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2017-05-10吴继平
吴继平
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学习与交流,提高外出学习的影响范围,不少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回来上汇报课。然而,很多老师们在听课时较详细地记录了听课的内容,听课回来,老师原课照搬上了一节“模仿课”。那么“模仿课”究竟该怎么上,“模仿课”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进行了实践研究。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不同的经历,但每一个成功者都能为他人提供榜样和借鉴的机会。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想上出一节好课,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在教育教学中,还要多学习优秀的课例。在学习中要注意模仿优秀课例的处理艺术。模仿是一种学习,体现了一种积极学习、主动进取的心态,模仿是通向创造的必经之路。特级教师薛法根从学习于永正老师开始踏上了成功之途,而于永正老师也是因为学习斯霞前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名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老师呢?
一、对模仿的现实审视
那么模仿名师上课到底该模仿些什么呢?模仿的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从学校管理、教师态度等几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模仿课的认识现状如下:
1.不合理,管理力度低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校虽有听课后上汇报课的要求,却没有明确细致的具体细则规定。只是口头上的一些要求,没有具体的考核规则办法。有73.3%的老师觉得教导处应该对老师汇报课进行课前、课后的组织研讨,但是由于每学期听课的次数有时较多,这样的组织给教导处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要求非常笼统,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2.不理解,抵触心理强
通过调查有66.7%的老师认为听课后上汇报课是不合理的,老师们不能从心理上接受。认为这样挫伤了老师们外出听课的积极性,认为是一种负担。同时这样的规定,会成为部分老师的专利。许多教师有外出听课的想法,但是害怕回來后上汇报课,给自己找麻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是这样,对老师们也同样是这样。老师们的抵触心理决定了这样的课效果不会是很好。
3.不明确,理论知识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不知道或不理解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不知道该如何学,学什么。68.9%的老师不清楚模仿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不能认识到上模仿课对教师的意义。因此,老师们对这种方法表示怀疑,被动的模仿只是依个葫芦画个瓢,没有自己的思考,成了一种模仿流程的课,当然效果也不会是很好。
4.不理想,现场掌控差
通过调查有68.9%的老师认为模仿课的效果不太理想,老师们将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和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上,没有从自身找原因。通过调查46.7%、44.4%的老师认为,模仿课主要是模仿听课老师的教学流程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对上课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设计关注不够,或是老师们没有这样一种关注设计理念的想法,即老师们欣赏课、评价课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很多老师为了应付学校的这一差事,常常是原课照搬,将听课的内容进行一次简单的模仿。这种不考虑学情的差异,而采取一味的“拿来主义”,不能充分发挥汇报课的示范作用。
二、模仿的途径
模仿课传递着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青年教师在模仿中学会思考、内化,在模仿中得到锻炼,找到自信。同时,模仿课的分享也让观摩老师接受更多的教学信息与经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积累有效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我总结了模仿课的一些途径:
1.在阅读中提升理论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
“拯救语文教育,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唯其艰难,方显意义。”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生命状态。我想每一个成功者,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与书亲密接触的过程。我们应当模仿成功者的对于书的专注。读一本好书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与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指引我们教育教学。当然我们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要把读书自觉地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不断深究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素养。素养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在学得皮毛后,见到包裹在皮毛里面的骨头,这样的模仿课才是成功的模仿课,才能变成真正的自己的课。
2.在研讨中推敲提高认识:宝剑锋从磨砺出
模仿课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一些优秀的课例。通过反复观看,将其还原成教学设计,经过共同研究思考,反复推敲后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仿上课实践。上课后再组织研讨,真正做到每上一节课,人人都能进步一大步。这种有组织、有明确的目的的“模仿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活动的组织是灵动的,是适合教师的实际需要的。教师在享受“模仿课”所带来的独特的理念、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模仿课”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由此会更加积极地对待“模仿课”,从内心提高对“模仿课”的认识。
3.在实践中提升品课能力:经历磨炼登新高
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学会慢慢去“品”课,一堂富有活力、智慧和情趣的公开课,只有听课者用心去“品”,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品”是鉴别,是吸收,更是享受。身为教师,要学会品课,听一节公开课,无论是精美的,还是粗糙的,细品之下,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此,在听课时有可能的话,详细记录师生说的每一句话,深入研读推敲每句话的用意。用心品出课堂的优点和创新之举,课堂中爆发出的智慧火花,以及令人深思的教学机制等,品出课堂的不足与失败的地方,然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提升别人,也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品出味道,才能与上课者一道真正融入课堂,完全进人上课的角色,达到真正的听课学习的目的。这样的模仿课不仅模仿出了形,更模仿出了神。
“东施效颦”未必都是坏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同样,“模仿课”如果成为教研的常态,并适度借鉴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手段,长期不懈地坚持,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有重要作用。