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压力下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2017-05-10陈洪涛

青年时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就业压力教学改革高校

陈洪涛

摘 要:当前就业压力正持续升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现象,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高校的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要层面的基础之上,同时如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改革,改变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应该成为所有高校思索考量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压力;高校;教学改革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为改变在金融危机中的不利地位,实施对高校人才扩招的政策,完成了历史上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实现了教育的普及。这是如今社会压力逐年增加的历史原因。几十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膨胀,至2014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727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将会被继续刷新。很明显社会提供的岗位已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需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随之显现。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显露了诸多问题,暴露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弊端。高校以极大的教育资源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却令人堪忧,这是一个尴尬的问题。针对目前的就业压力以及大学生就业的诸多问题,高校的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理念

教学改革理念历年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的要求下,高校教学改革的理念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观念与潮流。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路上。

首先,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教学案例。纵观西方现代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西方教育更注重人才的多方面培养,重视学术的交流与发展,以此形成了一流院校繁荣活跃的学术交流现象。在科技与财力方面,国外政府也给予了极大支持。反观我国的教学现状,高校教师对学术的交流较之以往虽然有很大的改变,但真正学术氛围浓厚的学院寥寥无几,也多是些实力雄厚的综合高校。更多的高校注重的是学院内部的交流和自身特色专业的发展和改革,高校间不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先进教学思想得不到传播,对于教学理念的理解就千差万别达不成共识,制约了高校教学的发展,长此以往,必将阻碍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存在办学“功利化”的现象,高校在学生课程的设置上偏向市场,同时鼓励升学并实施优待政策,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基础培养和全面发展。高校教学理念应不以功利为目的,追求片面的升学率和就业率从而置学生基础的学科素养和能力不顾。这样才能追赶教育潮流,培养出健全的,全方位的优秀人才,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不败之林。

二、教育教学专业素养

(一)加强对高素质研究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的办学规模随之水涨船高。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处于以学科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虽然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增强,但在实际的就业中大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毕业生也就失去了就业优势,失业率不断增加。在当前就业压力的前提下,高校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方可实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赢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具体措施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在具体的学科上制定就业培养目标以及通过学习需要达到的结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方向,能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素养,从而建立健全多方位的学习体系。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本着服务社会大众的原则,尤其是受地方财政支持的地方高校需承担服务一方的责任与使命。在校内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根据原有的教学条件与设备增强专特课程的“特色化”、“专业化”,将教学做精做强,筹建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性学科,培养高素质的研究性人才。而不应盲目追求“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做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定位规划。

(二)构建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的机制

高校教学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社会实践已经是屡见不鲜的话题。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加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与感知能力,而在社会实践一块,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指导队伍加之活动经费长期紧缺,高校很难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社会实践基地。不少高校规定学生大四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流于形式。而大学生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得不耗费精力四处奔波寻找实习场所。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处于脱离状态。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高校的教学改革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重视,构建高校专业知识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机制。首先应建立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对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实时的帮助。其次,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估机制,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汇报和总结,为学科专业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教训。最后,高校也应加强与校外第三方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活动场所,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科思维的拓展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就業教学指导

(一)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调整学生就业心态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教学对大学生参加就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学者指出“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不高,遇到挫折压力时不能有效处理”。足见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目前不少高校在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这方面,只单纯地考虑到当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而对就业中出现的潜在问题以及具体的案例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对大学生初次就业遭遇的压力和焦虑没有很好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导致毕业生直至进入就业还处于茫然无知的状态。基于以上几点,高校应加大对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配备专业程度较高的“就业指导师”,成立专门的小组创建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平台,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就业指导的培训内容形成完整的一套体系。此外,促进校内与校外双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空间,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相关工作的匹配程度,从而更好地选择就业范围与适合岗位。就就业心理指导方面而言,高校应给予充分重视,一方面为大学生树立就业平等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另一方提供法律咨询与心理援助,调整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心态进行调整。

(二)以多种形式丰富就业教学,为课堂注入活力

伴随着现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和生活内容的重大变革,高校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越来越向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丰富就业指导的教学形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课堂就业指导课程应该避开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教育指导,为教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例如,通过网络平台,邀请专业人士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开展大学生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建兴趣小组合作观察企业运行模式、进行有效的就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提供校园模拟事业招聘分享就业经验等等。就教师个人而言,可以丰富教学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课堂上让学生先对就业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其他的同学对其发言做补充或评价,由此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个别同学可以开展“导师一对一”指导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高校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高校教学改革更应紧锣密鼓地展开,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养以此减轻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丽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研究[J].高教学刊,2016(16):58-59+62.

[2]李育芳.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6(24):97.

[3]王艳玲.高校实践教学的教改创新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3):71-73.

[4]于晓丹.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J].科教导刊(下旬),2016(05):171-172.

[5]李杨,宋志超.论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6(15):184-185.

猜你喜欢

就业压力教学改革高校
关于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调查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当代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