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
2017-05-11王海帆
王海帆
(台州学院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台州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
王海帆
(台州学院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从台州传统民居形态入手,通过论述台州传统民居布局、营造理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转型时期台州传统民居保护策略,旨在为台州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可行性思路。使之有利于保护台州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景观,丰富台州传统民居保护的理论和经验,进而对保护台州传统民居文化具有指导意义。
传统民居;布局;保护
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获得了各种能力,建造房屋是人类的能力之一。传统民居的生发与社会、经济、生活、风俗、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是地表上的重要景观,聚落的形成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便利的交通、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1]。聚落形态包括空间布局、建筑营造、生态地理环境等,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及建造水平,传统聚落因地势地形不同,呈现出迥异的聚落空间美学。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民居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单纯的模仿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更有甚者推倒重建了时尚的“洋楼”,在追求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科学有效地保护,使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遭受严重的破坏。今天,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台州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有利于保护台州地域文化景观美学,丰富台州传统民居保护的理论和经验,对保护台州传统民居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台州传统民居形态分类
台州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因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台州传统民居形态既有城垣型又有自然型。
1.1 城垣型
城垣型聚落位于地形相对平整的地区,古镇和河道的关系较为紧密,民居临河而建,居民生活以河为主导,因近河方便生活,同时河道兼具航运的功能。地处平整的台州传统民居建筑沿街道排列密集,基本上都是一二层木结构建筑,如皤滩古镇、高迁古村等。皤滩是千年商贸古镇,位于皤滩溪南岸,是连接台州和金华的重要交通枢纽,皤滩古镇至今仍存鹅卵石铺就的“龙”型古街,古街两旁建筑结构巧妙、精湛的木雕装饰,道路两侧店铺林立,码头、钱庄、当铺、书院、祠堂等一应俱全。
1.2 自然型
自然型聚落的特点是崇尚自然,以适应自然条件为主,有利于生存、人地和谐、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根据具体地形,依山、沿湖岸、沿河、顺坝自由布局[2]。台州传统民居空间布局讲究依据自然环境依山就势,追求聚落与自然的和谐,与地域自然环境相协调,聚落建筑布局的走向,或爬上山坡或平行河谷,坡地型民居建筑,其平面布局一般是沿着等高线转折层层变化。见图1。在聚落空间布局和建筑构建上,表现出对自然的遵从和敬畏,在非严格秩序的聚落布局中,依山就势建造民居建筑。如坡地型民居是典型的自然型聚落,注重民居整体与自然环境和谐,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层层叠叠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融人工美和自然美为一体。台州仙居安岭有很多坡地型的自然聚落环境,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特征,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参差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观美学,营造出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安岭四联金坑村,三面环山,聚落布局符合中国传统“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黄泥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层层叠叠,与山体相融共生。临海的小芝镇素有台州的“后花园”和“绿谷氧吧”之美誉,岙陈村因石头屋而闻名,村民沿溪而居,石头造房,石头铺路,石条造桥,宛若“小桥、流水、人家”的世外桃源。
图1 自然型聚落
2 聚落布局与营造理念
2.1 原生态的生发
研究一个区域的聚落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地域风俗、历史人文是重要的因素,因为自然地形地势、土地利用与分配、水体环境、生产劳动、生活方式等要素直接影响聚落空间的布局及结构。台州传统聚落形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台州传统民居建筑和聚落空间布局更多地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对话关系,崇尚和谐的生态关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见图2。
图2 原生态生发聚落
2.2 与自然共生的营造理念
2.2.1 因地制宜的布局
《阳宅十书》中关于人类对居住地选址论述到:“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大河为主。”台州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农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考虑到生产、生活便利性等需求,聚落选址遵循“负阴抱阳,背山靠水”的理想模式,聚落选址沿江沿河,靠近水源除了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之外,还有调节局部气候环境,同时起到美化周围环境的作用,体现了“因借自然,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
