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要归还学生话语权

2017-05-11毛志伟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赏析交流

毛志伟

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在强调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在于学生善于表达与交流,而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重大使命。但是,当下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渐行渐远,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在课堂上只需听老师讲,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更不要说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的话语权缺失严重。

一、话语权缺失的原因

笔者认为“表达与交流”是语文科核心素养之一。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表达与交流是否顺畅,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学生的话语权能否得到保障。话语权得到尊重并切实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自由地表达与交流,老师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当前高中语文课堂现状是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较低。在多数学生眼里,语文学科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根本无从谈起。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究其原因,“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迫充当着配角。学生失去了课堂的话语权,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可能遭到老师的轻易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对课堂問题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兴趣。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学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习惯于低头沉默,懒于思考,更是懒于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变得言语木讷,噤若寒蝉,愈加觉得语文课堂毫无生机,枯燥至极,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得不到尊重,是造成学生话语权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话语权缺失的表现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讲的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中间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筛选并鉴赏文章中的佳句,安排12-15分钟的时间。在此,截取了其中一个小片断:

生:“对吊灯作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说明了作者此时此刻的精神状态。

师: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沉默了几秒)

师:我就有过这样的感受,平时大家考试,我监考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当时没事可做,就开始研究教室的角角落落,有时候甚至会去数一数天花板上有多少斑点。所以,我很能体会作者的这种无聊寂寞的心情。

关于这一环节,笔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新课程的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原本应该是学生自主赏析、合作交流、自由表达的,可最后成了老师赏析给学生听。我们一直提倡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而老师却剥夺了学生自主、自由地“表达与交流”的这个权利。

三、话语权归还的对策

在教育领域中,教学与对话如同孪生姐妹,密不可分。语文核心素养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技能上,还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交往对话,通过思想的表达与交流,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上。因此,阅读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独自行为,它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文本、教师、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任何一方都要保持敏锐的眼光与平等的态度去等待对方说话,并进行反思,给予回应。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并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自由表达,是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题之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其重要使命。如何培养,如何提升,如何归还并切实保障学生的话语权,需要先从课堂入手。

(一)平等——让学生敢表达

“平等中的首席”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他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是课堂主体的现象。一位教育家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一个个战战兢兢的学生,给了他们话语权又能如何?他敢说吗?他敢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吗?所以,要改变老师的地位,老师不再是一个课堂的主宰者,而应该以“平等中的首席”自居。

在这堂公开课上,教师始终以课堂主宰者的身份自居,把课堂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表面上是让学生筛选并赏析句子,但是内心已经预定了应该赏析的句子。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自然会流露出一种无形的强势,似乎上这堂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而纯粹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把教师和文本对话已有的收获进行接收。新《课标》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也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但从这课堂上的表现来看,阅读教学成了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学生仅仅是一个“旁听者”。教师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启发——让学生可表达

学生的话语权是新课程中最为活跃的课堂元素,是评价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能否准确而灵活地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参数。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话语权的归还并不代表学生就能有话可说。学生是否能够真正使用话语权,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启发,提出一种称为“产婆术”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产作用。教师适当地启发,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何去启发,当然有很多的方法。拿刚才的那个环节来说,授课教师没有适当地启发学生。其实,在学生回答完那一句“‘对吊灯作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说明了作者此时此刻的精神状态”后,教师如果能够加一句:“平时大家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呢?”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结合自己的经历,更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在这里,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感受去启发学生理解文本。这也正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也符合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酝酿——让学生能表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不仅仅是学,“思”同样重要。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了吗?”有时候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考虑上课进度的问题。就说这个环节,因为考虑到公开课,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事先都预设了每一个步骤的时间,生怕哪个环节没有把握好时间,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但是,这样的一种追求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思考又哪来的表达,我们又该从何谈话语权。这一環节,授课教师预设了12—15分钟,但是当学生分析了两个重要的句子之后,老师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预期要分析讲解的内容还有很多。所以,在接下来的赏析点评中,教师明显加快了脚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没有酝酿又哪来的表达,让学生能表达,那么请给他们酝酿的时间,还给他们思考的权利。做到这些之后,我们再来谈大家所关心的话语权。

课堂上的话语权一直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曾经一度有人呼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也曾有人反思如何把话语权还给学生。那么,你是否考虑过,在我们还给学生话语权的背后应该做些什么。让学生表达之前,教师要放低自己的身份,学会去引导他们,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结语

在此教学片段中,学生虽有断断续续的发言,但学生的话语权并未得到切实的保障,主体地位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对于疑难的句子,教师的主体地位太过突出,课堂上并未设置讨论这一环节,不舍得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给学生思考,不能从容地组织教学,总是想着要完成任务,总是忙着赶进度,没有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导致在疑难问题面前,多数学生显得束手无策,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这是笔者深以为憾之处,也是多数教师的痼疾所在。

如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文中富有哲理之句,他们肯定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即使他们的见解显得浅显了幼稚了片面了,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悟。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后往往是缺少了“静待花开”的耐心。不仅自己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而且牵着学生跟着自己和教参的说教艰难前行,总是用自己的说教替代学生的自主赏析,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学会大胆放手,放手让学生自主赏析品读。不仅要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而且要让学生敢说、可说、能说,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轻松、幽默、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乐于学习。

猜你喜欢

话语权赏析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步辇图赏析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