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7-05-10邹佩佚

关键词:大学语文职业能力高职

【摘要】职业能力的内涵包括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四个方面,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是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亟需,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具有先天性优势,但由于课程目标设定不够科学、教材内容设计不全面、教学内容未按专业细分、教学模式僵化单一、考评机制不够完善等五大方面的问题,现阶段大学语文培养高职生职业能力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培养现状不够理想。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邹佩佚,项目编号GZYJG1617。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256-01

一、职业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胜任工作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从广义上讲,应当包括职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以及除专业技能之外的通用技能;从狭义上讲,由于专业技能具有特定性,不同行业、工种和岗位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纳入职业能力会导致范畴的难以界定,故只包括职业通用技能。为防止研究范畴不清的问题,我们采用狭义的职业能力概念。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号)中对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标准,除“专业技能”之外,还包括“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四项指标,我们认为这比较科学规范的提出了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范畴,明确了职业能力的内涵。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缺乏较高职业能力的劳动者,社会经济将受制于人才素质限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社会从业者素质放在最重要位置,回应社会关切,推动经济发展。

(二)学生就业需要

从近年来的就业市场看,用人单位不再单纯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将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团队合作以及学习潜力等职业能力作为重要考评指标,这种选人用人风向的转变,为高职院校提供了重要信号,一专多能的学生才是用人市场的宠儿。

三、高职大学语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优势

高职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工具性表现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应用能力方面,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人文性表现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道德情操方面,实现精神气质升华。通过大学语文工具性特征的发挥,可以加强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训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大学语文人文性特征的发挥,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协调能力和自学动力。

四、高职大学语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状况并不理想,根据高职学生日常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欠佳。写作过程中错别字多,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应用文书写能力不足,请假条、通知、简历、求职信等应用文体写不好甚至不会写,部分学生普通话水平较低,说话口齿不清,在求职过程中难以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印象。二是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不足,阅读能力欠缺。平时缺乏阅读训练,碎片化阅读现象严重,系统整理和综合处理文字材料的能力不高,求职考核中对题目信息难以准确把握、提炼和分析。三是合作协调能力不足,团队精神和职业责任感缺乏。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不愿参与团队协作,对工作的态度随性,缺乏稳定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四是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部分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不愿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求职过程中,屡战屡败,不会总结经验教训,没有根据能力短板,进行专项学习加以弥补的意识。

上述问题,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本可妥善解决,但由于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能完全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第一,课程目标设定不够科学。主要参照本科院校模式设定课程目标,对高职生与本科生在基础知识储备方面的差异认识不充分,将《大学语文》上成文学欣赏课,强调审美情操的陶冶和知识面的拓展,较少关注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高职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既听不懂课程内容,提不起学习兴趣,更弥补不了本来就是短板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二,教材内容设计不全面。教材内容多为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缺少写作、口语训练等基本语文能力的内容,另一方面缺乏培养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的教学板块,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语言文字表达、合作协调等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第三,教学内容未按专业细分。一是文理科教学内容一致,教学深度不好掌握,教学重点难以突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缺乏特色,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活力。

第四,教學模式僵化单一。高职生往往喜欢动手,喜欢表现,喜欢做项目活动,却不喜欢在课堂上安静地接受知识灌输。但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常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填鸭式灌输,缺乏课堂互动,难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教师保姆式教学,学生自学的动力不足,形成依赖老师讲授的惯性思维,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规划,严重影响到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五,考评机制不够完善。一是考核内容目标定位不准,囿于教材影响,注重文学欣赏的考核,而少职业能力的考核,注重评价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以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状况做参考;二是考评过程不全面,大多采用阶段考试成绩加权平均甚至一考定分的模式进行,考评过程难以覆盖整个学习阶段,同时,缺乏对学业的动态考评,难以实现对学习过程的连续性考评。三是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要么是试卷考试,要么是命题作文,难以脱离教师主观意志的影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视角不够宽广。

综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难以发挥其先天性优势,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定位、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评机制等五大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根据高职院校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从五大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教学改革,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切实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尹云霞.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9第9期.

[2]盛群伟.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生语文能力探析[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第12期.

作者简介:

邹佩佚(1987-),女,四川南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职业能力高职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