台州地区多丘陵,聚落选址一般在河谷或坡度相对较小的半山坡或坡脚,坡地型聚落民居建筑,尽量不占用良田,建房时首先在山坡上开辟一块平整的土地作为房基,用石块在坡的下方砌一道挡土墙,以保证平台填土结实稳定,在平台上建造房屋,依据山体沿等高线形成垂直重叠变化的景观层次。台州传统民居布局随形就势,前后错落有致,每家住房的空间布局依照地形地势灵活布局,厨房、卫生间及牲畜圈等附属空间部分,则完全按照地形地势灵活布局。传统民居建筑、聚落组群、自然风貌的同构性,营造聚落空间、景观色彩、乡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
2.2.2 就地取材选料,实用与科学相结合
建筑营造除了体现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理念,台州民居建筑材料的选择是智慧的,一般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边的一切材料(木材、石材、竹子、小青瓦等),民居建筑多以素土、蛮石或黄土夯砌,突出天然肌理。丘陵地形木材、石材是最容易获得的建筑材料,如前面提及的黄泥屋、石头屋等,都是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建筑。台州民居的构造自由灵活,以最朴实的形态,巧妙地取得经济、实用、生态、美学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台州传统民居除了考虑建筑的美观之外,还尤为注重建筑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如皤滩古镇除了灵活的布局和精巧的装饰外,还注重科学性,漫步皤滩古街没有一条排水渠,这是古代的建造者充分发挥智慧,依据地形地貌,发明了“明沟排水法”,水顺着石板自然流走。古街在建造之初充分集合地形,整条古街南高北低,街巷相连,同时古街石板在铺筑时中间高,两边低。因此,雨季来临时,水流从南到北,顺街道分流到其他街巷,后流到河道。因此,即使雨再大,整条古街都不会积水。
3 转型时期台州传统聚落存在的问题
3.1 空心化现象严重
传统民居是一个蕴含生命力的有机体,是人、建筑、环境三者相互协调的结果,是一个动态、整体、循环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人的存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平衡的。然而笔者在台州传统民居调研中发现,留守在古村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导致了古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人口数量的减少,人的存量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传统民居建筑逐渐被空置,由于传统古建筑年久失修,造成坍塌破坏现象严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一则在城市购买商品房,二则回乡重新建造砖混结构的现代多层楼房。无疑空心化现象加快了传统民居的消亡速度,且形成恶性的循环。
3.2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物质之间的矛盾
民居建筑造型、布局、空间结构等是生活方式的反映,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结构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对立主要体现在传统民居原有的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已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传统民居建筑在生活上存在诸多的不便利,如:通风、采光,尤其是卫生状况。以卫生状况为例,传统民居往往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排污系统,加之饲养牲畜,使得污水横流,造成整体环境很差。
3.3 建造技术及成本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然影响民居建造技术,同时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催生了建造技术的改变。现在新建的民居大都采用砖混、水泥的结构,传统的木结构、石头垒砌的建筑逐渐被水泥、砖、石棉瓦等新材料代替。台州传统民居在建造时要耗费大量的天然木材、天然石材,民居建造所用的材料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依附性,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人们建造一处民居要耗费大量的天然材料和人工。当前,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建造民居施工更便捷,造价更低,这些都是传统民居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博弈。
4 立足乡土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以旅游开发带动保护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意义上大家庭集聚的民居建筑也必将发生变化。因此,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实现传统民居空间的当代置换是要思考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郊区的原生态传统民居越来越受到现代都市人的欢迎,是周末游的理想休闲度假出处。乡土生态旅游是将传统聚落的风景资源、古迹遗址、古树古村、民间风俗、文化遗产等资源作为重要的假日度假旅游资源。如在湫山乡旅游规划中,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以带动保护传统民居的思路。湫山乡位于仙居西,南接永嘉,北临缙云,水系发达,自然风景优美。鉴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浓郁的乡土风情,在湫山乡的生态旅游开发中提出“水墨乡居、亲水湫山”的理念,立足湫山丰富的水系,建设乡村生态度假旅游景点,如在湖头村建设大型的水上娱乐项目,增加戏水玩水的水上活动;在石舍村发展田园绿色农家乐,使游客亲身感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带来的愉悦。同时,依托湫山秀丽的山水资源,邀请名家绘画写生、摄影等,并建立采风基地及名家工作室,合理开发,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造城运动,生活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的现代都市人越来越多地向往传统民居的生活环境,传统聚落因其生态环境、民风习俗、民间文化及乡土人文,而成为城市游客短途旅游的目的地。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改善旅游的环境,传统聚落的整体规划,景点的营造,旅游设施的建设也促进了传统聚落的转型。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合理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依托丰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举办民俗风情的各种传统活动。
