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之我见

2017-05-11刘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有效性诗歌

刘俊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深刻明晓的哲理、工巧绚丽的辞藻、优美丰富的意境、悦耳动听的韵律,千百年来光耀人间,滋润并哺育着华夏代代儿女。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悲哀地看到,一个个或朦胧幽美或苍茫辽阔的意境变成了一个个枯燥的模板,一首首饱含深情、感人至深的佳作蜕化为了一个个冰冷的考点,一篇篇文质兼美、含蓄隽永的诗词异化为一道道刁钻的试题……于是,我们痛心地见到:课堂上,老师声嘶力竭地讲着,学生无精打采地听着;老师声情并茂地吟诵着,学生有口无心地跟读着;老师苦口婆心地分析诗文,学生被动机械地记笔记;花在诗歌上的时间不可谓不多,气力不可谓不大,可是一到考试,诗歌读不懂,术语不会用,形象指不出,情感悟不到,高中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已经成为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就摆在了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思考。

一、什么是古诗词有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活动”。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教学效果最佳,即教学投入最少,教学产出最多;第二是教学时间最少,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诗歌有效性教学就是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古典诗歌本身的特点(凝练含蓄、暗示性强、情感丰富、意蕴深邃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诗歌学习和体悟的主体,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完成诗歌教学的各个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古诗词有效性教学具体策略

1. 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囿于旧有的教学模式,习惯于把学生当做容器,习惯于把课堂当讲堂。比如注重对作者进行介绍,忽视相关背景介绍;注重字词句的解释,忽视字词句的鉴赏;注重考点讲解,轻视情感体悟;注重参考答案,忽视个性化解读。这很大程度上是滞后、陈旧的教育理念造成的,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则为我们观念的转变明确指明了方向:“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如果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沿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那么教育理念的更新将变成现实。

观念的转变需要素养的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叶圣陶先生说过,做教师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负责,二是有本钱。然而教学实践中,王家新教授说:“中学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在于,许多老师对所教诗歌作品的理解不够到位,也缺乏一种深入文本解读、辨析和阐释能力。”语文教师诗歌素养的缺失,是诗歌教育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许多教师本钱不厚,专业素质不过硬,没有厚实的诗歌艺术功底和驾驭诗歌的理论厚度,缺乏独立解读诗词的能力,离开了教参,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鉴赏辞典,不知道讲什么;离开了参考答案,不知道念什么。这样古诗词教学走向一片僵化、呆板、无趣、乏味的尴尬境地,让学生难以步入风光旖旎、绚丽多彩的詩歌殿堂。

所以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只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教学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2.以史释诗,知人论世

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文章与时代密不可分。读古诗词更是如此,因为古诗词距离我们时代久远,在理解时要从诗人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个人身世背景出发,在历史典籍与文献史料中观照,回归诗人创作之“原生态”,以阐释诗歌本义与诗人本意为确凿,以期达到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与深度阐释。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作品相对应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历史掌故,了解作者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情感轨迹等。比如,学生只有对李清照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较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乐是她少女情怀的体现,才能更好地理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因丈夫赵明诚游学在外后萌生的相思情怀,才能更好地认识“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是缘于丈夫亡故、国破家亡的赤子之心。

3.诵读吟咏,美读浸意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德国美学家杜夫海纳曾说过:“读者在朗读诗歌时上演诗歌,用眼睛阅读小说时上演小说。”只有经过诵读,古诗词才由一个个冷冰冰的文字升华为节奏优美、饱含情蕴的语音形式,我们方可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抑扬顿挫的节奏魅力、铿锵有力的恢宏气势、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感。

诗歌都有节奏韵律。作为教师,要调用多种样式组织课堂,引导学生由诗歌的音律、意境入手去感受、领略、品味、把握诗的佳妙,享受美的熏陶。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句,“大江”要读得缓慢,“东去”要读得急促有力,是为了描绘出滚滚波涛,一泻千里的情态。“浪淘尽”和“千古”要读得低平缓慢,那是为了表现出历史人物更迭出现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读“风流人物”的语调要稍高,那是要表达对风流人物的仰慕之情。

再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诗仙李白的名篇《将进酒》时,笔者就让学生先想象李白当时的状态、神态和心态,然后把自己当成李白,大声和反复朗诵,读出他慨叹人生苦短时的悲凉情怀,读出他尽吐胸中块垒时的酣畅淋漓,读出他蔑视权贵时的狂放不羁,读出他郁积在胸、怀才不遇的不平之声,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悲壮又豪迈的情怀。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提供具体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方面、多手段的:可以用音乐渲染氛围,比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就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的三国古战场;可以用图片展示场景,如在讲授《蜀道难》时,笔者找来许多蜀道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蜀道的陡峭崎岖;可以用故事引人入胜;比如讲李煜的《虞美人》时,给学生讲李煜先被囚禁汴京,后被赵匡胤毒死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体味千古词帝这首绝命词章;可以表演剧本,如把《涉江采芙蓉》变成剧本,让学生自编自演等等 ,不一而足。

当然,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切合诗意,也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能束缚甚至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四种,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论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提升素养,勇于创新,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古诗词有效性诗歌
踏青古诗词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