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研究

2017-05-11曾蓼杨洋曾庆均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实证研究

曾蓼+杨洋+曾庆均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发展研究”(15BJY110)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了2004-2014 年长江经济带及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商贸流通效率。实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的商贸流通效率趋势总体一致,均呈上升趋势,且商贸流通效率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下游区域,商贸流通效率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云贵地区。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商贸流通效率 实证研究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在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可或缺。

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流通效率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流通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渠道方面。Chris Anderson(2006)以亚马逊为例,提出了通过完善流通渠道可以使需求消费不足的商品获得与畅销品同等的市场份额,即著名的长尾理论。Charles A.Ingene和Mark E.Parry(2000)认为零售企业较高的固定成本、偏小的企业规模和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均会使流通效率降低。Fred E Clark(1990)从社会公众和单个企业两个角度研究市场流通效率。

国内学者关于流通效率的研究。李俊阳和余鹏(2009)从周转率指标、效益型指标和规模性指标三个层次建立流通效率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我国1995-2007年流通效率的演化趋势。洪涛(2012)认为可从流通者效率、消费者效率、生产者效率和社会公共效率四个方面考察流通效率。荆林波(2013)从行业单位面积营业额、行业人均年毛利、行业人均年销售额、总资产周转率等方面实证分析我国流通业效率。郭守亭(2013)从市场效率、企业效率、资本效率和人员效率四个层面,运用因子分析模型综合评价我国流通效率。徐莉莉(2003)从市场规模、经济发展贡献度、经济和商业发展基础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我国15个城市的流通效率。

實证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流通效率是整个流通产业体系的效率,具体表现在流通成本的降低、流通速度的提高、流通时间的缩短以及资源损耗的减少。本文参考郭守亭(2013)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如表1所示。

本文选取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各个测度指标的年度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和EPS全球统计数据库,运用SPSSS22.0中的因子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实证研究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的数学表示为矩阵:X=AF+B

X1=α11f1+α12f2+…+α1kfk+ε1

X2=α21f1+α22f2+…+α2kfk+ε2

……

Xn=αn1f1+αn2f2+…+αnkfk+εn

模型中,向量X(X1,X2,X3,…,Xn)是可观测随机向量,即原始观测变量。F(f1,f2,f3,…,fk)是X(X1,X2,X3,…,Xn)的公共因子,即各个原观测变量的表达式中共同出现的因子,是相互独立的不可观测的理论变量。公共因子的具体含义必须结合实际研究问题来界定。A(aij)是公共因子F(f1,f2,f3,…,fk)的系数,称为因子载荷矩阵,aij(i=1,2,…,p;j=1,2,…,k)称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或可将ij看作第i个变量在第j公共因子上的权重。aij是xi与fj的协方差,也是xi与fj的相关系数,表示xi对fj的依赖程度或相关程度。aij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公共因子fj对于xi的载荷量越大,B(b1,b2,b3,…,bp)是X(X1,X2,X3,…,Xn)的特殊因子,是不能被前k个公共因子包含的部分,这种因子也是不可观测的。各特殊因子之间以及特殊因子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实证研究。在使用spss22.0进行因子分析前,应先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与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其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KMO的值为0.725>0.6,说明因子分析是可以接受的,Bartlett=129.253,对应的P=0,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Bartlett球形检验原假设,即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础指标变量的总方差解释情况,如表3所示,表3中的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方法。

表3表明,以特征根大于1为标准提取主成分,可以得到2个综合因子,分别记为F1、F2。第一个综合因子特征根为6.784,方差贡献率为57.897%;第二个综合因子特征根为1.148,方差贡献率为30.238%,两个综合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8.134%,说明提取出来的综合因子包含了基础数据88.134%的信息,即这两个综合因子能很好地解释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的发展情况。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计算,F1的权重为0.855,F2的权重为 0.145,进而得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得分计算公式F=0.855F1+0.145F2,此公式计算出来的综合得分越高,表明其商贸流通效率就越好;反之,表明其商贸流通效率越低。同时,通过比较综合得分的大小,可得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区域差异的情况。

观察表4可知,F1与X2流通业流动资产周转率、X3人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利润、X5零售业集中度、X6综合商品市场单市场效率、X8限额以上流通企业税收占盈利比重等指标的载荷系数很高,F2与X1流通业固定资产报酬率、X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效率、X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存货周转率等指标的载荷系数很高。

由表5算出综合因子F1、F2的得分,代入上面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公式F=0.855F1+0.145F2中,得到商贸流通效率值F,如表6所示。

趋势分析。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趋势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仅有少数几年在下滑。2004-2014年,商贸流通效率值从-1.14增长到了1.07,实现净增加值2.21。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商贸流通效率趋势分析: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做因子分析,得到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商贸流通效率趋势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商贸流通效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与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整体趋势大体一致。下游地区商贸流通效率从-1.258增加到了1.033,净增加值为2.291;中游地区商贸流通效率从-1.273增加到了0.801,净增加值为2.074;上游地区商贸流通效率从-1.014增加到了1.45,净增加值为2.464。

(三)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评价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整体差异评价。通过因子分析,得到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每年的商贸流通效率综合得分,并取商贸流通效率综合得分均值,评价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商贸流通效率。

从表7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商贸流通效率最高,其次是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商贸流通效率相对最低。2004-2014年,历年下游地区商贸流通效率都比中、上游地区商贸流通效率值高,绝大多数时间上游地区商贸流通效率比中游地区商贸流通效率高。

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评价。通过因子分析,得到2004-2014年各个省市的商贸流通效率综合得分,取这11年各省市商贸流通效率的均值,以此评价各个省市之间商贸流通效率的差异。

从表8可以看出,商贸流通效率均值大于1的,只有上海。均值为正的有四个,即为上海、江苏、浙江和重庆,商贸流通效率均值最低为云南。商贸流通效率最高与最低相差2.41,说明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发展不均衡。

从表8和表9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各个省市商贸流通效率区域差距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贸流通效率。

下游地区,整体排在第一。分区域看,上海、江苏与浙江分别排在前三,上海的商贸流通效率每年均排在第一;安徽商贸流通效率排名最后,但在长江经济带仍排名第六。

中游地区,整体排在第三。分区域看,湖北省商贸流通效率在中游地区最高,为-0.11,排名第五;湖南和江西的商贸流通效率均值分别为-0.34和-0.35,排名相对比较靠后,拉低了中游地区商贸流通效率的排名。

上游地区,整体排在第二。分区域看,重庆综合商贸流通效率为正,排名第四;四川商贸流通效率排名居中,重庆、四川的商贸流通效率综合得分拉高了上游地区的排名;贵州、云南商贸流通效率排在最后。

对策建议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应加快第一、二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建设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此建立长江经济带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提高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整体商贸流通业水平。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开放;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企业大胆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三)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商贸流通效率的基础。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的转型升级,注重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优化、运行质量的提升和地方企业核心競争力的提高,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电子信息技术与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结合,培育长江经济带新的增长点。

(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加快发展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业,加强长江经济带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长江经济带公铁、铁水、公水等物流多式联运体系,打造规模化运输新通道,降低商品运输成本,提升商贸流通效率。

(五)推进城镇化进程

通过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发展,吸引外来人口,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加快长江经济带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六)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长江经济带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龙头作用,发挥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等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分工与合作,推动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形成分工,冲破长江经济带区域之间的市场阻碍。

参考文献:

1.李俊阳,余鹏.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

2.荆林波.中国流通业效率实证分析和创新方向[J].中国流通经济,2013(6)

3.郭守亭.中国流通效率的测度与演进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3(6)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实证研究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