图3 东平古镇导览图
传统民居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传统聚落的生态环境、建筑布局、乡土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观光资源。台州传统民居的乡土文化资源、聚落格局、空间结构、民居建筑与宗祠等是重要的乡土生态旅游资源,对于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浙东传统古民居博物馆三门东屏古村落为例(图3),村落坐北朝南,背靠湫水山,村落被岙里溪一分为二,形似一幅缓缓展开的屏风,故得名东屏村。村落古建筑始建于明代,以岙里溪为界分南北两半,布局依山就势,严谨有序,溪上有石拱桥三座,两侧的古民居顺溪而建,溪水、环山、风水墙及二进合院构筑典型台州传统古传统民居空间环境。合院、石窗、厚墙、巷窄等是台州海防村落鲜明的要素,聚落民居建筑风格多样,观音墙、马头墙及各式各样石材拼铺的巷弄、街道有几十种之多。聚落内重要的建筑体当属陈氏宗祠,陈氏宗祠左靠风水墙,前临岙里溪,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样式仿明式建筑。祠堂飞檐翘角,雕栏画栋,十分精美。据《东屏陈氏宗祠》记载:“东屏世乏宗祠,仪叟公悚然伤之,爱率合族诸公,创兴斯役。始则购买基址,既则选取木材,随而择匠兴工,又随而竖造堂寝,兼设两庑,今又涂其坦堂户牖,俱无不色色精美。”
5 台州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思路
5.1 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合理规划
根据各个传统聚落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价值(聚落环境、建筑、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等),划定保护区、保护点,分清重点保护、一般保护、改善保护及改造保护的层次。保护及改造的要素包括:聚落形态、空间结构、河道水系、古街肌理、木雕、古桥、牌坊、传统民俗风俗及手工艺等。
传统聚落的的选址、布局、建筑外观、造型、结构等方面,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合理的利用,是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完美融合。见图4。以湫山下岸村为例,笔者在实际的调研中发展,下岸村三面环水,主体水系呈“Ω”形,民居建筑临水而建。下岸村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河道里的石头,村民在建造房屋时就地取材,构造出了极富地域特色的石头房,由于石材取自河道里的鹅卵石,风格古朴、特点鲜明,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融一体。下岸村石头房民居不仅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也是传统习俗和特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但笔者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中,这些造型古朴的石头房将被全部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造型现代的砖混的新式洋楼。传统民居布局自由,具有浓郁乡土特色原生态的石头房将不复存在。鉴于此类盲目开发建设,传统聚落的规划保护需要有专家学者和专业的设计机构统筹指导,需在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全方位的规划,提出与地域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规划保护方案,而非盲目推倒重建。传统民居的规划保护是一项专业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如村落的布局、建筑结构、色彩、景观导视系统、小品等都是要统筹考虑的,需要在全方面的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图4 俯瞰聚落布局
5.2 特色民宿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促使交通、住宿等条件逐步改善,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逐渐增多。一直以来居住条件较差是制约传统民居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改造中结合当地建筑特色,将传统民居建筑改建为特色民宿是可行性方案之一。民宿的改造需结合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和空间结构,以湫山为例,因自然条件不同既有富有特色的石头房,又有古朴的黄泥屋,民宿的改造需结合民居的特色,黄泥屋和石头房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美学。石头房处于河谷平地,水系环绕,视野开阔,景色平缓怡人;而黄泥屋则位于山区,建筑墙体用黄土夯建,重重叠叠、错落有致。石头房和黄泥屋所呈现的景观特征都是原生态的景观美学,但各具特色,特征鲜明。
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民宿的设计中,除了考虑建筑外观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外,还应考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内部空间改造应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如独立卫生间、休息室等,力求做到整洁、舒适、温馨的室内空间环境。
5.3 乡土游学
