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7-05-10王海霞
王海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浓厚的兴趣,也就是使学生怀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有效学习。那么,如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爱好数学,学好数学呢?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不惜花费时间,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好的导入是建立在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大纲、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的。下面我就以下两种导入形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一)联想猜测,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导入法,相比较而言,更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不但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而且更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出示了两个复习题:
学生口答,并说依据是什么。
师: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比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在比中会有比的基本性质吗?师: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比中,比的基本性质是怎么样的,和同学说一说
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关系。由“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去类比猜想比的基本性质。完全符合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在本案例中,我关注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本节课“猜想——验证”的教学思绪拉开了序幕,从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二)联系生活,活动导入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把握得更牢。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记得牢的事实,从而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某老师在讲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用下面的活动导入。师:下面进行比赛,一名同学擦黑板,另一名同学擦讲台,谁先擦完谁就获胜,你们同意吗?生:不同意。师:为什么?生:因为这样不公平……通过活动比赛的不公平性,制造矛盾,引发思考,揭示问题的本质——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这样的导入新颖、有趣、主题突出,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还有旧知导入、设疑导入等。
二、用心创设教学情境。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氛围中,去参与探索、发现、获得知识。某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预习课本知道圆心、半径、直径之后,有以下的片段:老师现在想画一个圆,你们说画在哪?师把圆规的针尖指向黑板的各个角落,问:谁决定圆的位置?生:圆心。师继续问:画多大呢?师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调大或调小,问:也就是谁决定圆的大小?生:圆的半径……把枯燥的概念用操作演练出形象、生动。这样的课堂,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积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精心选择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打牢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大力开发练习的功能。做到“小题大做,借题发挥”,选取典型適度的习题,精心组织,变有限为无限。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练习中触类旁通,观微知著,自省自悟,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如,某老师在教学《图形覆盖规律》那课的尾声时,精心设计了以下四个练习题:
(1)会议厅一排共有10个座位,王老师要把脚受伤的小明坐在自己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2)会议厅一排共有10个座位,王老师要把脚受伤的小明坐在自己的旁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3)中午吃饭时,一个大圆桌共有10个座位。王老师要把脚受伤的小明坐自己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4)中午吃饭时,一个大圆桌共有10个座位。王老师要把脚受伤的小明坐自己的旁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学生做题后对比(1)(2)两题,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1)(3)两题呢?……此次练习设计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紧扣,逐步提高,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如何让数学课堂散发出知识的“魔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魅力,这是永恒不变的课题,我会不断地钻研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