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担社会责任,一位脑科专家的“好医生”标准

2017-05-11刘志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病

刘志学

与刘志华教授相识,缘于记者偶然看到的一篇微信推文。那篇文章的标题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莫让生命去等候》。因为职业的缘故,记者对于出自医生手下的各类文章历来特别关注。于是,看到标题之后,点进去、读完,便立即对这位专家有了采访的期望。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十分凶险的脑科急症,很多人对这种疾病的常识不了解;但刘志华教授却在这篇1200余字的文章中,用最通俗的语言,通过两位同患此病病人的不同命运,把这种疾病的相关常识简明扼要、文采斐然地讲得清清楚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借助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让读者隐隐约约品味到了一位医者的拳拳爱心和坚实的责任……

于是,在掌握了大量的案头资料之后,便有了如下的采访内容……

“好医生刘志华”

缘于当年的“8分之差”

河南省中医院脑病一区、脑病三区主任刘志华教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是“好大夫刘志华”的拼音缩写,而在他的多篇生活、工作随笔以及科普文章中,也时不时地透露出他渴望做一名“好医生”的夙愿。然而,如今的“好医生刘志华”却缘于当年高考时的“8分之差”;不然,这个世界上可能就会多了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而少了一名好医生。

刘志华教授回忆起当年决定他未来命运的趣事时介绍说:“我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儿科医生。我从小熟悉的职业只有医生和教师。以父母的职业为参照,我还是喜欢当医生。此外,我小时候就是一只‘病猫,后来身体也一直不太好,我就更坚定了学医的决心。”

他接着坦率地剖析说:“这样的理想,在今天看来,既有为‘小我的私心,也有‘济世救人的宏愿;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清一色地填上了医学院校:‘中山医科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洛阳医专;可见我当年学医的愿望是多么强烈!但在临交志愿表的前一天,父亲突然改变了主意,他说按我的成绩,考取中山医科大学有一定难度,强制让我改成了‘长春地质学院。但最終我因在高考那3天腹泻而状态不佳,以差重点大学分数线8分的成绩被河南医科大学录取,从而圆了我多年的学医梦想……”

随后他感慨地说:“而今当医生已经20多年了,从以前抽象的理想,到一个个具体的临床工作,其中甘苦自知,我反而更加热爱我选择的这个职业。其实我是一个敏感和神经质的人,总习惯去反思过去,常常后悔做过的很多事。我妻子却说我,‘你一辈子,不后悔的事情不多,可能只有学医这一件事是你从来不后悔的。她这话我特别认可。如果让我重新填报一次高考志愿,我还会填上一串儿的医学院校,原因简单到只有两个字——‘热爱!”

“热爱”这两个字,在一位脑病专家的身上,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到其实很不容易;而且,如果你了解刘志华的话,不会简单地认为这是做作或者矫情。这从他简单的履历和获得的各种学术地位、行业和社会荣誉中就能看得出来。

因为本着一颗源于“热爱”的赤子之心去工作,多年以来,他成为河南省第六届优秀医师奖、中原健康好卫士、原卫生部推广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全国先进个人等荣誉的获得者。2016年,他被评为医院首届感动医院年度人物,对他的颁奖词是:“把爱心置入脑中,为生命保驾护航。”而他的获奖感言是:“我是在省中医院成长起来的西医人,感谢医院对我多年的培养。我们医院有个口号——中医很强,西医不弱!中医很强是我的愿望,西医不弱是我的责任!”一位经他救治过的患者说:“我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遇到了正确的人。”这也是众多患者的感恩心声。

在专业领域,他擅长急慢性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其并发症、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综合治疗、神经介入诊疗(急性脑梗塞介入动脉取栓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脑血管畸形栓塞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高血压病、内科急危重症及疑难症的诊疗。在这些医学领域,刘志华教授秉持着当年“热爱”当一名好医生的初心,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

好医生的工作不止在医院

话题进入专业领域,刘志华教授便谈及了引起记者注意的那篇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科普文章。