乡土游学、文化考察旅游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台州传统民居文化底蕴深厚,朱熹送子就学过的桐江书院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书院周围鼎山叠翠、鉴水莹回、古木成荫,数百年间人文渊薮,至今古风犹存,以整体的建筑风貌体现着其艺术、历史与人文价值。方宅村至今仍保留朱熹在此讲学所题“鼎山堂”的牌匾。李宅是李氏族人生活的地方,保存完好的李宅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建筑布局精巧,气势宏伟,民居建筑的屋檐、梁柱均用精细木雕,雕刻的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柱子上绣刻楹联多副,文字典雅、底蕴深厚,天井为石子镶嵌的各种吉祥寓意的图案。方宅、李宅、高迁古村从建筑类型上将都属于“三透九门堂”,“三透九门堂”建筑注重选址,建筑营造遵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念,聚落选择山环水抱的地势平坦处。“三透九门堂”本意是三进厅堂,每进厅堂有正门、东西两厢旁门共三门,三进则为九门,“三”和“九”在中国古代都是“多”的意思[3]。“透”指的是合院的“院”,即围合的庭院,“门堂”指堂屋和正厅。一般同宗姓氏几十口人住在一座“三透九门堂”建筑群落中,俗称“转遍三透九门堂,只有两步半不在檐下走”。“三透九门堂”是我国江南特有的一种建筑营造方式,对“三透九门堂”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我国传统民居的营造方式及地域文化。
此外,部分坡地聚落(如仙居安岭黄泥屋坡地建筑群)见证了红旗文化、生产队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变迁。极具地域民俗特色的“彩石镶嵌”“仙居无骨花灯”“临海黄沙狮子”“天台干漆夹苎造像”“三十六行”“叠罗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表演民俗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欣赏民俗表演之外,可以自己动手体验非物质文化的制作,亲身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以“仙居无骨花灯”为例,仙居无骨花灯源于唐朝,引其整体花灯不用一根骨架,灯面图案不施粉黛,而用绣花针刺出各种图案,又称“针刺无骨花灯”。针刺无骨花灯有几十种品种,具有极高的审美观赏价值,针刺无骨花灯的图案,一般分为三大题材:人物、花草和动物,也有把三者合一。台州俗语素有“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传统民间艺术参与体验的形式、师傅带徒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职课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及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同时作为旅游产品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5.4 田园体验及特色农副产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热衷于原生态的自然美景,田园体验旅游等新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田园体验旅游是参与型旅游,目的是让现代都市人更多地体验田野劳动,一般以家庭为单位,租种农户的一小块土地,目的是体验田园种植的过程和享受通过劳动获得成果带来的乐趣。除了自己劳动的成果可以带回,原汁原味的生态食材(土猪肉、油茶、香菇等)也深受欢迎。此外,以传统制作工艺制作的小吃美食通过互动体验店的形式,使游客既能观赏传统小吃的制作流程,又能享用传统小吃,特色产品在经济上支持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田园体验及特色农副产品旅游开发模式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实现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双赢的道路。
6 结 语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生地域文化,台州传统民居是台州人智慧的结晶,是台州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应广泛拓宽思路提供多维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转型时期,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借鉴传统民居规划布局、建筑营造、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建造理念,结合当前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不断地创新,制定符合地域文化内涵的规划方案,使台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
建筑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不同地域生发不同的文化因子,同一地域在漫长的文明中形成同质的文化因子,而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往往是该地域文化的载体,聚落和民居的生成表现出明显的共性。传统民居是农耕文明的根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台州传统民居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台州传统聚落的价值,尤其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为台州传统民居的发展保护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与思路。
[1]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族群·聚落·民族建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修水.仙居职教“三透九门堂”山塘校园建筑设计浅析[J].建筑技艺,2013(4):196-199.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Taizhou
WANGHaifan
2016-05-23
2016年台州市社科联研究课题“台州古镇民居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16YZ04)
王海帆(1985—),男,山东潍坊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TU984.11+4
A
1008-3707(2017)02-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