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浅议
2017-05-11吴琼
吴琼
[提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各种红利趋于消失,商业银行依托于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为此商业银行顺应国家号召,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阐述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策略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机遇;挑战;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9日
一、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2015年底我国GDP增速以6.9%收官,逐步告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均10%的高速增长。经济下滑核心原因是结构性与体制性,而并不是外部性和周期性导致的,供需错配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质,因而传统的需求侧管理已难以解决经济瓶颈问题,必须从供给端探索经济改革路径。这一论断的提出表明,作为现代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正迎来新旧模式的转折点,意味着商业银行传统“需求侧”模式的终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二)发展红利的逐渐消失。当前,支持银行过往发展的各项红利开始逐渐消失,对商业银行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商业银行以往拥有的经济红利减弱。2011~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23.8%下降到9.8%,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速从15.2%下降到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17.1%下降到10.7%。经济增速趋于放缓,使商业银行依赖“三驾马车”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以往享有的制度红利消失。随着民营银行获批速度的加快,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逐渐降低,牌照稀缺的红利不复存在;利率管制、利差锁定政策的取消,意味着商业银行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过往的低成本负债优势面临瓦解,资金成本上升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图1)
二、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机遇
(一)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契机,降低信贷风险。由图2可见,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制造业、批发销售、商业服务占比之和超过80%,信贷资金过分集中于过剩产能行业、落后行业和僵尸企业,银行虽然发放了大量的贷款,但并没有真正让新兴企业受益,没有实现信贷资金的最优配置,导致部分商业银行感觉“资产慌”,而实体经济中还普遍感觉“融资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图2)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的产业和房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的目标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优化的诉求不谋而合。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权力边界,使商业银行退出“僵尸企业”贷款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减少“僵尸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占用;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着力支持的绿色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创新企业前景广阔,国家“十三五”规划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指明了道路。
(二)银行客户需求转变契机,助力金融创新。从需求的意义上说,后置业时代的主题是消费升级,这个消费升级的主轴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生活品质的提高,因此供给侧改革还需要与需求侧管理相匹配,从而实现“供需平衡”。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仍要适度关注需求侧管理。
对于商业银行的企业客户而言,新兴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过来人”的引导,这无疑是商业银行的薄弱之处。对于商业银行个人客户而言,我国目前人均GDP为7,800美元左右,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会从以衣食为主的生存性消费转向发展、消费型消费。我国也不例外,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金融需求随之发生变化。(表1)
客户需求的转变无疑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转变极大地助力于商业银行由关注简单的“存贷汇、类授信”产品及有形服务,向顺应行业竞争趋势的企业处理方案咨询、资本运作和财富管理的高端金融服务转变;有助于促使商业银行加速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局限于现有需求,而是更多专注于创造需求。
(三)金融业竞争加剧契机,改革经营管理。2014年10月,阿里巴巴成立“蚂蚁金融服务公司”,包含综合性业务,比如支付、贷款、理财、保险等,大有阿里金融帝国之势;百度推出“百度财富”,打造专业化金融服务平台,全面涉及金融业务;腾讯在其庞大的用户资源基础上,大力开展支付、信贷和理财业务。
三、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业务盈利模式过时,供需不匹配现象严重。现阶段,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收入明显减少,传统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直接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主要矛盾日益表现为客户不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落后的服务和組织能力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出现了商业银行研发出的产品客户不需要,客户需要的产品商业银行又没研发出来的供需错配现象。
(二)既得利益难以割舍,创新动力不足。附着在既有产能上的大量的金融资产和既得利益是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难以割舍的。商业银行在支持部分过剩产能行业、落后行业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稳定收益,在支持部分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风险较高制约银行收益,导致商业银行更倾向于保守而非创新。
(三)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专业人才短缺。商业银行旧模式下人力结构极为不合理,管事的人太多,而真正工作的人太少,并且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需要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创新业务,例如商业银行积极参与PPP项目、投贷联动试点等,这都需要商业银行有相应的人才。
四、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策略
(一)调整信贷结构,转变资金投放重心。首先,经营思想要逐步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管理方法要增强其科学性和系统性,风控措施要内外结合;其次,要敢于“忍痛割爱”,主动取缔“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企业,逐步减少“僵尸企业”这些落后行业和过剩产能对于信贷资源的占用,着力扶持产业升级和并购重组。发展债务融资工具和资产证券化,降低融资成本和杠杆率;最后,还要在放弃的基础上“有舍有得”,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协调一致。
(二)严格控制金融风险,在稳健中改革。商业银行进行供给侧改革增加了自身的风险,对此,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估中,除传统的关注借贷主体的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以及抵押品价值和权属外,还应加强对国家政策、产业发展前景等宏观面分析,积极防范系统性行业风险。从图3中可以看出,2010~2015年网贷运营平台数量大量增加,其所具备的拥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优势是商业银行值得借鉴的,商业银行也应该通过跨经济周期的“大数据”分析,帮助分辨哪些小微企业容易受到周期波动的影响,减轻或避免非系统性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图3)
(三)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改善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首先要转变固有观念,培育“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建立以客户需求、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为准则的评价机制,营造“全员为客户服务”的良好氛围;其次,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经营理念,在经营发展中兼顾规模与效益、质量与速度、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以及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最后,提前储备具有专业知识和跨界视野的金融人才,优化前中台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模式,以保障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应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当前技术升级和产业融合的深度变革,改变以往注重提供单一的“存贷汇、类授信”产品和有形服务的经营模式,向提供适应产业跨界竞争的智融式、顾问式、互联网式的服务模式转变,从金融和非金融两个层面满足客户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陆岷峰,张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的机遇、使命与对策[J].政策研究,2016.3.
[2]曹師韵.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的使命、机遇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6.18.
[3]邵平.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金融,2016.2.
[4]刘杰,彭中,陶懿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业银行经营管理,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