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网络成瘾最初动机的心理原因探析

2017-05-10马万槐秦方红

关键词:网络成瘾中学生

马万槐?秦方红

【摘要】网络成瘾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广大中学生,成为了网民中数量上升最快的一个群体,网络成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掌握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有利于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原因

基金項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对策研究”(2013-JS-01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216-01

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认为:网络成瘾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网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在我国庞大的网民队伍中,其中,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广大中学生,成为了网民中数量上升最快的一个群体。

对学校教育而言,网络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给学生心理健康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导致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冲突并且失衡,它极大的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我国中学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甚至影响到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各地都在认真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加大了网吧的整治治理力度,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在不断优化。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有利的时候背景下,只有在掌握了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后,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在缤纷的网络中保持一个正常的心理。

一、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

好奇心就是人们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这种心态会伴随事物的惊险性、刺激性的增加而增加。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本性。好奇是探索事物的开端。没有好奇心,人类就没有进步。

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它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对中学生而言,网络有无比的吸引力,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也有弊。他们在网络上玩游戏、聊天;他们在网络上学习社交、学习“生活”,体验那个虚拟世界中的美好与罪恶。网络世界对孩子们的影响,早已比真实世界更为真实。据统计,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网第一大国,期中青少年在网络群体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在不断增加中。作为中学生,应该以增长知识为中心,将好奇心放在学习新的知识上,同时也可以培养一些爱好,增加自己的生活乐趣。

二、普遍的从众心理导致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加之移动上网的便捷性,中学生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与实践。中学生是心智急剧发展的一个庞大群体,网络当然就占据了他们的领域。从众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由于中学生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都比较缺乏,自制能力较弱,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缺乏强的判断力。因此,从众上网的行为很可能产生消极作用。

三、自我的空虚心理驱使

空虚心理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缺乏,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或沉溺某些不良嗜好中,比如打牌、酗酒、网络游戏等。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某些人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病态心理。

中学的学习生活客观的处于一种紧张的环境之中,学生面临着学习困难、升学压力等,有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只好得过且过,用上网的方式来麻痹自己。人的价值与发展,有赖于群体意识和社会价值。没有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作贡献的能力。如果不考虑个人价值的存在,或者过多地抹杀个人存在的价值,人就会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中学生若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成长的成就长期得不到体现,都会导致空虚心理的产生。

此外,学生的空虚心理还源于现代商品的功利性与竞争性。社会上有些人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不注重人格、国格、理想、贞操,从而造成内心空虚。商品意识往往极易渗透到人的交往中去,因而人与人往往难以建立和维持这种种非功利性的比较平等真诚的友谊,常常怀疑别人与他们交往的动机不纯。此外,中学生自尊心越来越强,他们不愿让外人看到自己也有难处,羞于启齿向人诉苦,只能把烦恼埋在心里,从而加重了孤独、空虚感,进而寻求从网络获得精神的寄托,从而对网络形成依赖。

四、潜在的侥幸心理驱使导致

侥幸心理,就是无视事物本身的性质,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违反那些为了维护事物发展而制定的规则,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恶来行事就能使事物按着自己的愿望发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结果。侥幸心理几乎人人都有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会使人相信通过某种偶然的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使自己获得意外的收益或者躲过某种确定可以出现的灾难,是一种与事情的常态发展向违背的心理预期。

侥幸心理纵然存在,但常常不会引起人的重视。在特定的条件之下,这种心理预期会为人带来一定的乐观态度,在人失败条件下的悲观时,会起到一定的心理支撑作用,使人不至于为了当前事情的发生而心情沉重以至于精神崩溃,这是侥幸心理存在的积极意义。但是侥幸心理就如同心理上的吗啡,如果过度依赖侥幸心理来安慰自己,就是一种自我催眠了,不仅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而且也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识,这种心理反映在人们的各种思维活动中,通常情况下,侥幸心理只是一种潜意识,不足以支配人的行为活动。但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还是抱着“就玩一次吧,自己不会上瘾的,父母老师也不会知道的”这样的侥幸心理呢?那是因为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薄弱,抵御力差,侥幸心理这种潜意识得到孕育膨胀以后,就会引发冲动。即使父母千叮咛万嘱托、甚至措辞严厉,老师三令五申、苦口婆心,学生甚至也知道网瘾的危害,也听说过或亲眼目睹了一些网瘾者的悲惨后果,但是侥幸心理还是让学生缺少坚持,对事件缺乏把握控制力,最终沉迷于网络。

参考文献:

[1]夏心军.校长课程领导力:学校特色发展的应然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

[2]王军红,周志刚.教育质量的内涵及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作者简介:

马万槐(1964—),男,重庆人,学士,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从事德育管理研究;秦方红(1981—),男,重庆人,硕士,中学一级,从事课堂教学及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成瘾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