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解决问题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017-05-10徐伟
徐伟
一、重视解题思路分析,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与数学语言的表达、解题思路的把握和解题计划的确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维环节,它们是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核心。它具体体现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揭示解决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这涉及问题能否被顺利解决这一基本目标。
【教学过程】
出示猴妈妈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桃;求树上原来有多少桃。
师:通过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可以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桃。因为猴妈妈采的23个桃和树上还剩的5个桃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来的桃,就可以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桃。
师: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看问题,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桃”,需要知道猴妈妈采了多少桃和树上还剩多少桃,而这两个条件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只要把它们加起来就行了。解决问题还可以怎么做?
生2:我们还可以先看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条件,再从条件求出问题。
师:对,那你说说这道题目怎么从条件求出问题?
生3:将题目已经知道的23个桃和树上还剩的5个桃加起来就是要求的树上原来有多少桃。(老师板书)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采了23個桃+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桃
【分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先用分析法引导学生从问题“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开始分析。通过有结构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理清本题的思路。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树上原来的桃”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即“采了23个桃和树上剩下5个桃”,那么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桃”,只要将这两部分合起来,而这两部分是已经知道的,所以直接相加就行了。接下来教师又用综合法加深了对本题的思路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了数量关系。比如:题目中已经知道了猴妈妈采了23个桃和树上还剩下5个桃,通过把这两个条件直接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来的桃,也就是我们要求的问题。这个分析的过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揭示了思维的过程,又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推动了学生解题思维的形成。
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列式解答这一例题,而应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领悟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掌握解题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重视引导反思,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说:“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数学反思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由此看来,反思是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方面。
【教学过程】
师:我们一起回过来看看,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
生1:将采了23个桃加上还剩的5个桃就等于树上原来有多少桃。
生2:可以从问题去做,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去做。
生3:只要问题是求原来有多少就知道是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就用加法来计算。
继而教师又出示,“小猴家原来有一些桃子,猴妈妈又采来了5个桃,现在一共有28个桃,问原来有多少个桃?”仔细想一想,这里求原来有多少桃还是用加法来计算吗?
指名回答,追问:怎么看要求的问题是不是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呢?
生4:我们看要求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分成已知的两部分,如果是就是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就用加法来计算。
生7:原来我们学过的知识是,已知道原来一共的桃子和采了的桃子,求树上剩下的桃子。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是已知道采了的桃子和一共的桃子,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这两道题目都知道采了的桃子,而原来的桃子和还剩的桃子要求的和知道的交换了。
【分析】
本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题意、解题思路和解题途径进行反思,进一步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将本题进行发散,将旧知与新知进行联系和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结构的形成,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不一定就是用加法,它也可以用减法。还有对一共的量、去掉的量和剩余的量的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原题中这三个量是用去掉的量加上还剩的量就等于一共的量。反思中教师又出了一道学过的“求剩余的实际问题”,用原来一共的量减去去掉的量就等于还剩的量。教师通过对原题进行发散延伸,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因此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同时有效的反思教学也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