记者了解到的专业说法,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

如此“高冷”的医学专业术语,到了刘志华教授的笔下,却通过两个病例阐述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他在那篇文章中开篇写道:“做完急诊手术已是傍晚,虽是乍暖还寒的初春,但户外的人们比冬日里多了许多。我站在十字路口,望着路边伫足等候红绿灯的人群,此时街头艺人在深情地弹唱着那首经典老歌《让生命去等候》:‘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歌声低沉中夹杂着忧伤,让我联想到今天两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不同命运……两位患者都是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下腔出血。一例在当地医院行药物保守治疗,直到脑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病情加重,脑疝形成,中枢性呼吸衰竭,才匆匆转来,失去了手术时机;而顺利完成手术的这一例,诊断明确即由当地医院转来,第一时间完成脑动脉瘤栓塞手术,预后良好。第一位患者儿子那双绝望的眼神,如街边雾里忽明忽暗的路灯,不停在眼前摇晃,挥之不去……”

由一曲曾经十分流行的经典老歌破题,引出两个患者的不同命运,这种颇具“代入感”的写作技巧,相信必定会吸引更多的读者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介绍完两位患者的不同命运后,接下来,文章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科普桥段”——

脑动脉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病科的重症,其凶险程度超出想象。首次出血致死率达30%;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根本就没有机会到达医院救治,能到医院已是上天给了一次绝佳的机会。但在随后的2周内,二次破裂出血率达25%,致死率达70%,三次出血致死率几近100%。入院后的命运,就掌握在医生和家属手里,不要让机会丧失在各种原因的等候之中。

把握机会的要点,就是尽早手术干预,包括“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和理性的选择。有时候,生命脆弱得就如一丝琴弦,承载不了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莫让生命去等候,莫让生命为错误的决策埋单,空留下那无奈的歌声——“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

类似这样的科普文章,刘志华教授在他先后开通的两个个人微信公众号、以及多个个人网站上撰写了很多,其内容涉及到了脑科医学的多个领域;而且,每谈及一个病种,他总能够和社会熟知的各种元素关联起来,用他的话说,就是“把科普娱乐化”;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耐读性,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医学科普知识的最大化有效传播。

比如,他从韩红演唱的歌曲《天路》入笔,在介绍了自己聆听这首歌曲的感受之后,笔锋一转,“我带大家看看人体自身的神奇‘天路——脑血管”,随后就把脑卒中的发病、急救、介入等知识,借由一句句歌词做“注解”,深入浅出地介绍得清清楚楚。

又比如,他以《生死抉择》为标题说开去,详细介绍了一例突发的“右侧小脑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过程。全文写得惊心动魄,把医生、家属面临的“多难选择”十分生动地融进了一个个文字中,让人明白医患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多么重要。

除了这些有关疾病的科普内容外,在他的文章中,还能让读者充分了解医护群体的生存状态。比如,他写的一篇题为《大雪有痕》的文章,文中联系到《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十分感性地介绍了医院介入科的操作流程,还向这些“铅衣天使”献上了由衷的敬意……

除了撰写科普文章外,刘志华教授还经常受邀到社区、到当地媒体去做科普讲座。他说,他是在利用一切机会,尽着一名医生的社会责任。

身兼两个病区的科主任,日常的忙碌可想而知;而撰写这样“大众化”的科普文章,用十分“大众化”的语言去做科普讲座,无疑是要耗费诸多时间和精力的,他哪儿来的那么多时间去做一名执业医生“份外”的事?对此刘志华教授坦率地说:“要说不忙那是假的,每天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家里,筋疲力尽,动都不想动。但我知道,一名称职医生的工作不仅仅局限在医院以内,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把职业的触角延伸到医院之外,比如,以自己所学,让更多的人了解疾病的防治知识等等。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传播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借此做些对社会有用的工作呢?”

