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焉知生
2017-05-11罗龙
◎罗龙
未知死,焉知生
◎罗龙
“人生是慢慢走过,所有的迫不及待,都是等不来期待。”
关于生死这个参不透的终极命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士感慨万千,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怀激烈,又有“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的无奈感怀。纵览其中,多少人为之郁郁寡欢而无所得,听来不禁扼腕,一声叹息。
不觉误打误撞踏入殡葬这一行已快7年,从初入社会的迷茫四顾,到现在的垂眼笃行,期间听者闻者众,或感动或感伤,如雨沫微尘,丝丝坠入心间,沉淀为涓涓细流,绵绵沃土,培育心灵之树,开枝散叶,不曾绝衰。
2011年7月,随车前往一处职工宿舍接运一位老先生。刚到楼下,远远看到一位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攥着手站在楼梯口等候,简单问候过后,随着老太太慢慢上楼。陈旧却异常干净的楼道,在阳光的阴影里默默述说着光阴的故事,步履蹒跚的老太太艰难地拾级而上,不停地呢喃着老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入到房间,别无他人。简朴整洁的卧室里,老先生静静地躺在床上,一身淡蓝透白的中山装干净平整,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如同熟睡一般。床头书桌上摆放着老先生生前看的书,一副黑框老花眼镜和一支掉漆的钢笔还留在上面,桌面玻璃底下压着一张旧地图,地图上零零碎碎地记着几个日期和电话号码……
从老太太断断续续的念叨中了解到,老先生是一位地质学家,背井离乡来到这边,一生奉献却久劳成疾。二老育有三个儿子,此刻却远在异国他乡不能赶回来……老太太靠在门前呢喃着,目光一直盯着老先生的脸不肯离开,言语中的落寞与不舍,让人不禁鼻酸……
准备下楼前,我们轻声询问,需不需要送老先生下楼,老太太沉默了会,轻声说道:“不用了,我怕他会更舍不得……谢谢你们了。”带上门离开的那刻,看到老太太静坐在桌前,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她那银白色的头发上,熠熠生辉。然而那一刻,她该是多么的孤独无助,抑或是心酸难受,我只觉心头沉痛万分……
人,来于何处,又终归何处。一路走来,经历了此类种种不舍与别离,有他人,也有自身。亲人、朋友、同学、同事,各种穿插交织的鲜活角色从生命中慢慢淡去,从最初的撕心裂肺到现在的默默祝福,我想,这也算是心境上的一种明了。逝者长已矣,我们无需常戚戚,而需遗其长志与品德,去探索往后充满无限未知的人生。
在这个年轻充满朝气的时代,有多少人可以领悟那些跨越世纪的相濡以沫?或者是面对离别,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淡然宁静地挥手告别?我们岌岌于行,却又患得患失。长久与坚持,渐渐成为遥不可及的镜花水月……
在网络媒体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我们看足了各种意外与惨剧,不管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明星,还是默默无闻的“升斗小民”,或抑郁,或失志,或意外,或相争,一个个带着血的名字离我们远去,而那些所谓的“旁观者”,却吃着滴血的馒头嬉笑谩骂,评头论足,对生命的漠视,让人愤怒不已。
还有那些因为受点委屈便舍弃生命离去的“小小花朵”;那些心存侥幸在马路上随心所欲最后戛然而止的鲜活生命;那些抵制不了诱惑而去沾染毒品的花季少年……
一幕幕生离死别天天都在上演,不觉悲从中来:生命竟如此之轻。
也许,死亡不可避免,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态度。在国外盛行死亡教育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要重视这一严肃的课题?那些漠视生命的人,我们应该让他们去那阴暗森严的监狱,感受下失去自由的懊悔;去那充满消毒气味的医院重症室,感受一下竭力呼吸的濒死挣扎;去那仿佛时光静止的养老院,看一看风烛残年的耄耋老人;去那充满“恐惧和神秘”的殡仪馆、火葬场,看一看生命最后的流转与消逝……或许,形式会苍白无力,但至少可以习得直面死亡的能力,从而生出万分的敬畏——对死亡的敬畏!
人的一生,总会有许多你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不忍舍弃,如权利、财富等。这其中,唯独能一路随你到最终的,只有生命本身,而对死亡保持敬畏,则是珍惜生命最直接的体现。
人生如白驹过隙,只愿这世间所有的深情都不被辜负,所有生命的恩赐都不被挥霍,而那所有向阳的心,也终不被黑暗所淹没……
(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