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评价,精彩的课堂
2017-05-11王臻
王臻
语文课堂评价语是一门艺术。每次观赏名师的课,总感觉是一种全身心的享受。且不说优秀老师那精心巧妙的课堂设计,也不论优秀老师那丰厚的文化底蕴,单是他们的课堂评价语,就有无限的魅力。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正是因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多情”的课堂评价语言,这才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美妙绝伦的境界。笔者尝试从四个方面:真情、激情、温情、情趣,来阐述这一课堂语言艺术。
一、真情,让评价充满阳光
我们的课文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人的情与意,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其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因此,语文课呼唤教师发自内心、投入真情的评价。
1.感情真挚,不求奢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特级教师于永正就精于此道。在一次公开课上,他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
教师感情真挚、不求奢华的评价语言,能营造一个充满阳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感受到期待的幸福。
2.内容真实,不可夸张
如孙建峰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一位男同学神情专注、掷地有声地朗读了课文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朗读结束后,孙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如洪钟般动人心魂的话语,可没注意他那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男生读完后,孙老师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感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又请了一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孙老师第三次评价:“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渗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对于同一段话的朗读,孙老师作了三次评价,角度各不相同,却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訴学生。
教师感情真挚、内容真实的评价语言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于一问一答之间产生柳暗花明之效,又能似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更使孩子们如坐春风,得到美的感受、心灵的启迪,让课堂充满阳光!
二、激情,让评价展现异彩
英国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课堂没有激情,就失去了生命力。
1.口头语言,展现激情
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中的这一教学片断:
师:想想圆明园里拥有的究竟是什么呢?就藏在课文里边,圆明园里拥有的是祖国的,乃至世界上的什么?
生:奇迹。
师:奇迹,送进去,再送进去。
生:艺术。
师:艺术,送进去。祖国的——,在第一段里边的,再读这段话。
生:损失。
师:(惊讶状)啊!不要太激动,再读读这句话。
生:幻想。
师:再送进去。怎么一个幻想还有这么多的现实?
生:文化。
师:请大声再说一遍。我们平时都说“文化文化”,现在我们终于透过这些过程体会到了,我们终于明白了圆明园里原来拥有的是——文化。
正如窦老师所说:“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条流动的小河。我和学生的生成,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加大声音、动作力度,对学生既有力量的抚摩,也有大幅度夸张的表情……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这才是教育过程的默契。
2.肢体语言,点燃激情
窦桂梅老师上的一堂《清平乐·村居》,她那戏剧性的夸张而又得体的肢体语言,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把课上得那么驰骋潇洒、激情动人,让从来没有接触过宋词的学生,沉醉其间,乐而忘归。
如,老师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真是辛弃疾的知音啊!博览群书,把当年辛弃疾打仗的场面给大家描述出来了。”
时而翘起大拇指:“你能夸到对方的心里去了,而不是调侃,正应了词中的一个字‘媚” 。
时而频频点头:“这么美的村居,怎么不让人陶醉?”
当学生讲到情浓处,窦老师眉飞色舞地鼓掌、握手……
可见,激情的煽动,激情的期待,激情的肯定,让学生的心也不由地跟着窦老师激情澎湃。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三、温情,让评价折射关爱
语文学科是最具温情和人性的学科,“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洋溢着生命温情的课堂,是让关爱主宰的课堂。
1.温情:多了一份关切
窦桂梅老师是温情课堂评价语的示范者。窦老师始终以“我亲爱的孩子”来称呼这班孩子,就如一位母亲,在帮助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那么温柔,那么关切。
如在一次课上,一个孩子站起来了,还没回答几句话,就说不出话了,一个劲地挠头。窦老师说:“孩子,难得挠一个,让人觉得你可爱,可老挠头就让人觉得你生病了。”说着,拉住了他的手。再有几次那个孩子站起来想挠头的时候,窦老师都适时地拉住了他的手,及时地阻止了他。我为窦老师的实实在在叫好,为窦老师的温情叫好,更为学生能遇上这样一位好老师而叫好!能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何等荣幸!
2.温情:多了一份自省
语文课上,特级教师杨聪让学生集体朗读刚学的段落,学生读得有气无力,而且一点儿都不整齐。师生展开如下对话:
师:你们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生:(不好意思地)读得不太好,不整齐。
生:我刚才读的时候开小差了。
师:那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生:(非常主动地)我们再重新读一遍吧。
(学生认真地重新读课文)
师:现在你们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生:(高兴而满意地)这次我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以后我们就这样读!
师:(点头)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主动解决问题,读书不进步才怪呢!
生一个个乐呵呵的。
从案例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第一次朗读其实是很不满意的,但是他没有直接指出来,更没有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指责,而是通过沉默给予学生暗示之后,把评价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自我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多了一份自省,使他们处在一种最积极、幸福的学习状态中。
语文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要让学生沉浸在温情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把教育譬喻为诗,那么,教师的温情和激励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首最真、最美、充满关爱的诗。
四、情趣,让评价焕发魅力
幽默的教学语言,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也不能单调,应富有情趣,幽默詼谐,这样才能更好地调节师生的情绪,激起课堂的气氛。
1.情趣:多了感性与灵动
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第一场雪》时的“经典”评价语让人回味无穷。
师:第二天,天放晴了,我们去看看雪景好不好?(生齐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笑声)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上眼睛听,体会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
生: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觉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笑声)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
(一生再读课文,但读得不好)
师:进去了吗?
生:(齐笑)没有。
师: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这位同学又领着咱们出来了。(生大笑)
支老师通过富有情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雪的“大”读出来。这种情趣性的评价,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和灵动。
2.情趣:多了愉悦与和谐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是情趣评价语的传播者,他的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他上《岳阳楼记》,解释“庙堂”的意思。
有个学生给“庙堂”解释时说:“朝廷。”他又问:“是哪一个tíng?”学生答:‘大庭广众的‘庭。”学生哗然。可贾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是‘大庭广众的‘庭……”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吐了吐舌头,连忙说:“是‘大庭广众的‘庭去掉一个广字头,就是‘朝廷的‘廷了。”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改进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我们要创设这样的一个至美境界:让“多情”的课堂评价语如春风春雨,催开学生生命之花!让学生与教师多一点真情、多一点激情、多一点温情、多一点情趣的课堂评价语中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