生命科学是至高无上的

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医患关系确实令人无法乐观,但在刘志华教授的诸多文章中,读者总能看到医生和患者亲如一家的情景。然而在文章之外,他依然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谈及医患关系时,刘志华教授坦言:“不得不承认,如今的行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满眼充斥着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言行,甚至很多医生在各种场合发出过‘不让子女学医的感慨,其实,‘谁解其中味啊?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每当我们在门诊或病房看到家长带着孩子看病或探望亲人,孩子那一双清澈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医生和护士,我知道他们心里或许在崇拜,或许在想长大了也穿上白大衣,当一名医生或者护士。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少年时的我,眼里就湿湿的……”

“人生十年、几十年之后的果子,其实都是今天种下的。现在童蒙未开的孩子,或许将来就是为我们看病的医生和护士。人生谁都会老去,都会有生病的那一天,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医生护士的时候。所以,我们的政策法规、我们的舆论导向,有关‘妖魔化医护的一切的一切,都到了亟需改变的时候了。我们不要蒙蔽了孩子们清澈的双眼,不要让热爱医学的孩子对医学望而却步。我们要让更多优秀的学生能成为医学生,因为生命科学是至高无上的,而一名好医生对呵护人类生命健康的期望,更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至为朴实、也最为明晰的行医理念,随着刘志华教授的学术水平、行政职务的逐步提升,时时刻刻都融汇在了他的一言一行中,具体到科室管理上,则让他麾下的两个病区在软硬件建设上,均成为了河南省境内一流的医疗科室。

据记者了解,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该院的脑病科系国家级脑病重点专科,河南省中医脑病协作组组长单位,卫生部推广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全国先进单位,河南省中医医院神经介入培训基地。

刘志华教授对此详细介绍说:“此前不久,为了给广大脑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缓解脑病科长期加床、超负荷运行的现状,根据医院及脑病科发展需要,我们医院将原脑病一区分为脑病一区、三区两个病区,采取分工协作的模式,使脑病科诊疗更加细化完善。这是我院脑病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他继续介绍说:“我们科室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省级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崔应麟院长、王松龄主任医师、王玉珊主任医师查房及指导临床工作。还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和优秀护理团队活跃在临床第一线。我们脑病一区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治疗-康复-预防三位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二是突出脑卒中急危重症的诊疗,建立了完善的急性脑血管病‘卒中绿色通道及‘卒中单元。三是目前是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全国先进单位,也是这项技术的河南省培训基地。综合治疗脑出血为科室的传统优势技术,具有创伤小、疗程短、费用低、疗效显著的特点。四是我们开展了神经介入技术,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取栓术,颈部及脑血管支架成形术、脑动脉瘤栓塞术、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等,在省内保持着较高的技术水平。”

“脑病三区的科室以中医特色为主,主要体现在突出中医特色治疗脑血管病的优势,总结名医大家经验制定诊疗路径和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脑出血、眩晕等疾病,且具有独到之处。其次是建立了完善的‘中医特色治疗室,辨证采用针灸、中药塌渍、药物穴位贴敷等方法,中医特色治疗贯穿整个治疗周期,促进患者意识、肢体、语言、吞咽等功能恢复。此外脑病三区还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疑难病的诊治,重点关注帕金森病、脑积水、脑萎缩、脱髓鞘疾病、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神经变性病、呼吸睡眠障碍等疾病。”

采访到最后,刘志华教授说:“尽管我们科室的格局进行了重组,但我们此前恪守的科训和工作信条并未改变:‘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责任重于泰山;团结进取,求实奉献,患者高于一切。在未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做个好医生的最平实的信念,竭诚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因为天下众生的平安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专家简介

刘志华,教授,主任医师,河南省中医院脑病一区、脑病三区主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神经内科学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理事,河南省介入治療学会神经学组委员,河南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委员,河南省第六届优秀医师奖获得者,中原健康好卫士,卫生部推广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全国先进个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河南培训基地专家。擅长急慢性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其并发症、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综合治疗、神经介入诊疗(急性脑梗塞介入动脉取栓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脑血管畸形栓塞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高血压病、内科急危重症及疑难症的诊疗。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病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扩散张量成像MRI 在CO中毒后迟发脑病中的应用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IGF-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