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语言观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7-05-11汤树枫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寓言庄子阅读教学

汤树枫

庄子的哲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这要归功于他对语言的独特把握。庄子认为,语言是在内心产生的,被称为语言的表现是一种具有有限功能的工具。在理解的时候,应“不落言筌”“得意忘言”。这在后世的哲学美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将从阅读教学、写作效果、课堂教学艺术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庄子语言观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庄子的语言观

1.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

言意之辨由来已久。当然首先对语言和意义的矛盾进行深入探讨的是庄子。庄子的言意观主要集中在《外篇》的《天道》《秋水》和《杂篇》的《外物》。“言不尽意”虽然出自《易传·系辞》,然而几乎整一部《庄子》都在讲这个。那么何谓“言不尽意”?庄子在《天道》 篇里说:世之所认为珍贵的道理,都是写下来的,而写下来的不过是语言而已;语言有可贵之处,它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所传达的意;意是有所指向的,意所指向的,是不可以言传的;但世人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因为言与书的真正可贵之处并不是像世人所认为的那样。所以庄子认为,语言贵在其意,而言外之意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然而世人却以书中的片言只语为贵,这就“贵非其贵”了。语言有它的作用,但是语言也有它欠缺的地方,因为它传递不了所有的“意”。

《天道》篇中“轮扁斫轮”的故事,是庄子“得意忘言”理论的例证。能说出来的写下来的,是“物之粗者”,而“物之精者”的深意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外物》篇里讲:“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只是工具,“意”才是目的,我们不能把工具和结果混淆了。庄子的“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谬悠之说”和“荒唐之言”

庄子明确地表示,自己的行文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所谓“以寓言为广”,是用“无端崖之辞”,凭空虚构故事和情节,突破时空、神人之间的界限,用变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构建奇文。如《逍遥游》一文。

所谓“以重言为真”,即虚构假托前人言行,求实寻真。因为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他只能用虚拟假托的方式。

何谓“以卮言为曼衍”?对庄子“卮言”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其实“卮言”如“漏斗”,是合乎自然的“无心”之言,是汪洋恣肆而适合于客观法则的自然之言。

所以“三言”既是庄子对人们日常言说方式的解构,同时也是对他自己独特言说方式的规划。“寓言”和“重言”意在破常人的心态,皆非“直言”。“卮言”则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印象。

他的这些“荒唐之言”其实是为了消解常规,标新立异,是为了破是非之障、除一见之执。

二、庄子语言观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 阅读教学应讲究整体性和模糊性

庄子的语言观告诉我们:语言贵在其意,而言外之意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语言的目的是“意”。这实际上给我们阅读教学带来了启发:不要抓住只言片语,不要将文本搞得支离破碎,不要孤立地理解文本,而应该从整体上模糊地把握,目的是“得意”。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应该说,陶渊明的阅读方式和庄子所说的语言观是相印证的。他的“不求甚解”“会意”,其实追求的就是一种“得意”境界。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并且把阅读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庄子所谓“得意”,是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

而传统的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用。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主观肢解教材,不断地去“分析”。这些都是违背庄子语言观的。其实这些语言材料只有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充分地将其中蕴含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果割裂开来分析,就真的成了“断章取义”。这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做法。本来应该“得意忘言”,现在变成“求言舍意”了。只有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将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等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象。这种具有模糊性、意象性特征的语言模式与那些可以具体分析的语言知识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就像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价《古诗十九首》:“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所谓的“混沌”,讲的就是优秀文本的整体性和模糊性。

2. 寫作效果应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清代另外一个文艺理论家刘凤苞这样评价庄子文章:首尾伸缩变化如神龙夭矫空中,嘘气成云;东云见鳞,西云见爪;若隐若显,空灵缥缈。实际上说的都是庄子“无端崖之辞”,他的构思变幻莫测,他的语言汪洋恣肆。这些本质上是说庄子语言的形象性和思维的跳跃性。

写作效果的形象性,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课题。作文教学如何告别枯燥告别乏味,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庄子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按庄子自己的说法,他的写作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尝试运用“三言”来进行创作。首先,可以尝试用寓言的形式。《庄子》《墨子》《韩非子》里面有大量的寓言。用寓言来说理,就比较形象,说理比较到位,能为人所接受。庄子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寓言它不太被约束到,也往往更深刻更形象。其次,可以积累“重言”。“重言”可以让自己的观点得到佐证,变得更加有力,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为文章润色。这主要靠平时的素材积累。然而这“重言”的积累和运用不要过于机械和死板,应该像庄子一样,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还有自己的创造性运用。避免“千人一面”、套语连篇、陈词滥调现象的出现。最后,要能创造性地运用“卮言”。《庄子》的“卮言”是表达观点的随意的语言,由心而出,不受约束。在现代这个网络化社会里,很多学生也会在网络上表达一些由心而出的话语,作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运用“卮言”。

3. 课堂教学应讲究留白的艺术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二十四诗品·含蓄》等里讲到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些论点,其实都是庄子语言观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延伸。这个观点如果用到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上,就是“留白”。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 交流等方式直接明确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质疑问难方式,甚至是沉默不语的方式留下空白,以此激发学生对“意”的探求欲望,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然而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现状是:教师唯恐课堂容量不大,把教学内容铺满整堂课;唯恐学生不明白,唠唠叨叨,重复啰唆。这样的结果,不仅对学生解读文本没有用处,反而会误导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讲究“留白”。通过教师所留之“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以形成一种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幽远的氛围。

例如在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时,教师不用发一言,只要将两张PPT呈现给学生:一张是把“万山”“百舸”“万类”“百侣”“万户”加点放大;一张把“万山”“漫江”“长空”“霜天”“大地”“江山”加点放大。不用分析,不用讲解,学生自然而然能理解“言外之意”:①“万”“百”这些数字呈现了宏大的场面;②“天地”“江山”显示了寥廓的画面;③综合起来:此词营造了宏大、寥廓的意境。

总之,庄子的语言观能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的启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深入研究和体会庄子的语言观的真正含义和精髓,并将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猜你喜欢

寓言庄子阅读教学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