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有效课堂交流的策略
2017-05-10陈大红
陈大红
【摘要】课堂交流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如何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交流类型,并针对这些类型提出了优化有效课堂交流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242-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交流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课堂交流是指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加强课堂交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能够较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和劣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课堂教学中的交流类型
1.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情况下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常常表现出不平等性。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打消,所以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难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交流方式,在群体交流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实现与学生之间的集体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共性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二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中的另一种交流方式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起初这种交流方式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然后发展成为学生之间的一种自觉行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一般情况下小组内个人的意见代表了整个小组的意见。在这种小组交流形式中,小组之间会通过竞赛或竞争的形式进行交流,体现了小组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学生之间的个体交流,一般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通常情况下出现在两个或三个个体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以相互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可以直接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这表现为个人为班级或小组提供交流材料,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或以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材料为交流内容所进行的班级内或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每个个体所提出的问题或质疑都是面对小组全体进行的。
二、优化有效课堂交流的策略
1.搭建良好的交流环境
建构深度交流的课堂,教师可以首先从搭建良好的交流环境着手,努力使课堂的物理环境、制度环境和人际环境等方面对课堂交流的触发、延续、发展深化具有积极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好的开始,对于事情最终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深度交流的重要前提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所有参与者愿意表达、愿意交流,并且能夠顺利地进行表达交流。搭建交流环境,具体包括诸如教室课桌椅的摆放是否便于同伴交流、小组讨论,教室的装饰与宣传布置对交流的暗示与影响,教室教学设备的使用如何增进表达交流的欲望、效果,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礼仪要求、活动规则,评价他人的观点的价值取向,在课堂交流中需保持的心态、情绪等。教师可通过座位调整、小组组合、特定区域划定、情境创设等,消减课堂交流的物理阻抗条件;通过共同制定关于交流的次序、纪律、奖惩等规章制度,为课堂交流活动前后衔接有序提供制度保障;可通过同伴协作、友好组合、亲友团组建等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欣赏;积极开展课外各种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内心充满阳光,彼此团结友善,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形成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所以,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每个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听,使之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
(2)掌握较强的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是沟通的主要工具,教学沟通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语言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沟通中,要求教师语言的表达不但要准确、生动,而且要风趣、幽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风趣幽默的教学用语具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陶冶学生性格情操,消除学生心理疲劳的功能。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幽默,将会“化险为夷”、“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3.灵活驾驭非语言表达艺术
在教学沟通中,非语言表达包括身姿仪表、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空间距离的变化都是言语表达的补充和深化。美国举止形态学专家洛弗将非语言信息的效用概述为:它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之集中于语言所指向的内容;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语言,使之更加明确、有力;非语言行为伴随语言行为,可以使学生接收语言信息的同时,看到生动的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然而,非语言信息更重要的是具有情感传递的功能。所以,教师要真诚、自然,富有暗示性和启发性地运用非语言表达相关信息,切忌片面夸大的手势动作,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结语
总之,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堂交流意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搭建良好课堂交流环境,实现课堂教学成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商文冕,徐波.优化建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J].中学教学考,2015,27:102.
[2]黄伟.实现沟通与交流:课堂提问教学价值新解[J].教育科学研究,2010,01:54-58.
[3]李冀平.重视课堂交流提高课堂效率[J].中学生物教学,2012,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