为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指导下,客观审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阶级阶层关系,制定有效的阶级阶层政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8日
阶级阶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分析阶级阶层状况的主要依据。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只是适用于阶级斗争激烈的时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它的生命力正在受到质疑。但是,当我们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本身而不是从人们对它的歪曲理解出发,回归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面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实质在今天仍然是正确的,仍然有其内在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其思想内核和精神实质对于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协调阶级阶层关系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但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中“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不断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社会中可供分配的物质资源更加丰富,使得社会弱势阶层的境遇改善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早在1892年,恩格斯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当英国工业垄断地位还保存着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沾过这一垄断地位的利益。这些利益在工人阶级中间分配得极不均匀:取得绝大部分的是享有特权的少数,但广大的群众至少有时也能沾到一点。”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分配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弱势阶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是可以做到的,进而有助于缓和阶级阶层间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还表现在人的不断发展上。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阶级阶层的能力和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改善自身生活的方式和途径也在不断增加。当我国社会弱势阶层的生活境遇得到较好的改善,阶级阶层间的矛盾势必会得到缓和和化解;反之,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二、利益分配的合理性是阶级阶层和谐共处的根本保障
生产力是人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单就生产力而言,它具有人类学的意义,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但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人类总体利益,具体落实到每个个人,又必须通过生产关系的中介,在最终结果上,不同个人之间的差距就不断被拉开了”。因此,仅仅靠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避免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公正,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可避免并有可能激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我们既要倡导不同阶级阶层各尽所能、迸发竞争活力,同时又要积极协调解决阶级阶层间的利益矛盾,以促进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得以形成;反之,如果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差距过大,某些社会阶级阶层就可能长期处于社会底层而得不到发展,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争取社会资源,导致阶级阶层竞争失序,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最终造成社会发展的整体不和谐和社会关系的整体不和谐。例如,当前我国出现的农民土地或住房被强征、强拆而导致的过激行为,由于收入差距而引起的社会不满等,归根到底是因为社会利益在各阶层间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
正确处理阶级阶层关系必须要避免社会资源向某些阶级阶层集中;建立畅通的阶级阶层分化流动机制,使处于社会下层的阶级阶层有可能向社会上层转移;形成良好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和维护机制,使社会各阶级阶层特别是弱势阶层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获得更为合理的利益分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让每一个社会阶级阶层共享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只有实现其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缩小其利益差距,才能促进各阶级阶层的和諧共处。因此,利益分配的合理性是阶级阶层和谐共处的根本保障。
三、多种社会阶层的存在是社会矛盾的重要缓冲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和两个阶级相联系的以及存在于每个阶级内部的阶层,并指出“……实际的社会结构,——社会决不仅仅是由工人阶级和产业资本家阶级组成的”还有存在于两大基本阶级划分基础上不同的社会阶层。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认为,阶层是阶级内部的不同层次,阶层划分是基于阶级划分基础上的一种更具体的划分。除了阶层这一概念外,马克思还经常使用等级﹑等第等来表示阶层的内涵。
当前,我国社会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的职业、收入、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不同,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目标也不同,而多种阶层以及多种价值观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关键。从社会冲突理论来看,一般在一个社会中,社会冲突往往存在于社会高层与底层间。当一个国家分裂为穷人和富人时,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必然会在政治上相互排斥,在经济上水火不容,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反之,多种社会阶层的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理想,就会使社会高层与底层间有了缓冲层,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多种社会阶层的存在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社会主义建设是阶级阶层间合作共赢的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矛盾始终存在并有可能激化,不同的阶级阶层在物质利益上存在着差别和对立。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是社会发展的量变时期,社会的基本矛盾处于非对抗状态,阶级阶层中统一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主线,虽然不同的阶级阶层在物质利益上存在着差别和对立,但他们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用“和谐”的思维和方式来协调和处理阶级关系,更有助于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维护现有社会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各阶级阶层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都是社会的主人。即使私营企业主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对立的,虽然他们在经济上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在局部范围内存在一定利益上的矛盾,但私营企业主和雇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这种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得我国社会各阶级阶层间合作共赢具备了可能性。诚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分析我国当前阶级阶层的现实,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从强调“斗争”转移到强调“和谐”上来。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指导下,及时化解阶级阶层矛盾以维护社会稳定,充分调动各阶级阶层的积极性以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协调阶级阶层关系以促进社会和谐。
主要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5]张一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原像[M].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