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2017-05-11杨嘉石
杨嘉石
在盲校做志愿者,给我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偏见的消失。很多人对于盲人的生活有所误解,包括先前的我在内。第一天去盲校的食堂吃饭时,我感到了强烈的冲击。食堂里欢乐有序的氛围令我记忆犹新。有几个同学用手机读着电子书,有不少同学戴耳机听着音乐,排队的同学们三三两两讨论着什么——我隐约听见似乎有个好学的男生背诵着《滕王阁序》——还有些同学向我们打招呼。一个低年级同学问我:“你们是从南外来的吗?来参加我们的门球比赛?”我也就接着话茬聊了下去。他和我说他的门球打得不错,但是他的同学打得更好。过了一小会,队伍排到了他,他上前欢乐地接过装满饭菜的餐盘,和打飯的阿姨说了谢谢,然后再对我大声说了句“拜拜”,挥挥手和小伙伴吃饭去了。
生活方式上的偏见,在我吃完这顿饭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事实上,我感到与他们的共同话题多到超乎我的想象。在我吃饭时,旁边一个男生正和邻座聊着《斗破苍穹》;另一桌的同学说着最近的考试,一个和我年纪相仿、声音特别好听的女孩子说:“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啊,太紧张了。”我感到升起一股共鸣。亲切感很快在我的心中驻扎下来。这是来到盲校后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我们感受着同样的生活,我们同享着一样的梦想和荣光。
第二件事发生在门球赛开幕式上,两位主持人极其大方、开朗和擅于表达。特别是女主持人,出色的声音,自信的笑容,流畅的表达,几乎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主持。开幕式在他俩的主持下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我发言后突然出现了一点小状况,男主持人似乎有点紧张,忘了下一句串词。“希望我们……希望…”他不确定地重复了一遍,手中摩挲着卡片,感受凹凸的盲文传递的文字。大约三四秒后,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希望我们能一同度过在这里的时光,展现青春最勃发的一面!”他接了下去,下面坐着的同学突然笑起来,充满善意。掌声从观众席最前端和最后端同时响起,汇集在广场上空,又在我心里久久回荡。这是我的同龄人啊,命运关上了你们看到光亮的眼睛,但勤奋和智慧,却为你们打通了奔向光明的另一双心灵之眼,我为你们骄傲地鼓掌。
这两件事情,让我对盲校同学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尊重“一词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知道,有这么一群同龄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青春一样精彩纷呈。我也更深入地审视自己,探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史铁生在《我的梦想》中谈到,在他这个只能坐在轮椅上的人看来,短跑名将卡尔·刘易斯是最幸福的人。但当刘易斯被约翰逊战胜的那一刻,他明白了,上帝从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限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和痛苦的根源。
和盲人相比,我们的确“幸福”,但我们又同样有限。甚至,这些局限比看不到的局限更关键。那么,我们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克服局限,勇敢地拥抱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呢?
我想,每个人能在局限内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编辑 胡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