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探讨
2017-05-10李思思
李思思
摘 要:党政管理工作在高等院校工作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而党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取决于其管理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大力加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素质,对于提高高校的工作水平,加快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党政;高校;队伍建设
一流的学校,离不开一流的管理。党政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直接关系着高校未来的长远发展。高校党政管理人员是高校党政管理工作的承担者,为高校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建设一支科学化的党政管理队伍是现代化高校蓬勃发展的战略需求。
一、加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建设,是由高等学校所担负的重任和所处的战略地位决定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教学、科研则是其基本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的水平如何,除了教学、科研工作队伍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外,党政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党政管理人员是大量、繁杂、琐碎、具体的行政工作的直接承担者,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实施。而做好党政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就必须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党政管理队伍,依靠这支队伍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奋的工作,就能达到管理的基本目标。
二、党政管理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党政管理人员工作动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速度的不断加快,高校为保证教学质量,把好人才培养关,应对各种评估和检查,把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放在重要的突出地位。同时,出于提升办学层次和竞争的需要,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制定相关政策时向师资队伍倾斜过大。而对于党政管理队伍建设,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党政管理队伍的质量对学校全盘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高校甚至在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时,都没有把党政管理队伍建设目标及对策措施列入其中,日常管理中缺乏激励,导致党政管理队伍思想不稳定,工作活力和动力不足。
(二)党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漠
“门难进、脸难看”,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对管理人员的印象。高校党政管理队伍常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工作与服务意识淡漠。“管理”其实就是“服务”,但大多数党政管理人员习惯于陈腐的工作方式和办事流程,认为做好流程上的事就是完工了事,而将“服务”抛之脑后。甚至有些管理人员将自己的工作职能视为行政权力,在办事流程中盛气凌人,完全违背服务的宗旨,影响了高校党政队伍的整体声誉,对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党政管理人员缺少创新意识
党政管理人员日常工作基本上就是遵循已经订好的流程,许多人员认为只要照着规矩执行便可高枕无忧,便可保住自己的乌纱帽,风险小,又能迎合上级领导的要求,尽管这些固定不变的流程或一些循规蹈矩的政策已经极其不适合学校当前的发展形势,但他们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很少有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新,长此以往,繁杂但几乎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慢慢的消磨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创新意识也随之逝去。这种只求稳定、无过,反对引进新事物、新方法、新思想的工作作风,直接带来了整个高校工作部门消极低效的工作状态,真实地应了一句话,“思变、创新”是党政管理工作的“奢侈品”,“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是党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守则。
(四)党政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党政管理人员来源复杂,有通过人事考试统一招聘的,有因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转到管理岗的,有通过挂靠公司招聘而来的,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对党政管理人员的态度是工作可替代性强,属于简易的业务性工作,谁都能上手,谁都能做,轻视对管理人员工作期间的再培养。一般高校都鼓励教师再深造,但在政策上会限制管理人员的再深造,一来认为管理工作对培养的要求不高,二来怕管理人员深造后流动性大。管理人员的参差不齐,导致有能力者多劳,能力次之者少劳的现象。工作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间接影响了整个学校的科学发展。
三、党政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建设
(一)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我们常说学校形象是学校的脸面,而学校的脸面和声誉不仅要靠教学质量,也需要党政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把为广大教职工、学生提供更完善、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党政管理工作的立身之本、强身之道。党政管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待工作要认真負责,任劳任怨,不谋私利;遵纪守法,洁身自好;要有进取、务实、献身的精神;不仅要为学校领导做好服务,而且要为学校其他部门和师生员工做好服务。
(二)强化身份认同感
高校党政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很多起源于管理队伍不被重视这个源头上。重视是从上到下的高校领导和全校师生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尊重管理人员的工作,那么管理人员会强化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将工作当成是人生的事业来做,以主人翁的意识认真做每一项工作。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工作效率,影响态度的因素除了自我要求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的期望。只要党政管理人员心态调整好,消极的情绪就会减少,工作笑脸增加,很多问题将迎难而解。重视不能只是口头形式,必须有必要的政策和措施来落实。“高校要重视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应该像培养学术带头人那样培养管理干部,教学与管理两支队伍一并规划、一并推进。
在制定工资升级、岗位津贴、表彰奖励等政策时,应根据高校教师、干部队伍的人数按比例下达指标,做到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三)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
要激发党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党政管理人员愿意主动揽活,追求创新,就需要在管理制度上多下苦心。一是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责明晰,权责清楚。“党政管理人员只有明确了职责、任务和要求,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标,肩上有担子,形成‘岗有人站,事有人办,心有人操的局面,从而保障高校党政管理工作的高校运转。”二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党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减少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懈怠的侥幸心理。同时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避免成果分配的一刀切,干多干少不再一个样,对于工作特别突出者给予重奖,在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形成竞争的氛围。确定职务晋升的通道,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可以使党政管理人员明确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安心本职工作,追求卓越的工作成效。
(四)提高党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校在强调学校发展时,都会提到一流管理队伍的建设,但是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又何谈一流的管理水平。很多高校在管理人员的培养上相当“吝啬”,一般的党政管理人员只参加过入职培训,只有骨干的管理人员才能得到更多培训机会。这导致了骨干管理人员工作忙、业务忙、培训忙,而普通的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业务水平差以及业余的零培训。高校应研究制订党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计划,将培训分为几大板块来设计,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服务意识的提升。管理人员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在高校中担当重要的职务才能影响身边的同事,教育周围的学生。管理人员拥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是现代化高教的需要,业务能力包括行政办公能力、党务管理能力、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等。业务的再培训还能缩小不同来源的党政管理人员间的能力差别。“爱岗敬业、专注服务”等理念并不是生而就有的,需要在平时的思想培训中不断强调,才能让党政管理人员将其内化为个人行动。
结语:党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行政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并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行。如何强化高校党政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党政管理队伍的积极性,使整个高校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序、高效运行的整体,提高管理水平,是高校党政管理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索党政管理队伍素质的要求,从而采取措施,改善高校党政管理工作,加强党政管理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盖君芳.论加强高校党政管理服务意识[J].改革与开放,2011(14):103-104.
[2]雷敬炎,吴静.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25-26.
[3]黄开勇.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机制创新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50-51.
[4]庄秋琴.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